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刚 胡 桦
【摘要】平仄的运用,在文字语言创作和交流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作品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灯谜作品同样需要通过文字语言交流、吟诵,故亦应注重音律平仄的变化。本文针对灯谜底材中的平仄变化和平仄相间现象,作简要的阐述以引起谜界对平仄变化和平仄相间的关注。
【关键词】灯谜底材;平仄变化;平仄相间
平仄是中国古典诗律中对汉字声调的一种分类,它的形成与汉字的声调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上古时代,汉字读音一般只分平声和入声,比较粗糙。魏晋时期,随着声韵学的兴起,对汉字声调的辨析日趋精微,方有“宫、商、角、、羽”五音之谓说。宫、商即后来的平声,
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至齐梁间,周
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才正式确立四声之名。平、上、去、入四声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现代汉语中普通话的四声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分别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大凡文学创作多都属于文字语言交流范畴,故须注重音律即平仄的变化,尤其是诗词创作。所谓音律,就是四声平仄的相互配合。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有云:“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就是沈约声律论的总体原则,即诗文用字要讲究音节的变化,从而形成高低轻重、交错和谐之声韵美。其中“浮声”“切响”类似于后世的平仄。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有云:“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意为:“所有的声音都有飞扬和下沉两种,字词的音响有双声和叠韵两种。两个双声字中隔断了读起来就不顺口,两个叠韵字离开了,念起来一定别扭;一句之中全用沉抑的仄声字读起来很不方便,声响的发出就像要中断了一样;一句中全是飞扬的平声字读起来也不顺口,声调就好像飞扬出去回不来一样。配合起来就像辘轳一样上下圆转,像鳞片难于紧密排列;如果违反了声律配合的规律,念起来那就会佶屈聱牙,这种病症,好像作家得了口吃病一样。”可见作品能有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吟诵美感,乃是诗人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平仄变化的运用。
灯谜与楹联、诗词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字语言交流形式,故亦须注意音律平仄的变化。古今谜人创作文义谜,或采撷或自撰,多有以诗句为面者,因而也就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既然诗词创作有四声平仄的诗律,那灯谜创作自然也应如是。从这个层面而言,有别于南派谜的“独脚虎”,题面自撰七言句,还必须是协律,讲究平仄声。那么,谜面、谜底同属灯谜三要素之一,笔者认为:面句要求平仄协律,然而在词汇谜的底句中,如是全平声(或全仄声),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尤其是多字底句则读之会有梗阻凝咽、令人气馁之感。同样,我们在口琴演奏中,如连续地吹奏1、3、5音(或2、4、6音),毋庸展现气韵、旋律,就连自身呼吸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灯谜底材中构成平仄之现象及经别解异读致平仄变化,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我们认为灯谜底材的平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原底材存在平仄声;(二)原底材属全平声;(三)原底材属全仄声;(四)原底全平声或全仄声,经多音字别解异读后成为有平仄变化;(五)原底材有平仄声,但经多音字异读后反成全平或全仄。针对以上情况本文结合具体谜例试作探讨。
(一)原底材有平仄,即谜底存在平仄
此类底材属佳作为多,是灯谜创作中的大部,在此就不再作专门讨论。
(二)底材全平,此类谜底音律全为平声,即全为阴平、阳平,或曰第一声、第二声
例1:“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网络用语一)一周图说作者:胡桦
谜面出自唐代罗隐《题溪垂钓图》,引用姜太公当年直钩垂钓渭水滨、后遇周文王的事。谜底即谓姜太公此举只为图谋一次与周文王相遇的机会。“一周图说”从谜理而言扣典无误,惜是底四字(yī、zhōu、tú、shuō)均为平声。
例2:“池鱼思故渊”(特工用语一)长期潜伏作者:莫志刚
面句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意为“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因前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句,故得出“长期潜伏”之意。“陶潜长时间以来一直期望像池子里的鱼儿一样起伏于原来嬉戏的深潭”,陶潜即陶渊明。扣合非常到位,且底面贯通,无奈底句四字(cháng、qī、qián、fú)皆为平声,只能割痛弃爱。
(三)底材全仄,此类谜底音律全为仄声,即全为上声和去声,或曰第三声、第四声
例1:“淡扫蛾眉朝至尊”(包装用语一)本面向上作者:胡桦
题面出自唐代张祜《集灵台二首·其二》。这首诗通过虢国夫人朝见唐玄宗的描写,讥讽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和杨氏专宠的气焰。据《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原来她自信自己天然美色胜似脂粉妆饰,也正是为了在皇帝面前炫耀争宠,这与以浓妆艳抹取悦于君王实为异曲同工。“不施妆粉”“淡扫蛾眉”即是以“本”来“面”目之意,“朝至尊”即面“向”皇“上”。此四字将面句之意准确地体现了出来,自以为是一则不错的谜作,然美中不足的是“本面向上”(běn、miàn、xiàng、shàng)均为仄声。
例2:“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售车服务一)免费试驾作者:胡桦
此面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引《江湖纪闻》。“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而“免费试驾”恰可表达此句之意,(免)得(费)力尝(试)(驾)船远行。但此四字(miǎn、fèi、shì、jià)皆为仄声,读之重跌重摔,枉矣!
例3:“风物长宜放眼量”(保健用语一)矫正近视作者:胡桦(www.zuozong.com)
面出毛泽东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此句的意思是说:“牢骚太过于强烈,就要当心提防肠断,永远应该放开眼界,以阔大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既云“放眼量”要放开眼界,把目光放远,又说要矫正只注重眼前事物的心态和行为。“矫正近视”四字是对此句含义的理解,概括而得出。自觉内藏韵味,然其音俱为仄声(jiǎo、zhèng、jìn、shì),不免令人遗憾。
(四)原底有平仄变化,经多音字异读后成为全平或全仄
例1:“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网络游戏一)达人麻将作者:胡桦
谜面出自《水浒传》第十五回:吴用等人在黄泥冈以蒙汗药麻翻杨志智取生辰纲之事。按谜面意思,谜底别解“为全部的人都被麻翻了”,这里“将”作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把原读作第四声“将”(jiàng)改发音为平音,即读成jiāng。底材平平平仄却易变会全平声,有违效果,无奈弃之。
例2:“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影院用语一)献礼大片作者:莫志刚
面句出自《桑生李树》典故,因盲目相信所谓“神迹”,远近众人都随波逐流地纷纷给李树献礼,以致有了众多的酒肉等礼品。根据谜理把原有平仄相间的“献礼大片”(xiàn、lǐ、dà、piān),异读成(xiàn、lǐ、dà、piàn)。这一“片”的变化枉送了一谜,可惜!
例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荣誉称谓一)拆弹英雄作者:胡桦
面句见《易水歌》。传为刺客荆轲赴秦离别时,有高渐离击筑而歌,有感而作。底材“拆弹英雄”原本应是“弹(dàn)”,读之铿锵有力,闻则气声绕梁;入谜,别解异读为“弹(tán)”,自觉一落千丈,发音冷凝,是一次败笔。
例4:“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股市用语)走势难料作者:莫志刚
面句见歌曲《血染的风采》。底材本有平仄之分,入谜别解后(“难”nán异读成nàn),致发音梗塞难吐,声与谜的关系,于此可见端倪。
(五)原底全平或全仄,经多音字异读后具有平仄变化
例1:“万枝丹彩灼春融”(食品名一)咸干花生作者:莫志刚
食品“咸干花生”读作(xián、gān、huā、shēng),四字全平,此处“干”读为(gān),干燥之意,但“干”字为多音字,可读成“gàn”。此面句出自唐代吴融的《桃花》,此句所述正是满树桃花盛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按谜理“咸干花生”(xián、gàn、huā、shēng)中的咸为全、都之意;干,树干也,当读“gàn”,使得本来全平仄变化的底,读上去有了平仄变化。花生,桃花盛开也。字字对应,确切无疑。使得本来全平仄的变化的底,读上去有了平仄变化。
例2:“丝毫增入毋留藏”(举重赛语一)要把重量作者:莫志刚
举重比赛用语中“要把重量”这四个字应该读作yào、bǎ、zhòng、liàng,即所谓全仄。此面出自明代吴斌《量田谣》,句将官府丈量田地,不遗尺寸,旨在增加赋税、剥削劳动人民血汗的行为作了深深地揭露。“重量”二字均属多音字,按谜理“要把重量”四个字应该读作yào、bǎ、chóng、liáng,如此处理,就有了平仄变化。
我们曾经作了两个抽样。一、取吉林大学出版社编纂的《汉语成语词典》,按笔画顺序从一画到二十画,每笔划序中随机抽取四字成语30条(其中十九画序全部只有9条成语)。共抽取成语299条,存在平仄声的281条,占抽样的94%;全平或全仄的18条,占抽样的6%(一飞冲天、七高八低、三思而行、开花结实、开国功臣、丰衣足食、形容枯槁、现世现报、青出于蓝、责实循名、春兰秋菊、春华秋实、班师回朝、蚕食鲸吞、堆积如山、萧规曹随、横生枝节、靡靡之音)。二、取由邵滨军、赵首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谜品》作蓝本。该书中正编作者八十位,总录用谜作2100条,除去谜底三字以下的谜作,计1516条。其中底材存在平仄相间的1448条,占抽样的95.5%;其中底材全平或全仄的68条,占抽样的4.5%(齐疏之服、视我迈迈、是用大谏、闺房周通、吕旷·审配、临冲闲闲、约之阁阁、妇·久·有·斗·酒、落落欲往、王皮胡同、实函斯活、於昭于天、渊渊其渊、大礼必简、作庙翼翼、陈人从田、喜子·喜母、陈留·来宾、司徒司空、先之劳之、危言危行、宰我子贡、为月·为盗、言观其、崔阴来奔、一枝花·没遮拦、大有见地、月亮走我也走、服服帖帖、行者·没遮拦、两个口罩、河间生·胭脂、阵地设备、驻美大使、昆仑三分、遂宁·民勤·于田、八十一难经、赞美备至、施恩·汤隆、先声夺人、竹青·苗生、进口大片、定点跳伞、白·毛难·藏、免费打气、陈方安生、文凭·职高、对物信用、气象手表、有效孔径、豪华中巴、斯巴达之魂、图文传真、知青情结、人间蒸发、政治避难、梅花弧张、青春的迷茫、高将多危、桑拿休闲、各种早点、于归之期、择优扶植、秋·同心结、多头思维、无官一身轻、图文传真、房源充足)。我们不敢依据抽样来推理古人及底材制造人是否有平仄相间之考虑,然抽样结果(百分比有如此悬殊)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当今一些文艺理论家对诗歌声律的研究日趋邃密,极力注意到音调的抑扬高低、起伏跌宕,甚至提出“一句中须有变化,两句间不许雷同”。字音与平仄不但能够暗示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情调,意境亦能从声音语气中表现出来。例如,《诗·七月》中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剥枣”即“扑枣”,“剥”即“扑”字,敲击扑打之意。故“剥枣”即是“打枣”。但是诗人却摈弃“打”字,选用“剥(扑)”字。因为“打”字上声,字音有过猛烈响亮;“扑”字入声,发音其义阻抑沉着。而选用“剥”字,方能同该章“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等诗句相呼应,反映劳者一年血汗流尽、脂膏吸干的控诉相表里。又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诗。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十字中,“千”字有以一当百的作用,“更”字有推进提升之效能。“千”字从鼻音,表示模糊含混,隐约可辨。这一鼻音性质所体现的感情色彩,正好把无法精确表达的“千里”情致概括无遗,而且迎合了人们联想的无边无际,配合了诗中黄昏景色的迷茫朦胧,让人们在想象中可见天围平野、苍山举首、长河悬天、云海翻涌……这一艺术效果,且由于“更”字把千里之景衬托得无比壮丽,把人们的情绪提到最高点,产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欲望。因为“更”字为仄声,纵使传达出使劲、着意的感情色彩,便引动读者情绪的高度集中,对全诗的意境倍感亲切。正所谓“美辞而不讲音律,则虽美而不章”,平仄对诗的作用如此,对谜亦有助动。所谓灯谜艺术运用中国文字形、音、义的变化原理,改变文字原有的演绎规律,取其歧义,借助神思,幻化出无数妙趣横生、美不胜收的精品佳制(见邵滨军、赵首成《百年谜品:灯谜艺术的文化使命》)。笔者认为其中“音”的诠释并非是狭义而已,它也应包括平仄变化。尽管灯谜底材不存在平仄协律,但客观存在着平仄相间与平仄变化。我们绝不拘泥于平仄,只是为了渲染语气,提升吟读效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欣赏和享受。从这个角度而言,提倡和关注灯谜底材中的平仄相间与平仄变化不无道理,至少在评判、权衡是否属于佳构佳作时应作相应的考虑。
【作者简介】
莫志刚(1953—),浙江省湖州市人。现为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皆谜学部主任、湖州市总工会文体协会常务理事兼灯谜专业委员会主任。自1983年3月始从谜,创作各类谜作万余则,曾先后受邀参编《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中华字谜鉴赏大典》《笑话灯谜大观》。主要谜文有《灯谜和短语语法关系的探讨》《字谜象形的形、神探讨》《刍议灯谜底材的“字音”变化与运用》《也谈成句与引号》以及《灯下杂谭》1~10册。
胡桦(1976—),浙江湖州人。现供职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虽学理科,然爱好习文。中学时,初见灯谜,觉颇有趣,每每猜射,偶有所得,欣喜不已。工作后,仍乐此不疲。后加入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灯谜学术部,在诸位前辈,特别是莫志刚老师、吴融杭老师等的帮助指点下,方才涉足谜坛。曾获201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花木杯”长三角地区灯谜邀请赛团体铜奖,2015年“薛凤昌杯”大运河流域灯谜名城邀请赛团体第三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