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桃花源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桃花源故事

《桃花源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桃花源故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有一次,他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桃花源的故事。陶渊明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还写了一首诗。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桃花源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神仙的所在,而是真实的人间生活。

《桃花源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桃花源故事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品选注】

(1)太元:东晋孝武bai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du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zhi业,以……为生。为dao,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品悟赏析】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一生大多数时间住在江西的柴桑,那里有一个康王谷,有山有水。陶渊明像一个农夫那样在柴桑生活,每天不是种种花看看山,就是耕耕田喝喝酒。

有一次,他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桃花源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桃花源成为一个符号式的词,在中国流传了近千年,已然是中国人集体无意识,沉淀在中国人的内心。

陶渊明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还写了一首诗。那篇短文其实就是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长篇小说,而《桃花源记》是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

《桃花源记》写一个武陵地方的捕渔人在山里迷路后遇到的奇妙事情。这个捕渔人在山里沿着溪流摇船而行,大概景色太美了,走着走着就忘了走到哪了。突然看到眼前粉红一片,进了桃花林。再往前走,看到一个很小的山洞,好像有一点点光。就把船停在岸边,从洞口走了进去。

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文章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是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www.zuozong.com)

桃花源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如《诗经·桃夭》《幽明录》“桃花源遇仙”、《题都城南庄》《射雕英雄传》“桃花岛”等作品中都出现了桃花源的影子。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一个砍柴的人,在深山里遇到下棋的老人或美丽的女子,然后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再回到世间,恍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桃花源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神仙的所在,而是真实的人间生活。桃花源假设了在时间之外有另一种真实的生活,这不是对于现实的逃避,而是现世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中,寄寓着对人格理想始终如一的秉持,创造着天人合一的悠远境界。中国人的山水田园,是天人合一的悠远境界的缩影。山水田园中,蔓延着对理想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

(二)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品选注】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3)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4)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5)暧暧:暗淡的样子。

(6)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7)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8)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品悟赏析】

文学家的生命从来就不是活在春去秋来的年轮里,而是活在他的作品中。在九死不悔上下求索的《离骚》里,屈原获得了永生;在“钟鼓馔玉不足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的拔节中,李白获得了永生;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壮怀激烈与忧患煎熬里,杜甫获得了永生;在“刑天舞干戚”“采菊东篱下”的猛志与悠然中,陶潜获得了永生……

家国情怀骚先声,魏武横槊洪波涌。经天纬地诗言志,最接地气陶渊明。寻常田园寻常语,松菊飞鸟说愿景。王孟诗派承遗泽,千载厚美冲淡风。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陶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他少有济时之志,后屡遭挫折又放弃了这种理想,但能坚持志节,不肯随俗浮沉。他归田以后,参加了一部分生产劳动,跟农民平等相处,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陶诗不仅开拓了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天地,而且在田园诗的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是一种新的开创,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关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清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唐代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而不能从整体上超越陶渊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倍受现代人关注。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乃至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入大学中学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特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这是陶渊明及其作品长久地活在后人心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