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幻片的想象、特技与哲理情趣的介绍

科幻片的想象、特技与哲理情趣的介绍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科幻片的想象、特技与哲理 情趣顾名思义,科幻片是科学知识与幻想相结合的类型电影。一般来说,科幻片就是表现人们对于这些未知科学领域的想象、理解和由此产生的情感态度。从1902年梅里爱所拍摄的《月球旅行记》起,科幻片就将想象、审美与特技创作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科幻片的选题主要有这么几类:外星生物来到地球、人造生命的不可思议、太空历险的危机重重、时空异常和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等等。

科幻片的想象、特技与哲理情趣的介绍

六、科幻片的想象、特技与哲理 情趣

顾名思义,科幻片是科学知识与幻想相结合的类型电影。它以人类迄今为止已被揭示和尚在探索中的科学原理、科学现象为基本依据,通过电影艺术家的充分想象,营造某种虚拟世界,并展现这一虚拟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在科学原理和各种科学现象中,有一部分是人类尚不完全清楚或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知晓的,如宇宙、人体、自然、人工智能,等等。一般来说,科幻片就是表现人们对于这些未知科学领域的想象、理解和由此产生的情感态度。

人们在对影像世界的想象和理解中,既扩大了已知的实际时空,也探索着未知领域和未来世界的无穷奥秘。当然,事实上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即人类未知的科学领域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作为前提,才能做出符合逻辑的推理和判断。而电影的对象却是广大的观众,它要满足的是想象的乐趣,提供跌宕起伏的故事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因此,这一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科幻片不可能是完全符合“科学的”,同时也不可能在“科学”这一问题上深究;它只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对于科幻片的观众来说,他们观看影片并非为了关注科学,而是为了体验假定处于某种未知领域时,人自身或群体可能出现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某种心理变化。可以说,科幻片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想象为背景,表现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情感的影片。但科幻片也不能完全抽掉科学因素,忽略科学成分的重要作用;否则就会与“玄幻”、“魔幻”混为一谈,也就无所谓“科幻”可言了。科幻片还经常与其他类型电影结合,这样,许多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和一些非科学元素仍然延续于其他类型的电影之中。比如科幻加恐怖的《异形》,科幻加灾难的《天地大冲撞》,科幻加动作的《终结者》等,不胜枚举。

科幻片的出现,充分利用了电影中的光、影、镜头的叙事功能和虚拟成像的特殊效果,大大拓展了银幕上的审美天地,一次次推动着摄影特技的发明和改进,同时也为人类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或能不断令人惊讶的神奇画面。从1902年梅里爱所拍摄的《月球旅行记》起,科幻片就将想象、审美与特技创作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如《月球旅行记》描写了几个天文学家坐着炮弹型飞船到月球上旅行,受到了月球仙女的热烈欢迎,并在月球上观光。一天文学家进入睡梦后不久,被寒风吹醒,钻进一座山洞,看见了月亮神和许多稀奇古怪的景象。最后探险家们又重登炮弹型飞船返回了地面。尽管故事在今天来看既很平常也太简单,但在一百多年前,去月球旅行无疑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今天,人类的航天事业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登月探索也早已成为现实,但此片无疑开人类的登月计划之先河,为探索月球提供了精神的和心理的准备。而在拍摄过程中,梅里爱及其摄影师又创造了诸如“二次曝光”、“停机再拍”、“遮片摄影”等许多电影表现手段,促进了电影语言、影像思维的演化进程。其后出现的《空中大战》、《征服北极》、《飞雷》和20世纪20年代推出的《马布斯博士》、《沉睡的巴黎》、《月宫淑女》、《大都会》等,进一步完善着科幻片的形貌。至30年代,又相继推出了颇有影响的《科学怪人》、《隐身人》、《海底王国》、《消失的地平线》等力作,不仅拓宽了电影的表现题材,也催生了各种特技的发明。至此,科幻电影终于成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在电影史上花样百出,推陈出新。

现代科幻片将各种现实中的科学问题、科学探索与人的幻觉、幻想世界捏合在一起,通过影像特技直观地将人的想象力审美化地加以充分展现。例如自50年代起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苍蝇》,提醒人们一些被科学家所忽略的、纯属偶然的因素可能会引发极为可怕的事件,乃至出现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恶果。《未来世界》讲的是在由机器人提供全部服务的游戏城中,机器人造反并疯狂屠杀人类的故事,以此向人们警告:人发明了机器,但机器有可能反过来伤害人,所以人的理性才是防止机器人失控的根本保障。由大导演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以史诗般的广度铺演出人类的历史,打破了至今为止的界限”。影片从人类的童年开拍,描述了史前人类与动物展开的生死搏斗,以及人类祖先是如何学会制造石器、骨器工具,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当一根抛向空中的骨头突然幻化成一架驶向太空的航天飞机,不仅标示着人类科技水平和文明已发生了质的巨大变化,而且外太空的壮丽景象让人的视域豁然拓宽,人们也由此而产生了更为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冲动。但转眼就来到了21世纪,高科技反而成了一种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如此,电影特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觉审美对象,也在省去各种影像和语言编排的同时,渗透着哲理批判和引人反思的主题。现代科幻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电脑模拟和机械来创造奇观场面,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纵观好莱坞影坛,从1977年的《星球大战》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再到1999年的《黑客帝国》,电影人的想象力被不断得以开发,简直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拍不了的程度,各种审美奇观在银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幻如灵境的虚拟世界,还是几可乱真的史前恐龙形象,抑或是能吞吐巨大能量的机器,或者银光闪烁的人造女郎,均借助奇观效应大赚票房。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电影的摄制方式,也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方式。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源源不断地冲击观众的视网膜。当电脑特技成为电影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具有超越故事情节的地位时,科幻片成为一种无法被“转译”的语言,不仅无法被文字,而且无法被影碟转译。观众消费的不单单是故事,更是视听奇观。但倘若只有奇观,缺失了某种审美的价值内涵,那么一旦科幻片拿掉高科技特效的包装,它的叙事也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当这个形式被剥离出去后,它的内容也就所剩无几——事实上,影片就只剩下无多少意义的奇观轰炸。

科幻片的选题主要有这么几类:外星生物来到地球、人造生命的不可思议、太空历险的危机重重、时空异常和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等等。《E.T.》、《火星入侵者》、《异形》等是描写外星生物进入地球后的故事;《侏罗纪公园》、《第六日》、《哥斯拉》等是反映人造生命所产生的各种奇妙景象的;《星际迷航》、《红色星球》、《人猿星球》等写的是太空历险、星际旅程;《哈利·波特》、《回到未来》、《蝴蝶效应》等,又让人在明知是处于幻想的状态下与片中的角色一齐参与了时空异常状态下的神奇经历;而《机械战警》、《终结者》、《人工智能》等刻画的是人类与机器人可能发生的种种关系,并以示警诫。许多电影同时综合了几种题材,如《星球大战》同时包括太空历险和外星人元素,《黑客帝国》既写高端机器人,又掺入了时空转换等。很多脍炙人口的科幻片都来源于成功的科幻小说、科幻漫画,或借由小说的一些著名情节、片段以及理念来获得创作的灵感。有时一部小说被多次拍成电影,例如威尔斯的《隐身人》,1933年由环球公司拍成电影,由于这部影片的成功,此后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同类影片,如《隐身人回来了》、《隐身女人》、《隐身代理》、《隐身人复仇记》等,据统计,有30多部电影都运用了“隐身人”的主题。《超人》漫画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风靡美国,并很快衍生出一系列的《超人》电视系列短剧和电影。《蝙蝠侠》、《蜘蛛侠》、《夜魔侠》、《X战警》都是伴随几代美国人成长的漫画读物,现在也都成了卖座的电影系列。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些选题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和票房号召的代码,也易引起人们对流行科幻片的期待和对超现实影像的兴趣。(www.zuozong.com)

不少科幻电影通过其深层结构所负载的两相对立式想象,来呈现或转移某种现代西方社会中所潜藏着的深刻的社会危机,从而使科幻片也包蕴着更为深邃的哲理。比如科幻片《后天》,描述了因人类无法遏制温室效应,地球将被迅速拉进下一个冰河时代的过程,整个北半球陷入了暴风雪、龙卷风、海啸地震等各种灾难之中。其题材源自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机密报告,报告中提到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20年内将出现涉及全人类的浩劫。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拒绝签署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引起世界各国的不满。影片在全美各大影院首轮上映后,受到环保组织和有良知的科学家们的交口称赞,认为该片具有警世作用。在影片结尾时,美国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向美国人民认错,被认为是在布什政府的环境政策和大众的意愿之间所采取的一种妥协姿态。

许多科幻片正是借助新的科技成果的出现来反映其深邃的哲理内核的。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科幻片之所以会进入“黄金时代”,正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人们惶惑不安的心理需求。科学怪人所带来的恐慌转移了现实中的失业、挨饿和死亡等生存危机,在影片结尾处,随着怪物的灭亡,生活中的困境也似乎一扫而光。此外,不少科幻片对人类用纯科学的观点来改造世界也持否定态度,这在《科学怪人》系列、《金刚》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等影片中都有充分表现。这些影片认为问题不在于科技掌握在谁手中,技术本身已包蕴着颠覆的力量,它爆发出的破坏性足以让人类毁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日》、《黑衣人》等影片让人觉得电脑特技正逐渐替代一切,而《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等则让人对科学理性本身回味无穷。后两部由斯皮尔伯格推出的电影虽然票房成绩不够理想,但从电影大师库布里克那里承袭而来的晦暗影调和有意无意中所吸纳的存在主义思想却营造出一个个灰色冷酷的世界,既触动了人的情感价值取向,又在呼唤着人的良知和对高科技的反思,令人回味无穷。

一些科幻片还负载、传递并尝试转移和解决内在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种种矛盾,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在现代人的认知中,技术有着十分明确的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可以成为标志和度量人类进步的尺度。而现代科学则是多数人无从理解、不可预知、无法驾驭的高深学问。于是,现代文明内部诸多深刻的危机被推诿于科学与技术的悖论。如在许多科幻片中都常会出现时空旅行、时光倒流的情节,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推演,时空旅行在理论上是可能实现的,但当时光倒流,人回到过去后,又会出现破坏生命伦理原则的情形。《终结者》中未来世界的拯救者约翰,虽是一个虚构的英雄人物,但在时空旅行的过程中,他实际上是自己创造出了未来的自己。科幻片由此尝试传递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内心恐惧,对技术的无尽依赖、需求乃至崇拜,同时又对新科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未知成果和由此而构建的未来世界充满疑惑,忧心忡忡。因此,一些科幻片在讲述科学狂人、怪物、异类的故事时,往往对人自身的力量更加肯定。如在韩国影片《汉江怪物》中,最后战胜怪物的是由人掌握的燃烧的烧酒瓶和韩国传统的女子射箭。这些场面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热血沸腾的七八十年代,又一次让观众目睹了韩国青年学子与军警在街头对峙的历史场景。影片结尾,南舒将燃烧的箭镞射进了怪物的咽喉,并以这一动作,象征性地把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转化成一个与男性并置的强有力的反抗者。在《第五元素》中,我们看到人类战胜“高智能”敌手的“武器”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四大元素——风、火、水、土,而最重要的是第五元素——完美的人,完美的终极武士。

科幻片由于直接关涉现代科学手段和高新技术,因此它的反思和批判性哲学倾向往往更具普遍意义,也更值得引起人们的共同关注,这或许正是现代科幻片最具审美魅力的内在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之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