土黄天的来历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很早以前,玉皇大帝派五兄弟来人间掌管天气。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别掌管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刚好每人六个节气九十天;老五没什么事做。后来老四向三个哥哥提议,每人把一季中不要紧的十八天让出来,给五弟分管。四人还商定,既然五弟管的是糊里糊涂的黄昏天日,就把他管的九十天叫“土黄天”。从此,一年中便有了土黄天之说。张学讲述,王光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西山区民间文学》第一辑,32开,2页,806字,昆明市西山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海涛)
“土皇天”的传说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姓张的厨师,被皇帝叫去做饭,不久被皇帝杀了。后来皇帝知道错杀了张厨师,便下令为他做十八天斋,并在这十八天内让他坐皇位。人们就把张厨师坐皇位的这十八天称为“土皇天”。由于张厨师是含冤而死的,因此土皇天时的天气总是时阴时晴。杨元讲述,吴世银、钱春林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1页,46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海涛)
接天帝的由来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讲述的是:在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有个妇女要丈夫去偷东西。男人气得推门而走,抬了一些石头把大门砌起来后,到别处去谋生,不久又与另外一个姑娘结了婚。整整过了一年,他想念自己的前妻,就回来了。他进到家门后,发现屋里堆满了金银。原来他心肠好,不偷不盗,于是感动了玉皇大帝。去年他抬石头砌门时,玉皇大帝就为他家开了天门,所以他抬来的不是石头而是金银。这事后来传开了,于是每年大年初一天蒙蒙亮,人们就打开大门接天帝。接天帝的习俗就传了下来。刘元珍讲述,杨洪云、张绍碧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县故事卷》,32开,2页,780字,建水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海涛)
清明节插柳枝的来历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一伙盗匪外出抢劫,看见一位妇人背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手中牵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便上前盘问。原来妇人背的是丈夫已过世的哥哥的儿子,而牵的是自己亲生的。盗匪们很受感动,便告诉她,以后只要她在自家门上插上柳枝,他们就不会抢她了。好心的妇人回到村里后,把这事向乡亲们说了。第二天正好是清明节,盗匪倾巢出动,到处抢劫。但他们所到之处,门上都插着柳枝。附近的老百姓躲过了一场劫难。从此以后,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插上柳枝。佚名讲述,晋琨搜集、记录。收入《呈贡民间故事》,32开,1页,459字,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5年编印。(海涛)
腊八稀饭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从前,在昆明太华山脚下住着一家人,老两口勤劳能干,勤俭持家,所以全家人日子过得不错。他们死后,儿子和儿媳妇好吃懒做,结果坐吃山空。有一年的腊月初八,小两口把家中最后剩的几粒米倒进锅里,再掺些包谷、红薯、萝卜、干菜等,煮成稀饭。他们正准备吃,突然一阵大风刮来,年久失修的房子倒了,他们被压死了。后来,大人为了教育孩子,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都要煮稀饭给他们吃,于是就有了“腊八稀饭”的风俗。杜道德讲述,王光辉记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92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海涛)
除夕守岁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每逢大年三十晚上,老天爷就把天门打开,让财童送些金银财宝到人间。当时滇池西岸的海口镇有兄弟两人,有一年除夕夜他们坐在家里,得到财童送来的金银财宝。老大不知足,想到外面再捡几箩财宝回来,可他捡回的金银全变成了石头。原来他的想法被老天爷发觉了,从此老天爷再也没有开过天门。虽然后来得不到财童送来的金银财宝,人们还是习惯在除夕夜守岁。杨甫讲述,王光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西山区民间文学》第一辑,32开,1页,416字,昆明市西山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海涛)
春节前为什么要“扫尘”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讲述的是:古时,有个人因心情不好,煮饭时打锅砸盖。灶心老爷就将这些事情记在灶上,准备在腊月二十四上天告状。后来人们发现了他的秘密,就在腊月二十四之前把他记在灶上的“罪状”扫走了。到了腊月二十四这天,人们给灶心老爷送来不少礼物。灶心老爷一高兴,就把上天告状的事忘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过小年前,都要扫除家里的灰尘。张李氏讲述,王玉琼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80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送灶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讲述的是:过去家家户户的灶台边都供有灶君爷,灶君爷每年腊月二十四回天宫向玉帝报告人间的事。开始人们都敬重他,有什么好吃的先叫他吃。可他又馋又懒,见了玉帝也不知说些什么,就捕风捉影地瞎编。看见人们裱布做鞋,他就在玉帝面前说世人拿粮食不当回事,把白面熬成糨糊踩在脚下。玉帝一怒之下就让人们遭天灾,缺吃少穿。后来,人们知道这事是因灶君爷而引起,气得把他钉在灶墙上,让他动弹不得;锅里不管煮什么好吃的,他只能看不得吃,还受烟熏火烤。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四,人们觉得怠慢灶君爷一年了,便买点杂糖堵他的嘴。灶君爷嘴馋,嘴里塞满糖就不能上天告状了。于是每年腊月二十四,人们祭灶君爷时都要拿出杂糖。佚名讲述,潘乃其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0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灶神爷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灶神爷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到天庭向天帝报告人界的事情。他常说人间好,天帝后来有点不相信,另派三户神下凡查实。三户神来到凡间,听到人们对天帝怨声载道,而为灶神爷歌功颂德。他就在说天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做记号。这事让灶神爷知道了,他赶紧让人用石灰刷一遍墙,打扫周围的灰尘。除夕那天,天兵下凡捉拿骂天帝的人,却找不到是哪一家。从此以后,人们每年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送灶神爷上天,把第二天作为“掸尘日”,家家扫尘,户户刷墙。张彬讲述,彭云记录。收入《昆明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故事卷》,32开,2页,891字,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正月十六天台街会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讲述的是:有一次,玉皇大帝招来弥勒、如来二佛,命他们下凡各植铁树一棵,谁的铁树先开花,说谁就是人间之王。如来法力无边,他的铁树先开花。弥勒悄悄地把两棵铁树对换了。玉皇大帝只好让弥勒去人间执政,但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由如来掌管天下。弥勒做了人间王后,要人们“三天梳一回头,一天吃三顿饭”,让人们忙得披头趿袜。如来佛每年执政人间十六天时,让人们“一天梳三回头,三天吃一顿饭”。人们清闲了,就去看灯耍龙。后来,牟定的彝汉商贾在正月十六这天到天台寺焚香报答如来佛,于是一年一次的“天台街会”传承到了现在。王林讲述,王彬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 0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刘怡)
老君爷爷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关岭坡附近发大水,冲下一个有牛身子般大的树疙瘩。这树疙瘩滚进东河,沿岸的百姓远远望去,发现它好像一条金龙,以为是神物,便沿河堤追逐打捞,却没捞上来。当它漂到左卫村时,村里一个乡绅喊了几个人才将其捞上岸。上游几个村的人想将树疙瘩抬走,可它就像生了根一般不动;而左卫村的人只要轻轻一抬,它就起来了。当时左卫村有一位老者,晚上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树疙瘩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若将其雕成神像可保一方平安。老者醒后,将这事告诉了村人,村人就集资建盖了一座寺院,将树疙瘩雕成神像供奉。因左卫村地域太小,所以后来每年二月初二到初八,附近的人们就在江川县城举办盛大的民间庙会,即“二月二接老君爷爷”。周天福讲述,李志中搜集、整理。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4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玉溪米线节的传说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讲述的是:古时玉溪坝子经常遭灾,后来有两位圣人丢下亲人率民众开山造田,修渠引水,当地才六畜兴旺。两位圣人死后,人们尊他们分别为“土主”和“城隍”,并为他们塑了像,每年在固定的时间聚集在像面前做会。做会时,众人共食米线,称为“米线节”。若干年后,坝子内的各村为表感恩之心,争先请城隍、土主到村里来巡视。因请的时间不同,所以各村过米线节的时间不一。玉溪的米线节每年从正月开始,持续到阳春三月。佚名讲述,袁树清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20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冬面的来历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玉溪坝子里的农民靠用老天降下来的面做汤圆、年糕吃来过冬。一年冬天,有个贪心的财主将从天上飘下来的面全收到他家,其他人就没有粮食吃。这事被玉皇大帝的女儿知道了,她将财主家的面全化成了水,把财主及帮凶们都淹死了。这些面水淌到田地里,冻死了不少害虫,让庄稼长得更茂盛。农民在财主家的柜子里发现用凉水浸泡过的糯米,便舂细了做汤圆、年糕吃。从此以后,冬天飘下来的白面就会化成水,人们叫它雪;而在财主一家被淹死的这天,家家户户舂糯米做汤圆、年糕吃,取名为“冬至”,糯米面也被叫做“冬面”。郭刘氏讲述,郭有本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0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三媒六证的传说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地区。讲述的是:皮匠、铁匠和木匠三人是好朋友,后来,他们结识了一个名叫“古爷”的年轻人。有一天,古爷请三人帮买一样很容易买到的东西,并说这东西叫“六证”。可三人怎么也想不出六证到底是什么东西,便去请教正在洗衣服的辛娘姑娘。辛娘告诉了他们。古爷知道天下还有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便请三人为他去向辛娘求亲。姑娘答应了。不久,三媒六证成就这对年轻人姻缘的事传了出去,人们就把古爷叫“姑爷”,把辛娘叫“新娘”,把他俩成亲的石洞房叫“洞房”。王金芳讲述,王光辉记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4页,2 12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海涛)
长寿灯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讲述的是:从前,有个书生在新婚之夜怕别人闹洞房,便躲到朋友家去读书。他第二天回来后,得知有人来和妻子同过房,就将她休了。妻子想不通,便撞墙而死。岳父将书生告到县衙。知县了解情况后,便告示各乡:“凡婚娶之家,当夜洞房烛灯必长明达旦,以便新婚夫妇相认。迎宾送客时,新郎不得远离。违者严肃处置。”当时,人们就把洞房烛灯叫“认灯”,又叫“长明灯”;后来它被赋予“白头偕老”、“长命百岁”之意,又被称做“长寿灯”。佚名讲述,李学祥搜集、整理。收入《宣威民间文学集成综合卷》,32开,2页,1 03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龚正嘉)
仙女骑骡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讲述的是:古时,海岱镇岩上村附近有一个小伙子,他娶了一位外号叫“小仙女”的外地媳妇。当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快到岩下村时,惊醒了岩洞内的妖怪。妖怪一看新娘十分漂亮,便伸出魔爪抓走了她和她骑的骡子。人们赶忙向魔爪射箭,妖怪手一缩,就把新娘和骡子黏在崖壁上。新郎也哭得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从此以后,附近的人结婚时,新娘不准骑骡子。朱小定讲述,张庆培搜集、整理。收入《蓝靛花》,32开,2页,500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龚正嘉)
石头堆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讲述的是:从前,李浩寨乡附近的石子坡是建水通往昆明的驿道。有一天,皇帝带着娘娘从这里路过。娘娘有孕在身嘴馋,在道旁的地里拔了一根葱吃,结果被皇帝错杀了。皇帝追悔莫及,只好把她就地安葬,并叫人抬了三块石头放在坟上,封她为“护子娘娘”。后来,石子坡附近的人们生儿育女时,都要备着香烛纸钱、鸡鸭花糕来给娘娘上坟添土,求她保佑儿女平安。来的人都要丢三块石块在坟上,天长日久,坟被石头盖了起来,成了一个石头堆。马家信讲述,王伟、易荣辉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464字,建水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海涛)
“含口钱”的由来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讲述的是:过去呈贡有一个财主,他爱钱如命,村人都叫他“吝啬鬼”。他养了三个不中用的儿子,不出几年,就把家里的财产花光。财主被活活气死。临死的时候,他想起自己的衣袋内还装着一枚铜钱,生怕他死后丢了,便用手指指衣袋。他老伴取出了铜钱,见他张着大口,便将铜钱放入他的口中。财主顿时口眼一闭死了。从此,“含口钱”的风俗便留传下来,人死之后亲人都放一枚铜钱在其口内。佚名讲述,郑凯搜集、记录。收入《呈贡民间故事》,32开,2页,648字,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5年编印。(海涛)
李树灵牌子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曲靖、红河等地。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后来小伙子交了一些坏朋友,有一次竟然用牛鞭抽打母亲。母亲被打病了,他还逼她到地里为他送饭。有一次小伙子在干活时,看见一只鸟妈妈艰辛地抚育自己的幼鸟,深受启发,顿时悔悟过来,自己要孝敬母亲。这时他看见母亲又来地里送饭,急忙起身去迎。母亲以为儿子又要打她,急得一头撞死在李子树下。小伙子追悔莫及,将母亲埋葬后,砍下李子树做成她的灵牌,每天对着灵牌思过。从此,用李子树做灵牌的风俗就流传下来。蔡宽讲述,李春华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76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龚正嘉)
“讲圣义”的来源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讲述的是:明末年间,张献忠带领几十万大军来到四川,当地的恶霸教唆老百姓把毒药放进菜饭里献给义军吃。结果义军十有八九被毒死了。张献忠大怒,命令部将徐廷杰:“血洗四川,为官兵申冤!”当夜观音托梦给徐廷杰说:“不可杀人,圣义免劫……”徐廷杰便没有攻打四川。义军来到梓潼县城附近时,关公显灵,他站在半空中的“圣义堂”上,挥令旗喊“退兵”。后来张献忠命人在梓潼县建了一座“圣义堂”,大讲“圣义”,超度所有死去部下的冤魂。若干年后,“讲圣义”的习俗从四川传到了宣威。佚名讲述,李江波搜集、整理。收入《宣威民间文学集成综合卷》,32开,2页,1 07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龚正嘉)
过年先喂狗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讲述的是:古时,中原有个国王把大印丢了,便对朝中的大臣许诺,谁将大印找回来就得重赏,如果不要金银,就把公主嫁给他。但无人找到。宫中有一只大黑狗也来凑热闹,它追到番邦,在那里的一间谷仓里找回了大印,并顺便带回三粒谷种,从此中原就有了稻谷。国王兑现诺言,将女儿嫁给了大黑狗。人们想起了狗的功绩,过年时总是先喂它们。龚汝扬讲述,龚云峰记录,用幅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会泽县卷》,32开,2页,500字,会泽县民委、文化局、文联1991年编印。(龚正嘉)
戴耳环的由来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姑娘,走路老是摇摇晃晃,喜欢东张西望。因为她有这个毛病,一直没人来提亲。后来家人就在她耳垂上穿一个小洞,拴上一根一寸多长的线,线上吊一个小蚌壳。这样,只要姑娘头一摇摆,小蚌壳就会碰到她的脸,提醒她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其他姑娘发现,她自从戴着小蚌壳后,不但改了坏毛病,而且更漂亮,于是就效仿起来。女人戴耳环的习俗就这样兴起来了。佚名讲述,邓永梅、张绍碧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360字,建水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海涛)
花围腰的来历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寡妇,在呈贡城里开了一家卖酒肉的小店。有一天张果老来到饮食店,吃了东西后不付钱就想走人,被寡妇拦住。他便用手往寡妇腰上一指,寡妇腰上竟出现了一块又脏又臭的布,熏得客人都跑了。寡妇气得哭起来。不一会儿,吕洞宾也路过此地,他问明缘由后,用手在寡妇腰上摸了一下,她腰上那块又脏又臭的布转眼不见了,出现一块绣着花草图案的围腰,好看极了。后来其他妇女都学着寡妇制作围腰。佚名讲述,卢建文搜集、记录。收入《呈贡民间故事》,32开,1页,540字,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5年编印。(海涛)
女人系围腰的来历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姓陈的私塾先生,一天想寻一位姓郑的学生开心,便出了一上联:“雷打石岩震乌龟”让他对下联。姓郑的学生对不出,便去问姐姐。姐姐叫他对“雨落沙洲成麻子”。陈先生知道这位姑娘很聪明,就想将她的心蒙住。他将歪道邪术施在一条花围腰上,让姓郑的学生送给姐姐。姑娘不知内情,将花围腰系上,后来其他女人也纷纷效仿。本来女人比男人聪明,可自从系上围腰后就不如男人了。梁其英讲述,郑培蓉记录。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2页,1 300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刘怡)(www.zuozong.com)
妇女的围腰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讲述的是:鲁班当年按自己的模样给别人做木人,弄得他儿子都分不清谁是父亲谁是木人。他的妻子教给儿子一个办法,鼻尖上有汗的就是父亲。鲁班得知妻子的主意后,又削了一根木棍,要她判断哪端是根。妻子说,在木棍的中间拴一根线,把木棍放在水中,往下沉的一端是根。鲁班不由得称赞妻子聪明,并送给她一块围腰,欲把她的心蒙住,不让她太能干。妻子不知是计便系上了。从此以后,妇女们就有了系围腰的习俗。许明讲述,万难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 0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刘怡)
熏蚊子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从前,在凤凰山的一个洞中,住着一个蚊王,它要附近的村民每天送一个人来吃,不然就叫全村人不得安宁。后来有两位老人在洞口的“喂蚊房”住了一晚上,第二天竟活着走了出来,让全村人惊呆了。原来两位老人不断烧干蒿枝,熏昏了蚊王,将它的眼睛也熏瞎了。直到现在,凤凰山附近的百姓还有用干蒿枝熏蚊子的习俗。黎嘉羲讲述,黎云富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故事卷》,32开,3页,1 968字,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中药渣要倒在门口路上的由来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讲述的是:隋末唐初,孙思邈的医术很高,很多动物都来找他行医。一天,他正在路上行走,一只老虎求他治病。他说自己只医善良人,除非老虎答应从此不伤人命,否则不管它。老虎同意,孙思邈为它治好了病。它主动提出给孙思邈当护卫。可由于病人害怕老虎,就不敢来请孙医生看病了。孙思邈就让病人家属把中药渣倒在自家门口的路上,叫老虎在远处等着他,并告诉它,哪家门口有药渣,他就在哪家治病。从此,就有了把中药渣倒在自家门口路上的习俗。张德恩讲述,杨勇、马家禄搜集、记录、整理。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4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太岁眼的来历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讲述的是:从前,人们若要破土,都要请卜卦先生择一个黄道吉日,祭献太岁后再动手。有个莽汉请不起卜卦先生,也献不出祭物,只好直接动了土。吃惯了祭物的太岁不让开,头上就被莽汉挖了一个洞。太岁就到玉皇大帝处告状,反而受玉皇大帝责怪。玉皇大帝告诉他:“今后有人犁地,你从他犁头眼里钻过去,就不会受伤害了。”从此以后,铁匠在铸犁头的时候,都要在灌口下面留一个孔,人们叫它“太岁眼”。樊加海讲述,龚云峰记录,用幅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会泽县卷》,32开,1页,400字,会泽县民委、文化局、文联1991年编印。(龚正嘉)
灶王神和水缸神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绥江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周立德的人,他把父亲留下的家产输光后,叫妻子凌小娟骑着白马自谋出路。凌小娟重新嫁人后,有一次在山洞里得了许多金子,富了起来。第二年天下大旱,她经常煮稀饭在路边救助过路的穷人。一天,前夫周立德也前来讨稀饭吃。凌小娟很同情他,问他还需要什么。周立德说只要像过去一样,两人在一起煮一碗龙筋面吃,就满足了。在煮面时,周立德非常懊悔地扑在火里烧死了,凌小娟悲痛之余一头栽在水缸里淹死了。后来,人们把周立德供为灶神,把凌小娟供为水缸神。佚名讲述,谢永贵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绥江县卷》,32开,3页,1 000字,绥江县文化局、文化馆1991年编印。(龚正嘉)
牛大还是鼠大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有一天老鼠与牛争谁大,双方各有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老鼠想出了一条诡计。它提出,让牛背着自己走在街上,若谁被人关注得多谁就大。牛同意了。后来人们都争着看牛背上爬着的老鼠。这样一来,牛无话可说,只好承认老鼠大。从此以后,十二属相中,鼠排在第一位,牛只好跟着排在第二位。王葛讲述,张如贤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故事卷》,32开,1页,621字,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化古城小独龙舞的来源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讲述的是:唐朝年间,化古城村有个姓张的篾匠,有一次他领着两个儿子去看耍龙灯。回来后,他便用三节竹子编了一条小龙,还做了一个小龙珠,用绳子将它绑在小龙身上,然后叫两个儿子耍着玩。后来,黑白两口龙潭的龙王化身为两个和尚,教会张篾匠的两个儿子耍小龙的本领。此后,化古城村的人们到黑白两口龙潭祭祀时,都要耍龙,跳独龙舞。佚名讲述,戴琨搜集、记录。收入《呈贡民间故事》,32开,3页,1 620字,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5年编印。(海涛)
祭虫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一位撒梅(彝族的一个支系)老人去看嫁到官渡的小女儿。当他到了官渡后,发现小女儿因语言不通,被婆婆虐待而死。回家时,老人也气死在半路上。他的其他几个女儿把父亲就地埋了。过了一些日子,从坟内飞出很多虫子,吃光了官渡一带的粮食。后来,人们在葬老人的那座山上建盖了一座“三皇庙”,并将此山取名“祭虫山”。大家在每年七月初七和冬月十一两天来祭虫山上办“祭虫会”,祭拜虫王。毕天志、李月凤讲述,吴兴华记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3页,1 51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海涛)
关松庙会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诸葛亮南征时,命大将关索为先锋,领兵向云南进发。可关索来到昆明,在白岩哨村被撒梅王射死了。后来诸葛亮在他遇难的地方修了一座庙,并在庙内塑了他的像,人们把那座庙叫做“关索庙”。若干年后,关索庙旁的松树长得很好,人们又把它喊成了“关松庙”。因关索遇难那天是六月初八,所以每到这一天,附近的村民们都来庙前举行关松庙会,对关索像烧香祭拜。李杨讲述,陶正洪记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1页,47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海涛)
天子庙会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一天,天子老爷来到人间,乘着船到处玩山游水。他正玩得高兴时,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小山似的巨浪向船袭来。他发现是滇池中的一条蛟龙在兴风作浪,便施法制服了它。于是滇池的水面面积大幅度减少,退到了现在的位置,附近的人们也从山上搬到坝子居住。后人为了感谢天子老爷的功德,在马料河中段建盖了一座天子庙。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是天子老爷的生日,天子庙附近的百姓在这一天杀猪宰羊,到庙前祭拜。梁进德讲述,李松萍记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67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海涛)
五荤菜与五百罗汉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木莲与地藏是两位仙人,在一次观音菩萨诞辰的庙会上,他们做了五百个肉包子,准备给五百个和尚吃,让和尚们开荤。可五百个和尚发现了这一秘密,他们偷偷将包子藏在自己的袖子里,带回来埋在寺中。木莲、地藏便把他们关起来,然后放了一把火,把他们活活烧死了。后人为纪念这五百个和尚,就把他们塑成金身放在庙里,称之为“五百罗汉”,让他们年年月月享受人间香火。在和尚们埋包子的地方长出了五种菜,被叫做“五荤”,僧人严禁食用,违者必惩。袁桂芬讲述,杨加祥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西山区民间文学》第一辑,32开,2页,364字,昆明市西山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海涛)
西龙潭龙王的“后家”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澄江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晋宁县境内有一对夫妇,男的姓土,靠在滇池捕鱼为生。有一次夫妻俩在撒网时遇到风浪,小船落在大旋涡里,差点被巨浪吞没。过后他们认为那个大旋涡处是一个落水洞,便用船载了几大箩粗糠倒在里面。十多天后,夫妻二人到县城赶街,听人说澄江县的西龙潭里漂出一些粗糠。丈夫就来到澄江,说他家是西龙潭龙王的“后家”,凡用西龙潭水灌溉的人都要纳粮给他,否则西龙潭水就要干涸。人们不信,他就到滇池用一口大铁锅将落水洞盖上。不久西龙潭的水果真小了。当时正值立夏时节,家家等水泡田栽秧,西龙潭附近的百姓到处求雨,可不起作用。他们只好来到晋宁,带上礼物来求姓土的夫妇。姓土的男人为显示龙王后家的“灵气”,趁夜去取铁锅。哪知铁锅放下去容易取出难,最后他和锅都不见了。而西龙潭却有泉水了。百姓们不知其中缘由,真以为那姓土的是龙王的后家,每年立夏赶西龙潭庙会时,都要去把他的后代接来,将祭龙的钱米分几成给他们。佚名讲述,解亚红整理。收入《云南省澄江县民间文学集成卷》,32开,3页,1 300字,澄江县文化局、民族事务办公室1989年编印。(刘怡)
清油会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人抬了一尊石刻油神像到镇南城(今南华县)投宿,可第二天神像莫名其妙地到了城南的鹦鹉山巅。大家很惊奇,都认定此系油神显灵。他不愿到其他地方去,而想成为镇南城的土主。后来镇南的善男信女捐资建庙祭祀他。据说这位油神还是一位医护神,能治百病;只要病人在清油会期间给油神菩萨贡油灯一盏,再许愿插香,就可痊愈。清油会时,求愿者用油浇神像,早期在鹦鹉山举行,后改至龙川镇的西云庵。佚名讲述,张家培、陈维礼记录。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4页,2 400字,南华县民委、文化馆1986年编印。(刘怡)
退车马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对新人成亲时选的日子不好,遇上了邪魔鬼怪。还未等走马皇帝用马鞭将妖魔鬼怪赶走,新郎家便请来一位老先生,让他待新娘的花轿抬到大门时一边咒骂一边用米砸轿。这样才把妖魔鬼怪打跑了。后来这种咒骂演变成固定的退车马的颂词。彭荣讲述,周丕福、陈维礼记录。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6页,4 000字,南华县民委、文化馆1986年编印。(刘怡)
薅秧不薅苦荞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个村庄,村里的长者派健壮的小伙子去看稻田,其他人上山薅荞地。当时正值天宫中的一位仙妇下凡来察看民情,她扮成叫花子向一个小伙子讨饭吃,结果被赶走了。仙妇就让小伙子及他伙伴的稻田要薅秧草。后来她到山上找薅荞地的人要饭吃,这些人将好吃的都给了她。仙妇吃完后,说苦荞永远不要薅草了。从此以后,荞地就不需再薅了,而稻秧年年要薅草。黄焕玉讲述,郑韬、许可都、赵刚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一),32开,9页,5 800字,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刘怡)
游老灌塘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讲述的是:在老灌塘山麓有一条山冲河,叫“龙肚冲”。很久以前,喜欢降甘露的石龙王就住在这里的石龙宫里。山上有一头蓑衣羊,经过千年修炼,成了魔怪。有一次它假装拜寿,潜入石龙宫,把石龙王杀了,然后假冒石龙王,一直住在石龙宫。它变成金碗金筷,漂在水面上,诱惑人们下水去捞,然后趁机张开大嘴把他们吃了。后来石龙公子用东海龙王借给它的三支神箭杀死了羊魔。后人为了纪念石龙王和石龙公子,在五月初五端午节游老灌塘山。罗增辉、孙汉忠讲述,常德新、张绍碧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600字,建水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海涛)
秧佬鼓的传说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很多湖南人来到了云南,他们在正月十五过元宵、正月十六闹花灯时耍狮、耍龙,会用上一种叫秧佬鼓的乐器。后来,这种乐器成了昆明附近的农民在田地里劳动时必不可少的东西。“秧佬”一词原本有庄稼汉的意思,农民把秧佬鼓跟大锣、大镲、过山号一起演奏,成了一种节奏欢快的曲调。这种曲调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喜闻乐见。秧佬鼓就成了昆明汉族“社戏”、“灯会”等年节活动时必须敲击的乐器之一。佚名讲述,戴旦搜集、整理。收入《五华文化丛书·五华民间故事辑》,32开,2页,1 28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海涛)
打鼓薅草的传说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盐津县。讲述的是:从前,在朱提河畔住着一对勤劳而又恩爱的夫妻。有一年盛夏季节,天气很热,丈夫出去薅草。妻子中午送饭给他吃时,见他很劳累,就敲瓜瓢唱歌给他听。丈夫一下子干劲倍增,干活的速度大大加快。后来两人每天都这样劳动、唱歌。经过改进,瓢就变成了鼓,唱词也越来越丰富。不久周围的人都请夫妻二人去传歌,于是打鼓薅草的习俗就流传至今。佚名讲述,谢远辉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盐津县故事卷》,32开,3页,1 400字,盐津县民委、文化局1989年编印。(龚正嘉)
吕洞宾传灯 汉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讲述的是:仙人吕洞宾出身贫寒,曾饱尝人间风霜,深知百姓疾苦。后来为了普救穷苦人家,他立志成仙,便悉心苦练,磨砺心志。年复一年,他终于得道成仙,成为八仙之一。他成仙后,见穷苦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勤耕苦织却难得饱暖,忧愁挂眉间,哀怨叹不完,便大发慈悲,编成一套花灯唱调。有一天他化装成一位白胡子老倌,在人间传唱花灯。天长日久,穷苦的百姓们就学会唱花灯调,干活劳累时哼哼,休闲时唱唱,倒也减轻了不少疲劳,花灯也传了下来。杨本昌讲述,朱有志、张亚森采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1页,360字,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阿南)
罗平花灯神位传说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刘全进的人,有一次他游地府回来,将在下面看到的热闹景象向太宗皇帝做了禀报。太宗皇帝就叫他将记得的曲牌悉数教给宫中的歌姬们,并钦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每逢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太宗皇帝与民同乐。后来罗平许多花灯戏班子把太宗皇帝当做花灯师祖,为他立神位供奉。陈世翁讲述,朱有志、张亚森纪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1页,290字,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龚正嘉)
牡丹花醉酒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讲述的是:从前,梅园村有一座玉龙寺,寺里有一株牡丹,在每年三月十五盛放。于是,寺里的住持每年到了三月十四就净身更衣,第二天中午,用一只新碗斟满清酒献在牡丹花下,再掐一节新鲜的草管,将它的一端插入酒中,另一端连接牡丹花芯,并用一块毛巾遮住酒碗。不多时,拿开毛巾一看,只见牡丹花将碗中的酒吸尽,碗里换成粉红的液浆。住持将液浆倒入大酒塘中,让大家痛饮牡丹花酒。梅雪玉讲述,沈福安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80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吃辣子的来由 汉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坏儿媳妇,想毒死老公公。有一次她到山崖下摘来一些红彤彤的果实,炒在菜里给老人吃,想毒死他。谁知老人不仅没有被毒死,还连称今天菜的味道不错,要儿媳妇再炒一些来吃。从此人们就学会了吃辣子。张树民讲述,格娄东记录、翻译。收入《蓝靛花》,32开,1页,400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龚正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