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全区在隆湖经济开发区、10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社区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全部实现了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为就业再就业工作向社区顺利延伸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城乡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培训、就业再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群体。
自2004年始,大武口区先后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余个,先后安置就业困难群体2000余人;为灵活就业的“4050”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开展“零就业家庭”人员申报工作,出现一户、消除一户,实现动态为零的目标。大武口区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朝阳街道东胜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每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始终稳定在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控制在3.4%以下。
2004年3月,开通了大武口区人力资源网;劳动力市场全年提供区内外就业岗位10301个,成功推荐安置就业1795人。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377人,安置“4050”人员560人,全年城乡劳务输出2778人次,其中稳定在6个月以上的1370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5%,完成失业保险金1100万元,失业保险金征缴率达110%,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872万元,扶持新增经营户514户。2004年到期的小额贷款是292万元,回收贷款287万元,还贷率为98%。
2005年,实现城镇新就业12619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完成再就业担保贷款1013.4万元,用于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支出67.5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2%;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30599人,征缴420万元,清欠201.1万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100%;组织劳务输出9987人,实现劳务收入5572.44万元,人均收入5580元;成立了宁煤基建公司信实劳务中介公司,在隆湖经济开发区、长胜街道办事处培养了15名劳务经纪人。
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13862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6人,“4050”人员再就业360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城镇登记失业率达3.4%。组织劳务输出14271人,其中稳定在6个月以上的7168人。有组织输出4448人,累计实现劳务总收入6850.68万元,人均收入4800元。在隆湖经济开发区组建统牌劳务中介公司,向内蒙古、灵武等地输出1248人;培养带领100人以上外出就业的劳务经纪人25人;培养带领30人以上外出就业的劳务经纪人31名。区内劳务协作输出3509人,向新疆、福建输出492人。办理小额贷款810.5万元,贷款回收率达98%。
2007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649人,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510人,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276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65%以上。用于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发展劳务产业的配套资金为122万元,占区当年财政收入9455万元的1.29%。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30000人,当年收缴和清欠失业保险金714万元,参加社会化管理企业离退休人员4028人,移交社区管理3928人,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774.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650万元的119%,扶持新户193户,贷款回收率99%。劳务输出转移12700人,其中稳定在6个月以上的8636人。有组织劳务输出5945人次,劳务总收入9818.03万元,人均劳务收入7730元。在第二、第三产业稳定就业人数为8636人。通过隆湖统牌等3个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和43名劳务经纪人带动输出转移5910人,培育具有特色的劳务品牌“隆湖铁合金冶炼工”,此行业输出人数为720人,为外出务工人员2588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10.3万元。
200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947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21人,“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588人。登记求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申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8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办理“再就业优惠证”1435本,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后实现就业861人,再就业率达60%以上。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网络建设的管理工作,城乡就业信息计算机录入达50%,纸介质台账达50%。实有就业实体2082个,其中劳服企业16个,社区就业实体2066个,本年度新增就业实体22个;实有从业人数10300人,社区就业实体从业人数6700人,本年度新增从业人员377人。协助推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达90%以上。发放小额贷款1263.5万元,扶持新户210户,贷款回收率达99%。劳务输出转移14366人次,其中稳定在6个月以上的人数8897人。有组织劳务输出人数7500人,劳务总收入1.15亿元,人均劳务收入8000元。在第二、第三产业稳定就业人数占输出转移总人数的48.68%;通过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带动输出转移7500人,占输出转移总人数的52%;在园林绿化岗位共转移1563人,占输出转移总人数的11%。投入资金4万元,建立了3个劳务工作站,为5000名外出务工人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www.zuozong.com)
2009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控制在3.6%以内;城镇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457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率为100%,“零就业”家庭就业动态清零率达100%。新增个体工商户2388户,完成目标任务的299%;实施创业项目212个,新增创业实体212个,其中:扶持创业实体升级80个,开发就业岗位4513个(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开发岗位2388个,小企业带动开发岗位2125个)。全民创业投入资金306.3万元,为上年财政预算收入的2.86%,星海农贸产业创业园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实现新增就业2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86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9%;扶持新户234户,贷款回收率99.9%,完成目标任务的101%。劳务输出转移14130人,其中稳定在6个月以上的9190人。劳务总收入12717万元,人均劳务收入9000元。通过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带动输出转移的人数,占本区全年输出转移总人数的61.8%以上,其中劳务中介机构输出转移达36.9%。培育设施园艺劳务品牌,该行业从业人数占当地输出转移总人数的11.74%以上。参加社会保险或为外出务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人数,达到当地输出转移务工总人数的44.7%。
201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115人,其中:城镇困难群体就业6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控制在3.5%,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达100%;安排高校毕业生见习132人,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97人,引导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82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46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47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1.15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92笔,发放金额4900万元,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带动就业2984人。新创办小企业199个,培养小老板1134个,新创造就业岗位5316个,扶持创业实体升级80个。新建投入使用石炭井红光创业园、百花创业基地(零税费早夜市)、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稳步发展星海文化产业创业城、农民创业园、长胜建材交易创业园、长胜废旧物资交易创业园,规范完善大武口区创业富民示范街、星海农贸产业创业园、长胜妇女手工制品编织剪纸创业基地、青年就业创业园、残疾人创业基地、长城健民社区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基地、“工字号”创业基地,入园企业一年内稳定经营率达70%以上,有10%以上企业或商户扩大生产规模或提升经营模式。建立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驻南通劳务转移工作站,资金投入占用于发展劳务产业工作资金的3%。培育商品营业员劳务品牌,在此行业人数占输出转移总人数的10.24%。外出务工人员中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达到当地输出转移总人数的52%。
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9023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100%。高校毕业生当年年底总体就业率达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62人,实现劳务工资总收入1.2亿元。创办小企业180个,培养小老板320个,新增个体工商户2262个,创造新岗位3001个。开展创业培训,培训65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9%。储备创业项目200个,扶持创业实体升级41个。建设大学生创业城,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大武口区粮油食品及蔬菜配送中心分别在朝阳、青山、人民路、长城、锦林五个街道办事处设置粮油食品及蔬菜配送直销店72个,配送车10辆,配送中心安置失业人员15人,扶持带动创业就业96人。完成大武口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标准化厂房企业入驻率达到70%以上。完善提升创业基地11个,符合自治区标准的创业基地有大武口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富民示范街、长胜创业基地、星海文化产业创业城4家;符合市级标准的有大武口区青年就业创业园、星海农贸产业创业园、石炭井红光市场创业园、百花创业基地(零税费早夜市)、长城健民社区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基地、水产养殖创业基地、龙泉花卉创业基地共7家。为经营户提供小额贴息贷款5130万元,支持困难群体创业就业,
2012年,城镇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培训等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实名制管理实现100%。城镇新增就业9522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创办小企业270个,培养小老板(含新增个体工商业主)568个,创造新岗位2507个,完成创业实体升级36个,退役士兵当年就业率达到87.5%,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比例1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420人,实现工资收入1.14亿元。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114人,创业园区(基地)实习72人,区外就业42人,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100%。发放扶持创业贷款6509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贷款回收率达到100%。生态移民创业23人,返乡农民创业32人,创业园区孵化功能提升3家。
2013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506人,城镇困难人员就业533人,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购买公益性岗位323个,残疾人安置比例10%;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31人实现工资性收入1.1亿元,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退役士兵、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创办小企业280个,扶持创业实体升级36个,培养小老板521个,移民创业37人,创业能力培训500人,创造新就业岗位2821个,全民创业带动就业4935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