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们那里的野生动物特别多,天上飞的体型较大的鸟,如老鹞子(秃鹫)、老鹰(猎隼)、野鸡、沙半鸡、嘎拉鸡(石鸡)、毛腿鸡、黄鹂、鹌鹑、喜鹊、乌鸦、红嘴鸦、山雁等。体型小一点儿的鸟儿就更多了,知名不知名的大约有几十种。地上跑的,如狼、狐狸、狍子、獾子、黄鼠狼、两头乌(艾鼬)、兔子等十几种。
野生动物趣事 那时,几乎天天都能看到老鹰(猎隼)抓麻雀,很多时候,麻雀被老鹰追得慌不择路,就直接从门或窗扑进我们的房屋里,躲在角落里浑身颤抖,我就多次在屋里抓起惊恐的小麻雀,手心里清晰地感觉到它那小小的心脏在“咚、咚、咚”地跳动。老鹞子在村边上空盘旋,小鸡被老鹞子抓走的事儿也经常发生。生产队里每年都能发生几起狼进村吃羊、吃猪的事件,因为都是在夜里,那狼的叫声和驱赶狼时敲打的破铜烂铁声,以及人们的呼喊声汇集在一起真是让人毛骨悚然、头皮发炸,事过许久还难以入睡。
而鸟的欢叫声就和谐多了。一些鸟在一些事件发生前会发出阵阵的鸣叫声,如:布谷鸟到春播时发出“种、种、种”的催播声;黄鹂在下雨的前一天会发出“哇、哇”的呐喊声,提醒人们大雨即将来临;麻雀在下雨或下雪的前一天集中在一株大树上发出“喳、喳、喳”的叫声,告诉人们天要下雨(雪)了;早春听到乌鸦第一声“呱、呱”的鸣叫声时,人们不用看日历就知道惊蛰到了;当啄木鸟发出“当、当”的敲木声,那是在消灭树干里的蛀干害虫,提醒人们这里的树木发生了虫害。它们都为人们做着有益的事情。到了春天,各种鸟类发出的对话声、唱歌声、求偶的呼叫声不绝于耳,就像一组组欢快、清新、优美悦耳的乐章,伴着我长大。
动物们也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如:山雁子不会搭窝,它常和喜鹊在一起,看着喜鹊筑巢垒窝,当喜鹊把窝搭好后,这个坏山雁子便到喜鹊窝里拉一泡恶臭的屎,喜鹊闻到这个臭味就不再回窝了,便另觅他处,重新垒窝,山雁子便洋洋得意地把喜鹊辛辛苦苦垒的窝据为己有,我想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鸠占鹊巢吧!狼的狡诈和狐狸的狡猾是出了名的。鹌鹑的憨厚是大家共知的。野鸡下蛋土里埋是精明的表现。兔子是跳远冠军体现了它的灵活。几百只麻雀正在树上“喳、喳”地叫,发现天敌来临便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全部停止叫声,而且能迅速撤离得无影无踪,体现了它的机警敏捷。很多动物趣闻与人和大自然息息相关,耐人寻味。还有人们根据动物的特点编出来的故事,如:喜鹊搭窝上梁的日子是吉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喜鹊衔着木棍到天河上为牛郎织女搭桥会面。什么狐狸成精呀,黄鼠狼迷人呀。给夜猫子(猫头鹰)编的故事就不太公平了,它专门吃老鼠,是一种益鸟,可人们传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说夜猫子来过的宅子要发生不幸的事了。“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说夜猫子在哪里笑,哪里就要死人了。总之夜猫子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种不祥之鸟。野生动物的故事常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有时说起来让人捧腹大笑,很是开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它们的生存能力和奇特本领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许多敬畏之情。
后来,草稀了,树少了,植被急剧减少,小河也干了,动物的栖息场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加之人们的猎捕,一些鸟类不见了,有的迁徙到别处去了,我想有的珍贵鸟类可能永久地消失了。最近和老乡打听老家的生态状况,听说由于最近这些年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活动,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动物又回来了,但有些动物再也没有见到,是从这里消失了,还是从地球上消失了,无从知晓。希望是前者,我默默地祝福着它们。听说在老家已经见不到的鸟就有十多种,能说上名字来的如秃鹫、猎隼、山雁子、黄鹂、鹌鹑等等,叫不出名字来的珍贵鸟就更多了。听说乌鸦、喜鹊、麻雀等还不少。野生动物除因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而减少外,人们的猎捕也是一些动物减少和灭绝的重要因素。据说喜鹊和乌鸦的肉是酸的不好吃,因而它们的种群数量没有明显减少。而麻雀则是以多取胜,它繁殖力强,一年最少孵两窝雏鸟,一窝最少孵四只,而且对栖息场所要求不高,到处是它们的栖息之地,它们的食物种类也很多,如粮食类、草籽类、小虫等。而有的鸟类食物单一,如燕子只吃活的虫子,所以人们说“燕子不吃落地的”,当它满天飞舞的时候,实际是在取食,每到秋天北方活虫减少,燕子便南飞了。而“鸽子不吃喘气的”,只吃粮食。前些年我以为麻雀也要灭绝了呢,因为有一段时期麻雀也被送上了大饭店的餐桌,每一盘装几十只,但后来也许是有了森林公安的缘故,听说他们搞过什么“猎鹰行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专门打击滥捕乱猎、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行动,餐桌上的野生动物减少了,麻雀也在餐桌上不见了,有很多野生动物因此躲过了一劫。如果每年多几次这样的行动,或者有专人专抓这项工作,效果会更好。有时我在想爱吃野生动物的“美食家”们如果他们改吃苍蝇、蚊子、老鼠该多好呀,一举两得,但吃到一定程度也得控制,不能给吃绝了,不能把生物链给吃断了。野生动物是生物链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个链条发生断裂或出现畸形,后果不堪设想。
人们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鸟语花香,万壑鸟鸣,其乐融融,是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
南飞的雁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表现了秋天的天空景色。那蓝蓝的、高高的天空,一眼望不到边,望不到顶。秋天的天气很怪,真像孩子脸,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云,一会儿雨,一会儿雪,一会儿雹。小的时候,记得在秋分、寒露、霜降这段时间里,每天都能看到几群乃至十几群大雁往南飞,有时是人字形,有时是一字形,有时还能看见大雁在飞行中变换队形。时不时地就能听到那“嘎、嘎、嘎”的雁叫声,听着有几分凄凉。
每当大雁从我们头顶飞过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总要停止玩耍,仰起脑袋观望,一直把大雁目送到无影无踪才罢休。我问母亲,大雁往哪飞。母亲说,大雁往南飞,因为冬天北方寒冷,大雁无法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它是到南方暖和的地方过冬去了。母亲还说,到了开春时节,因为南方太热,大雁又回到北方来避暑。在北方除了度夏还要生蛋孵雁,生儿育女。我又问秋天大雁也有往北飞的,那为什么。母亲说当年孵出的大雁,在飞行时跟不上队伍,时常就落伍了,当飞了一段之后,老雁发现孩子丢了,就回头找孩子,所以秋天才往北飞。有时找得很远很远才找到,有时遇到天敌小雁就永远找不到了。所以人们常说雁南飞,走一千倒八百。
后来听大人们说,南吃雁,北吃蛋,当中伸着脖子看。我们那就是伸着脖子看的。北方到了夏天,人们可以到湖边、大河边、沼泽地去捡雁蛋吃,南方则可以猎雁吃雁肉。听说猎雁还有一套办法,雁在飞行的途中,如果到了夜晚,就会成群地栖息在高山上或湖边或沼泽地带。当大雁休息的时候,有一只雁站岗放哨,发现敌情鸣叫通报。如果人们夜里拿一个小灯和一个葫芦,在距大雁很远的地方,把灯点着再扣上葫芦,当群雁睡着时,把葫芦掀开,灯亮了,站岗的大雁就会惊叫一声。此时快速用葫芦盖上灯,群雁就观望不到天敌和危险情况,这时群雁以为站岗的大雁在撒谎。两三次下来,这只站岗的大雁就会被群雁攻之,活活地被啄死,猎人就会拣而食之。这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
二○○三年,我在北京治病,在音像店看到一张光碟——《迁徙的鸟》,是由国际著名电影制片人雅克·贝汉用了三年的时间横跨世界五个大洲,选择五十多个国家中一百七十五个自然风景地,动用了十七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一个科学考察队,拍摄了四百六十多公里长的胶片制作而成。这部片子主要是拍摄鸟类的迁徙,而更多的是雁类的迁徙。从这部影片中我才知道,一只大雁在一次长途的迁徙中,要飞行几万公里,路途遥远,千难万险,有的在迁徙的途中遭遇天敌侵袭,有的在污染环境中死亡。看到动情处,心里好难受。看到这些我才真正知道雁南飞的目的和全部过程。最近这些年,听说老家那很少听到大雁的叫声了,很少见到雁南飞了,是迁徙到别处去了,还是大雁数量减少了?我想还是后者的可能性大。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人类有责任爱护它们、保护它们,南也不要吃雁,北也不要吃蛋,要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www.zuozong.com)
鸡的故事 过去家里散养鸡,细心观察,妙趣横生,也有很多故事。公鸡的存在,一是为了物种的繁衍,二是为了报时。过去没有钟表,时间的概念就很模糊,公鸡报晓,是多少年来人们起床劳作的时间表。过去农村的公鸡报晓一般是很准时的,第一遍在五点多钟,第二遍在近六点钟,第三遍七点左右。过去说鸡叫了,或说鸡叫两遍、三遍等,是个时间的概念,而不是鸡的动作概念。公鸡打鸣了,人们首先想的是时间。而对于劳作的人们,公鸡报晓象征着一天劳作的开始。多少年来,公鸡一直生生不息地承担着这个任务,不像现在城里的公鸡,受环境影响,生物钟被破坏,报晓的时间不准确,忽早忽晚。过去农村公鸡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其实还有好多很有趣的事,人们习以为常或者还没有发现。公鸡很机灵,当敌人到来时,它比母鸡发现得早,提前向它的同类发出通知,“咯咯哒、咯咯哒(注意啦)”叫个不停,这时母鸡们便停止啄食,伸长脖子向天空观看,发现敌情,便快速地向安全地方转移。公鸡发现了食物也“咕、咕、咕”地叫个不停,意在呼叫异性同伴一起享用。有的公鸡已经把食物吃到嘴里,见到异性同伴的到来,还要把食物再吐出来,让异性同伴来吃,体现着对同类异性的关爱。
母鸡下蛋时也很讲究,到下蛋时要到产蛋巢下蛋,一般不随地下蛋。有的鸡正在窝里下蛋,另一只要下蛋的鸡会在窝外边来回转,实在憋不住了,有的便把蛋下在窝外边,有的便强行闯入窝内,另一只下完蛋的母鸡,便被它挤出窝外。产完蛋的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地叫个不停,提醒着人们“我下蛋了,给我吃的吧”。如果家里有人,会撒出一把食物作为奖赏,其他同伴也会跟着一起分享。
到了六七月份,有的母鸡要考虑繁殖后代的大事了,开始停止下蛋,茶不思、饭不想,发出“咕、咕”很粗很重的叫声,提醒人们给它做好准备,它要繁殖后代了。这时如果主人不需要孵小鸡,就会找根绳子拴上母鸡的一条腿,少喂食、多喂水,过几天就会醒窝了。如果主人需要孵鸡,便会找一个泥制的火盆或者大一点的筐头,底下放一些软草,上边放一块炕席头,炕席头上面放上一层软草,最后放上受精的鸡蛋,根据抱窝鸡的大小和主人的需要,确定放多少枚鸡蛋,正常情况下放二十几枚鸡蛋。这时抱窝的老母鸡便进入角色,趴在孵蛋巢里,小心翼翼地搂着鸡蛋,用温暖的身体孵化着新的生命。长达二十一天的孵化时间,它始终如一。在这期间只有一种情况它会离开孵化巢,那就是大便,但只要几分钟它就会回来。当然在孵化期要精心喂食,提高“伙食”标准。在孵化期间,每隔一会儿,抱窝鸡就要用嘴翻一次蛋,使孵化卵着热均匀不闪蛋。
雏鸡要出壳时,它会自己把壳啄破然后脱壳而出,小鸡妈妈便把空壳推到孵化巢外。待所有的小鸡全部出壳,小鸡妈妈便离开孵化巢,带领着它的儿女们开始新的生活,教它们走路,教它们飞跑,教它们寻找食物,领它们玩耍。到了晚上鸡妈妈把它的孩子们叫到一起,用它宽大的翅膀和绒软的羽毛把孩子盖起来,一来御寒,二来御敌。一旦有外敌入侵,鸡妈妈会奋不顾身用它那硬硬的嘴巴巨力啄之。到雏鸡长到拳头大小,便逐步开始独立的生活了。
实际我们养的家禽、家畜都是通人气的,如果细心观察也能写入动物世界,并不比野生动物逊色。如果写上解说词让赵忠祥老师给做个解说,也许比动物世界还精彩,因为人们对家畜、家禽的了解比野生动物更详尽。
老牛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悲哀的故事。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憨厚、朴实、忠诚、力大无比、吃苦耐劳,所以人们把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人称作“老黄牛”,把这种精神称作老黄牛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说牛从古典故事到成语,都是褒义的居多,连“牛气冲天”也有褒义。按着人们养牛的意图,大致可分以下几种,帮助人们劳作的——叫使役牛,供人们奶吃的——叫奶牛,供人们肉吃的——叫菜牛(肉牛),供繁殖后代的——叫种公牛和繁殖母牛。牛的寿命很长,大约为三十年。从生下来到能使役就得三年时间,从开始使役到成熟的使役牛还得一两年的时间。使役牛的一生要为人们服役十七八年的时间。
使役牛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从开始使役就被人们每天棍棒鞭子相加,训练干活。使役成熟后,要牛加快速度会遭到鞭打,不听使唤还要遭到鞭打,要牛用力还得遭到鞭打,白天干活,中午和晚上拖着沉重而疲劳的躯体取食。我想牛皮和人皮一样都是有知觉神经的,不然的话鞭子打在牛身上它也不会有反应。当鞭子抽打在牛背上的时候一定很痛,如果第二次抽打恰好打在第一次鞭痕的上面那该有多疼,至少得痛几天,亏得牛不会说话,不会反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使役牛一般要服役十几年,当它们老了,牙齿咀嚼功能下降,草也嚼不烂了,活也干不动了,使役牛的归宿只有一种,那就是被杀,供人们食用。活着用其力,死了食其肉。转卖后的结果还是被杀,肉食之,皮制革,骨做骨粉、炼骨胶。
集体经济时期,有一次,我们生产队有一头使役牛老了,队长说这牛卖给收购站,但还不到收购季节,如果再养一段时间恐怕就会瘦很多,到那时就不值钱了,不如现在把牛杀了,把肉卖给社员,还能多卖些钱。第二天队长就找来了屠宰手。杀牛用不着什么技术,只要会用刀、敢下手就行。一般杀牛的人都是没儿没女没老婆的光棍汉,有家有业的很少有人干,不像杀猪宰羊,因为人们惯常认为猪和羊就是供人食用的,常说猪羊一刀菜。而使役牛则不然,它们长年累月与人们共同劳作,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些感情,一般人都不忍心下手。我们队有个社员叫付振起,生产队的牛都是由他来杀,他很符合条件,敢下手,光杆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不管别的,只管用刀把牛脖子的大动脉割断即可,他就可以得到一份丰厚的报酬——牛头和牛蹄子。瘦牛不瘦头,牛头和牛蹄子能出很多肉,一个人能吃好多天哦。杀牛的前一天他把刀磨得锋快,杀牛的地方一般选择离道路较远的河套,挖一个五十公分深的坑,便于放水桶接牛血。一切准备就绪,几个人上前把牛捆好撂倒,然后屠宰手上前就是一刀,牛脖子的大动脉被割断了,牛血“哗哗”地往外流,老牛的眼睛瞪得像鸡蛋一样大,老泪纵横,“哞、哞”地大声叫着,全身用力地挣扎着,但都无济于事。杀完牛剔完肉之后要处理现场,把带血的土和沙子、石头一并埋入坑中。
人们把带血的土和沙子填入坑中,再用没有沾血的沙土覆盖在上面,满以为这样就不会有事了,但是不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第二天早晨,牛群出牧的时候走到河套时,牛儿像疯了似的,朝着距离它们一百多米远的杀牛地点疯狂地奔去,嘴里“哞、哞”地叫着,那叫声连成一片。紧接着远处的牛也闻声怒吼着向那里奔跑,它们把杀牛地点围成一个圈,头朝里、嘴朝下,嘴里吼着,蹄子乱刨着,尾巴向上挺得直直的。除了跑疯子的牛,平时你是看不到牛尾巴挺得那么高、那么直的。那叫声惊天动地,悲悲切切,它们眼睛瞪得圆圆的,泪珠一串一串地往外流着。那情那景让人心里好难受,开始是无法将其驱散的,当它们折腾一段时间后,人们才能用鞭子将它们驱散,被驱散的牛有的还要再返回来。第二天、第三天老牛们仍然重复着第一天的“举动”,第四天牛倌避开河套,改变了放牛的地点,由南山改到北山去放牛,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人们认为牛是有灵性的,牛的这种举动是对死去的同伴所表达的同情和悲哀,这是我亲眼所见。使役牛的一生,是全身全力为人们服务的一生,到老的时候只能是这种结局吗?可不这样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后只有一句话,让我们善待老牛们,善待各种动物,永远做动物们的好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