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研究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化”思想和“教化”活动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的思想家,都始终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论述。(二)注重加强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十分强调道德伦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的“途之人皆可以为禹”,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肯定主体自觉、树立主体自信”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也包含着一定的教育原则和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化”思想和“教化”活动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至上性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夏商周时期出现的教育场所“校”“序”“庠”,就已经具备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功能。正如孟子所说:“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的思想家,都始终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论述。

中国古代一直将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周易》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思想都将培养人们的美好品德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孔子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也就是说,实施教育是为了让人们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道德高尚、懂得礼仪的人。正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见,教育在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外,还有“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也强调了德教对稳定统治的意义,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西汉时期,董仲舒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将仁、义、礼、乐看作是治国的工具。董仲舒认为,教育在推动人性为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离开对民众的教化,“人性善”就会脱离现实,变成一种空想。东汉思想家王充也强调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性善。宋明理学朱熹也认为,教育是使人的德性实现自觉的根本途径。

近代以来,大部分思想家也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的重要作用,并将德育提升到挽救国家危亡、立志救国救民的民族高度。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挽救中国,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对广大民众进行文化教育,并将重点放在德育上,教育广大民众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思想家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道德教育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所强调的。任何教育,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道德教育,一种是知识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道德教育都应居于首要地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从而进一步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现代德育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坚持道德首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秩序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注重加强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十分强调道德伦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一切应从修身养性开始。孔子提出的“仁”思想,孟子提出的重义轻利、仁者爱人、天人合一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无欲”“不争”思想,以及“忠”“孝”“礼”“义”“廉”“耻”等思想都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都体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1.肯定主体自觉,树立主体自信,尊重人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十分注重肯定主体自觉,树立主体自信,尊重人格的价值。在具体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儒家的“心斋”“坐忘”,佛家的“顿悟”等,都强调道德修养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要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主要依赖于个人内心的自觉和顿悟,而不在于外部。也就是说,个人只有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才能够修炼良好的道德。这一自我修养过程,给人们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提供了可能和希望,因而也坚定了人们能够成圣成贤的信心,激发了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的“途之人皆可以为禹”,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肯定主体自觉、树立主体自信”的特点。道德修养除肯定主体的道德自觉性,树立主体的道德自信心外,还尊重主体本身的人格价值。孔子的“天地之行人为贵”,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等,都反映了对人的重视以及对人格价值的尊重。人是天地间最为宝贵的生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因此,任何的道德修养都应尊重人格尊严,注重人格完善,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2.注重道德践履,强调困境磨炼

个人有一定的道德修为,具有一定的道德素质,仅仅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是不够的,还要将这些道德修养、道德伦理和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切实做到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践履这些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道德践履,强调人们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有很多。比如:《论语》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他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认为“知行”要“合一”,并且要将“力行”“躬行”作为道德修养的重心

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不仅应亲身去实践,而且应善于在困境中磨炼自己,锤炼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坚持这样一种观念,和平温暖的环境不易体现、修炼和检验人的道德品质,艰苦困难的环境才能更容易地修炼人们的道德精神,锤炼人们的品格素质,检验人们的道德水平。因此,必须在艰苦的实践环境中加强道德践履,才能锻炼才干,磨炼意志。正如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www.zuozong.com)

3.重视修养程序,讲究操作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修养程序和一整套的操作方法,比如立志、存养、克治、力行等。其中,最关键的程序和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即慎独、自省、改过。“慎独”,是指当人们独自居处,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也须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言行,时刻注意检点自己,防止不道德的思想或行为发生。正如《中庸》中说的:“君子慎其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慎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它体现了严格的自律精神。“自省”,是要求人们时刻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省察。也就是说,人们经常地反思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辨明其中的善恶是非,反省过错,检讨品行,善于通过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达到“见贤思齐”的崇高境界。“自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它体现了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孔子说“内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都是“自省”思想的充分体现。

“改过”,是指当一个人有了错误和过失时,就应努力改正,做到有错必改,知过必改。乐于改过、善于改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中“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尚书》中“改过不吝”;《左传》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都是“改过”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强调情感欲望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中国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很久以前,中国文化中就有关于“理欲之辩”的记载。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抹杀人们对感情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但是,这种情感和欲望的满足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应该与倡导理性精神结合起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以及对“以道制欲”的强调,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同时,人也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情感和欲望是合理的。但这种情感和欲望必须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关于理欲关系的重要论述,主要有孔子的“思无邪”,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庄子的“不以物挫志”“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承认人们的情感欲望是正当的、合理的,但同时都强调这种欲望和需要都有一定的限度,都必须保证人们的思想纯正、心灵美好,反对人们过度放纵物欲而玷污了人性。

在理欲关系上,王夫之是集大成者。他认为“天理寓于人欲”。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欲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源于人们一定欲望的推动,当然这种欲望是合理的、共同的,而不是无限的、单独的。因此,满足人们的这种共同欲望,应当遵循“天理”,这样才可以“善天下之动”。这些思想对深刻认识教育与法律、道德与利益、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正确的方式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情感欲望是天生具有的,而理性精神却需要后天习得。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人们的内在品德和理性精神,提出通过道德修养的方式获得理性精神,进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言必信,行必果”“耻其言而过其行”“不耻下问”“发愤忘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孟子的“反身自诚”等,都体现了人们敢于自我解剖、严于律己,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个人品质的宝贵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到之处。

(四)坚持贵和持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和谐,坚持“中庸”。贵和持中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贵和持中思想与人们常常批评的折中主义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贵和持中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事物动态发展过程中对不同程度和分寸的正确把握和选择,这有利于人们选择最佳的途径,进而获得最佳的效果,防止走入极端。现代社会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都反映和体现了贵和、持中的思想精华。“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所谓“和”,顾名思义,就是和谐,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最佳状态,也就是倡导万事万物都讲平和,讲团结,讲和睦,讲和谐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荀子认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这些思想都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中”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思想指出了“中”与“和”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和”包含着“中”,“中”是“和”的基础。所谓“持中”,就是讲“中庸之道”。也就是说,凡事应避其两端而取其中,切忌走极端,防止“过犹不及”,进而使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谐统一起来。

(五)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这是儒家著名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认为一切可能施教的人都应该有机会受到教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收学生时,孔子没有提出任何的外在限制。只要学生能够达到拜师求学的基本礼数,他就会将其收为弟子,尽心教育,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求学者。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对待,决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也正因如此,孔子弟子三千,才华出众者数不胜数。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孔子注意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问题。坚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像给病人治病一样,应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做到因人施教、循循善诱,而不能千篇一律。可见,只有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坚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决定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教育者通过实施教育,让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也就是说,教育者只有行为端正,做到合理、公正,才会使人们信服,才能发挥示范作用,才能用道德的力量征服人心。

儒家思想中的“立己立人”“修己安人”“君仁君正”等思想阐述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基本做法。“立己立人”,就是要求人们通过爱自己来爱他人,通过立自己来立他人,同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修己安人”,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带动周围的人。“君仁君正”,也就是以身作则。孟子说:“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坚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靠真理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借助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的获得,依赖于教育者自身高尚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因此,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优秀的品德、高尚的境界、完美的人格、端正的行为,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忠实践行者和先进模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激励和引导广大群众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