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从成吉思汗后代的手里继承了江山,同时也继承了元末的动乱。动乱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北边的蒙古,一是东南边的倭寇。
倭寇对宁波和北仑的毁灭性抢劫,在明初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他们把沿海一带当作不设防的宝库,里面有他们需要的一切,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基于事态的严重性,宁波官府用八百里加急文书,把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朝廷。皇帝正是刚刚即位的朱元璋。他浏览一遍奏折后,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决定:马上动工建设海防。并且立即请来自己的老搭档信国公汤和,委派他去东南沿海总督海防建设。
汤和从小跟他一起放牛,后来跟他一起打天下。坐稳江山后,朱元璋把大部分老部下都杀了,为的是给子孙后代扫清障碍,唯独留下了汤和。所以说,汤和堪称朱元璋最信赖、最倚重的手下,让如此重臣去办这件差事,可见他对倭患的重视。
信国公带领三军,兵锋直指郭巨。在那里,他将建起一座拱卫大明帝国的城池,固若金汤,万世不拔。他来到大涂岭巅,底下这块陆地便是郭巨。在以后的两百年里,这名字经常出现于浙江巡抚上大明皇帝的奏折中。两百年间,这块土地一直杀声震天,一直担当了抗倭主战场的使命。
· 正在烧杀抢掠的倭寇(《倭寇图卷》)
汤和站在岭巅,远眺郭巨,但见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当中平原坦荡。汤和察看周边地形后,选定城址,即刻开工建设。据记载,郭巨城建好后,城墙高1丈9尺,墙基宽1丈,周长488丈。建南、北、西三门,南为澄波门,北为崇秀门,西为吉安门,本系水门,后堵塞。上各有楼,外设吊桥,外围建月城。雉堞920垛,警铺13所,敌楼9座。西门有瞭远台。城濠374丈,堑132丈,备濠370丈。城内街道呈十字形,卵石道路。当时为千户所,守军1120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城毁。康熙年间修复,属镇海营官兵守御。20世纪50年代,残墙犹存。
郭巨这个军事基地,在明朝的军事框架里叫“千户所”,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部。千户所以下是“百户所”,相当于营部。郭巨千户所,可以辖10个百户所,驻扎军士约有1120人。
建造郭巨所城的同时,汤国公又在三塔山建造烽火台。烽火台就是古代的报警台。古代边防报警有“放烟”和“举火”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因此,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建于高台上,是当时速度最快的土电报。
三塔山海拔309.2米,是穿山半岛东部最高山峰,和舟山群岛的朱家尖隔海对峙。于峰顶上能清晰俯瞰梅山港、螺头海道、峙头洋,对倭寇在附近洋面上的活动能一目了然,是极佳的观测哨所。(www.zuozong.com)
据史料记载,三塔山烽火台台基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上边长7米,下边长8米,高3.7米。台基四周墙体用块石垒筑,中间用沙土夯筑。台基中部建石屋,面阔2.8米,进深2.5米,高1.82米。9根石柱直接埋入台基内,柱顶开凿子母口,上托条石檩条。屋顶为悬山顶,屋面用条石盖铺,条石跟石檩条接触处,一律开凿凹槽。石屋四壁用乱石垒筑,开南门。该烽火台建筑结构独特。
台成后,士兵请汤国公登顶瞭望。汤和到烽火台顶,但见远处大洋奔来眼底,四下万物尽收眸中,端的好视野好景致,梅山港、双屿港清晰可瞰,峙头洋、朱家尖隔海而望,倭寇在海上无所遁形。后来三塔山烽火台升为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和虾腊等五个烽火台,与舟山的朱家尖烽火总台隔海相望,协力拱卫定海卫。
· 总台山烽火台
三塔山也因有烽火总台,而改名为总台山。
汤和派兵士把守总台山,嘱咐他们务必擦亮眼睛,警惕洋面上的一举一动。
日后,这座总台,连同台上的守烽将士,孤独地屹立在峰顶,沉默无语,任风雨沧桑,恪守警卫之责,视线里除了茫茫大海,便是沉沉山风。在后来的两百年间,无数次狼烟从这里升腾,无数次目睹厮杀,及厮杀后漫山遍野的累累尸骨。像一本长满青苔的史书,它沧桑无限。如今,总台废弃,狼烟不举,不再有烽火,也不再有兵戈,它目睹繁荣和平,亦欣慰无限。
朱元璋、汤和用明初紧张的财政收入,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海岸线。那些漂流在海上的倭寇,只能望坚壁而叹,尽管坚壁背后的富饶令他们日日夜夜流着口水,但这道防线堵住了他们一切野兽般的妄想。
这期间郭巨的人口、经济发展都很快。戍守士兵也很快融入当地百姓之中,共同耕耘这片土地。
郭巨所筑城时总共有二十二个不同姓氏的指挥官,世称“二十二姓造郭巨”,这些军官在当地娶妻生子,二十二个姓氏在郭巨渐渐繁衍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