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村业余晋剧团 又称文剧团。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康乾时期已成规模,演唱队伍已较完整。解放初期,村人耿守澄、祁毓阳组织捐资、筹款置办道具服装,重新建起晋剧团,农忙下地,农闲学戏,并多次登台演出《明公断》《九件衣》等剧目。后因人员变动、队伍老化原因,致使剧团不能完整开演。20世纪60年代初期,添加新人,加强排练,复又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停演。1971年,由耿弼成负责,组建现代戏晋剧团,演出《朝阳沟》《杜鹃山》等样板戏。1979年,由耿弼成指导、耿有科任剧团团长,聘请名师培训,置办了一整套全新的服装、道具、布景、灯光、台幕等,演员队伍发展至60余人。至1982年,常年在阳泉地区农村演出,曾先后两次在县城公演。演出有《群英会》等23个剧目。
1982年桥头剧团合影
石门口蔡氏戏班 清光绪三年(1877),石门口村民蔡白小与人合资,聘艺人,赁戏箱,创办蔡氏戏班。光绪六年(1880),因亏欠甚巨而解散。次年,蔡氏又从晋西接回二茬娃娃班,一年学艺一年谢师,费用微薄,收入渐长,遂还清外债,购置戏箱一副,骆驼12峰,又培养一批娃娃,三年学艺,一年谢师,期满后广集钱财,又置戏箱、骆驼,并邀请名角,再组一戏班。两戏班长期活跃在晋东、冀西一带,经营之盛逾40载而不衰。民国9年(1920)大旱,蔡氏戏班封箱停演。民国13年,蔡氏之孙蔡福锁重整梨园,创办蔡福锁戏班,苦心经营13年,终因日军侵略疲于避难而解散。
西郊村业余晋剧团 清末,西郊村戏剧爱好者喜欢看戏学戏。于是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少时三五人,多时10余人,随机搭配,排戏演戏。有的与外地剧团搭班演出,也有外村人到西郊搭班唱戏。因无固定领导,也无固定演员,更无一定的组织章程,时称“草台班”。解放战争时期,村中戏剧爱好者组织起业余晋剧团。团长郝纯荣,乐队和演员共20余人。业余晋剧团在生产和支前参战间隙,自付工资聘请师傅教戏,活跃村民文化生活。民国36年(1947)5月,平定全境解放后,增添了人员设备。新中国成立后,业余晋剧团的演员和乐队增加到40余人,并设立剧团章程,成为本地区一支活跃的文艺队伍。1958年后并入西郊俱乐部,时有演员和乐队成员50余人。俱乐部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既有古装戏剧,又有现代歌舞,还有快板相声和秧歌迓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剧目禁止演出,剧团活动受到一定制约。随着革命样板戏的兴起,剧团开始学演革命样板戏。1982年后,电视机普及到农家,戏剧演出一度停止。2003年,郝明珠和老演员赵焕祥、穆永茂、赵克明等人,自发组织村中原村剧团演员,联系爱好戏剧的新人,组成新的业余晋剧团,有乐队和演员30余人。演出传统剧目有《白梦楼》《走山》《大报仇》《凤仪亭》《豫让桥》《空城计》《黄鹤楼》《回荆州》《打金枝》《金沙滩》《白沟河》《穆桂英挂帅》《太君辞朝》《辕门斩子》《汴梁图》《算粮登殿》《八件衣》《铡美案》《九件衣》《破洪州》《麒麟山》《蝴蝶杯》《现金鱼》《大祭桩》《打鱼杀家》《白蛇传》《柜中缘》《藏舟》《三娘教子》《十五贯》《逼上梁山》《下河东》《芦花》《血溅美人图》《捉放曹》《凤鸣山》《泗水关》《高平关》《牢头刺唐》《四进士》《食盒》《伍子胥全本》《南阳关》《龙凤呈祥》《反徐州》《法门寺》《拾玉镯》《回兜关》《宁武关》《铁弓缘》;现代剧目有《血泪仇》《人民恨》《柳树坪》《三世仇》《社长女儿》《把关》《审椅子》《夫妻观灯》《汾河湾》;样板戏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www.zuozong.com)
1970年春节乱流大队文艺宣传队合影
乱流村业余晋剧团 又称“子弟班”。始建于清末民初,由村民集资,筹办戏装、道具、乐器及灯油火耗。学戏一般都在冬季农闲之时,演出一般都在春节和庙会期间。剧团班主王水良。至新中国建立时,剧团已有成套的戏装,经常出村演出,并出现了王亿诚(茶叶红)、王亿生(茶叶黑),周茵(茶叶金、小红)等一批颇有名气的演员。20世纪50年代是乱流村晋剧的又一个发展时期,特别是出现了郝馨金等优秀演员,还出现了业余女演员王修珍、石宝林、王秀梅等,演出的整体水平大増。50年代至60年代初,常请外地著名演员(大桃、兰英、二孩、王锁等)加盟“子弟班”同台演戏,颇受村民欢迎。每场戏的观众均达1000人。60年代初期,对部分戏装更新,其中一部分资金由剧团团长石益祥带领演员们装火车挣钱筹集。“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改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晋剧古装戏禁演,改排革命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和《三月三》等。1978年后,恢复古装戏演出,并对戏装又一次更新。80年代初期,剧团停演。该剧团演出剧目有:《芦花》《反唐邑》《回头关》《采桑》《取洛阳》《上天台》《射戟》《回荆州》《黄鹤楼》《大报仇》《空城计》《战北原》《祭江》《斩单同》《乾坤帯》《汾河湾》《打金枝》《牧羊圈》《算粮登殿》《麒麟山》《沙陀国》《汴梁图》《斩皇袍》《七星庙》《下河东》《过山》《斩子》《下卞庭》《太君辞朝》《铡美案》《八件衣》《破洪洲》《杀山》《杀楼》《打渔杀家》《胡迪骂阎》《二进宮》《走山》《卖画劈门》《藏舟》《投县》《祭桩》《反徐州》《断桥》《月明楼》《九件衣》《杀狗》《教子》《写状》《反徐州》《连环计》《金沙滩》《李翠莲上吊》《柜中缘》等。
南上庄自乐班晋剧团 1952年,南上庄村组建起自乐班晋剧团,岳和和任指导老师,周锦胜、李胜军任团长,演出古装戏剧。1957年进行重建。1964年,排练演出现代剧。“文化大革命”时期排练革命样板戏。1977年,大队集体出资增添了戏装、道具,剧团表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开始到外地演出。1984年后仅有零星活动。该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斩赵王》《牧羊圈》《斩子》《登殿》《徐公案》《斩黄袍》《淮头关》《万线衣》《白龙关》《千里送京娘》《国公图》《游西湖》《黄鹤楼》等,现代剧有《朝阳沟》《勒羊记》《红嫂》等,样板戏有《沙家浜》《红灯记》《江姐》《红色娘子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