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QQ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启示

QQ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启示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QQ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启示姚锦云,孙文菁[摘要]QQ传播体现了网络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态势,而大学生是QQ传播的主力军。QQ人际传播的私人属性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是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有效替代方式,有助于克服交流害羞与尴尬,促进现实人际关系并减弱孤独感。因此,文章关注的是QQ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QQ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启示

QQ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启示(1)

姚锦云,孙文菁(2)

[摘 要]QQ传播体现了网络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态势,而大学生是QQ传播的主力军。QQ人际传播的私人属性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是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有效替代方式,有助于克服交流害羞与尴尬,促进现实人际关系并减弱孤独感。QQ传播的公共属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QQ新闻传播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QQ空间(博客)传播对传统思政教育形成了挑战,QQ群传播增加了网络舆情判别与预测的难度。因此,一要学习研究新媒体,积极运用网络人际传播;二要充分发挥QQ传播的隐性教育优势,利用网络“言传身教”;三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媒介和新闻;四要研究QQ人际传播内容,提高网络舆情研判预见性。

[关键词]QQ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目前,以腾讯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传播,集即时聊天、新闻阅读、网络社交、博客、播客、微博、移动QQ于一体,已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主要渠道和社会化网络的连接点;即时通信还扩充了社会交往机会,丰富了人际关系的内涵,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延伸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本文将使用QQ进行的即时通信传播称之为QQ传播。即时聊天、新闻阅读和博客(QQ空间)是QQ传播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网络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态势,而大学生是QQ传播的主力军。因此,文章关注的是QQ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一、QQ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QQ传播的私人性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第一,QQ人际传播是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有效替代方式。作为一种成熟的网络交流工具,QQ已成为人们联系的桥梁,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关系亲密的朋友。据本研究调查,在QQ交流中,有高达51.7%的人经常与同学、朋友或家人聊天,30.7%的人较多与同学、朋友或家人聊天,两者之和超过80%。此外,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发现:好朋友大多是在现实生活中相识,QQ只作为面对面交流方式的一种补充;但在面对面交流无法进行的时候,如异地交流或和异性同学交流时,QQ是一种有效的替代交流方式,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手机

第二,QQ人际传播中非言语线索的缺失有助于克服交流害羞与尴尬。QQ交流没有眼神的交汇和神情的流露,交流变得轻松自由,面对面交流中不便开口的话题,有时恰恰能在QQ中进行。正如唐英(2009)所说,虽然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相对缺失,但这种相对缺失在结合网络的一些媒介特性之后,会成为一种相对的优势。由于减少的视觉、听觉线索,交流者更容易地克服害羞,话题谈论会更多、更深入。

第三,QQ人际传播有利于促进现实人际关系。有学者认为,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学习如何使用情感符是正确表达意义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发现,对QQ“亲密”表情的使用激发了自我表露的倾向,且自我表露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中介变量的角色,从而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无论现实中多么不善于使用表情等非言语信息的人,在QQ聊天中,可以借助QQ表情符的帮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私人信息。根据自我表露的交换论,对方也更愿意等价交换同等个人和私密的信息,这非常有利于双方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四,QQ人际传播有利于减弱孤独感。丹尼斯·麦奎尔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社会交往可能殊为不易,媒介正是通过提供社会交往的替代品,来帮助人们减轻因为彼此隔离而带来的孤独寂寞感,缓解精神压力。目前QQ已不仅仅是和网友聊天的工具,更成为联系现实人际关系的纽带。本研究发现,大学生QQ用户与现实朋友的QQ人际交往频率远远高于与网友的人际交往频率。大学生通过聊天、传文件、收发邮件等形式,进行在线沟通和日常联系,以满足联系与人际交往的需要。网上与网下的交往互动,进一步减少了人们的孤独感。

二、QQ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QQ新闻、QQ空间(博客)、QQ群等是QQ传播中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的传播形式,其公共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QQ新闻传播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李普曼在几十年前就指出,外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图景并非一致,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通过媒体学习知识,“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这里的“环境”也被称为“拟态环境”。此后一种重要的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被提出,该研究一直延续数十年至今,积累了大量成果。议程设置理论可以用学者科恩的一句话来概括:新闻媒介在告诉人们怎么想这一方面可能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面则异常成功,即新闻媒体的新闻议程显要性影响着公众议程的显要性。但最新的研究发现,新闻媒体不仅影响我们想什么,而且还影响我们怎么想。

腾讯QQ窗口新闻和即时聊天的紧密结合,将新闻对受众的影响从“推”转向“拉”。用户每次登录QQ后,腾讯新闻窗口就会自动弹出。有研究发现,看QQ新闻是QQ用户的主要行为之一,其中阅读首页新闻的频率明显高于阅读其他栏目新闻,而首页的图片新闻阅读频率则高居第一。对大部分QQ用户来说,个人的兴趣、标题的吸引力和新闻的版面位置是决定新闻阅读行为的关键因素。

那么,QQ新闻呈现给读者一幅怎样的图景呢?我们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的71个图片新闻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在报道偏向上,负面报道占46%,正面报道仅占13%,中性报道占41%;在报道内容的二级议题上,趣闻高居榜首占26%,其次是犯罪占23%,接下来是官员亲属、日常生活、社会进步社会问题和事故,分别占10%,法制新闻最少占3%。如果将犯罪、事故和社会问题加在一起则占43%。这样的QQ新闻呈现的是一个“充满危险,问题严重”的社会现实,但这样的图景是否是真正的社会现实呢?

曾有学者指出,新闻媒体不是反映社会,而是“建构”社会。“新闻永远在定义与再定义、建构和再建构社会现象”,这对主张新闻真实性的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挑战。而当新闻媒体的这种社会建构行为和网络人际传播结合在一起时,网络新闻体现出强大的“建构”现实的功能。其建构的“媒介现实”影响着受众的与“客观现实”差距较大,受众心中的“认知现实”则深受“媒介现实”所影响。这种“认知现实”的形成,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究竟有何影响,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QQ空间(博客)传播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挑战

QQ空间实际上是融合在QQ中的博客形式,也是进行自我展现的最佳平台,其中腾讯窗口新闻中的博客栏目就是选自于QQ空间的博客文章。有研究者认为,博客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源的垄断地位,弱化了媒体把关人作用,造成了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趋势。对大学生QQ用户来说,他们经常在QQ空间上写日志、晒照片,或是转载影音图文,期望朋友进行关注、阅读和评论。一些质量高、可读性强、更新速度快的博客文章,往往容易成为腾讯QQ空间圈子内的关注焦点,甚至能被腾讯博客栏目推荐为热门博客,从而吸引大量用户阅读,成为网络中的舆论领袖。相比之下,很多教师还没有QQ,没有与学生加为“好友”,未能在学生的网络人际圈中出现;或是虽进入学生的网络人际圈,但只是充当看客、过客,没有自己的声音;或是远离学生网络,下课后就“消失”在人海中。

这对传统教育的权威性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首先,学生在网络中不乏优秀的博客写手,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建立新的“权威”,其言其行的影响力堪比教师;其次,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多数学生成为“网虫”,习惯于网络交流,师生面对面交流时间大为减少,很多教师却不善于进行网络交流,交流时间的减少和渠道的限制自然对教育质量形成了挑战;最后,网络是自我学习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学习群,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超越教师的某一方面,并体现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果在这些方面教师落后于学生,那么教育权威便可能面临瓦解,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QQ群传播增加了网络舆情判别与预测的难度

QQ群聊和QQ私聊的结合,也可以成为舆论传播的渠道和舆论表达的手段,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舆论传播效率能以几何级数的增速扩散,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和更易为人接受的方式迅速传达至大多数用户。QQ传播的这种特性,增加了网络舆论监控与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对事件传播社会影响的预测难度。

三、QQ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研究新媒体,积极运用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时代的来临要求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时研究和学习新的人际交流方式。目前,“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的成长与中国互联网的成长是同步的,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是最高的,网络人际传播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满足联系与人际交往需要的正常行为。不懂得如何与他们进行网络人际交流,就不具备与他们沟通的共同语言,更不用谈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共享QQ人际传播平台,有利于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www.zuozong.com)

首先要广泛运用QQ、微博等新型的网络人际交流方式,做到师生共享交流渠道,这是交流顺畅的基本前提。最具启示意义的莫过于浙江官员开微博办公案例。不久前抢盐事件发生时,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向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报料,数分钟后,蔡奇、副省长郑继伟等相继在微博上回应,告诉网民核辐射监测结果、食盐供应充足、碘盐无助抗辐射,等等,短短数小时内被转发了数千条。这对稳定人心、平息抢购风潮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浙江不少高校领导也相继开通了微博,体现了积极学习和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良好态势。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由于被教育者的绝对数量远大于教育者,面对面交流往往受到很大限制,而通过QQ进行人际交往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

其次要善于学习和研究QQ等网络人际交流的特征和技巧,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如有研究发现,借助QQ表情符号的帮助,交流者能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更容易克服害羞,话题谈论会更多、更深入,尤其是那些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辞的人。QQ人际交流运用得当,可以让现实中无法顺利进行的交流在网络中得以顺畅进行,从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要关注新闻热点,学习和研究网络热词和流行语,这是拉近双方距离和建立亲和力的有效途径。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的演讲中,对“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等网络热门词汇信手拈来,感染了无数学子,受到网友热捧,被亲切地称为“根叔”,因为这些词汇“保留着时代体温,有着极为张力的现实热感”。无独有偶,在笔者亲历、同在华中科大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颁奖典礼上,腾讯微博进行了现场直播,其间有学生直接在微博上发帖“弱弱地问一句,根叔今天来了吗?”顿时现场掌声四起,为这个兼具时尚和温馨的询问热烈喝彩。

(二)充分发挥QQ传播的隐性教育优势,利用网络“言传身教”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显性教育而言的,简言之即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实际上,博客的自媒体特性,非常适合实施隐性教育行为,尤其是基于人际圈的腾讯QQ空间,是更适宜的“小众传播”渠道——班主任的网络言行自然受到班内学生关注,专业教师自然受到所教班级学生关注,系主任的网络举动也会受到全系学生的关注。例如,以教师对社会时事的洞察,书写时事评论,彰显个人品位;以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开辟网络学习园地,创建QQ学习群,不求即时回复,但求有问必答;也可以图文并茂地描述心情,感悟人生,与QQ学生好友进行人际互动,等等。教师运用这些方法得当,其言论将更持久地被关注,其理念将被更深远地传播。因此,网络传播时代要求每位教育者必须迎接新技术的到来,从三尺讲台延伸到无限的赛博空间中,利用网络拓展有限的教育空间,用自己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传播思想和理念,演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义,在无形中教育学生的品格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媒介和新闻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等。其前提是承认新闻的选择性即“新闻框架”或“议程设置”的存在。休梅克和瑞斯(1991)提出了影响媒介内容的五种因素: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媒介机构之外对媒介内容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就是说,新闻不是完全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更像是一面哈哈镜,变窄加宽,延长和缩短,扭曲和忽略早已存在的事物”,当然完全虚假的报道是极少的。由于我国新闻体制的特点和商业竞争的需要,传统党办媒体和新兴商业媒体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尤其是网络新闻媒体,娱乐化程度很高,负面报道率也高于其他媒体,但拥有广泛的网络受众群。面对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所呈现的“媒介现实”,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具备对新闻信息的评判能力。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和讲座,培育和提高媒介素养能力。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抢盐”事件为例,稍有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人,就不会盲目卷入“抢盐”风波中。

(四)研究QQ人际传播内容,提高网络舆情研判预见性

法国社会学三大创始人之一的塔尔德曾说:“我们要对交谈进行研究,而且要进行较大规模的研究。这是明智之举,因为交谈是一个尚未探索的领域,是形成舆论的一种媒介。”作为一个规模庞大、节点众多的社会网络,即时通信可以成为舆论传播的渠道和舆论表达的手段,因而也是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途径。QQ聊天、群聊、签名、QQ空间(博客)等都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在QQ人际传播中,舆论传播效率能以几何级数的增速扩散,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和更易为人接受的方式迅速传达至大多数用户。因此,对QQ人际传播内容的关注是研判网络舆情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美]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75.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克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64.

[3][美]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胡正荣,张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美]麦库姆斯.议程设置[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

[7]张名阳.传统传播惯例的挑战者——博客[J].新闻传播,2010(5).

[8]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

[9]姚锦云.大学生QQ人际传播研究[EB/OL].(2010-08-09)[2012-01-01].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

[10]陈青,微博成官员“必修课”创造条件让百姓“围观”[EB/OL].(2011-04-26)[2012-01-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6/c_121350787_2.htm.

[11]新华网.“根叔”为何倾倒莘莘学子?[EB/OL].(2010-06-28)[2012-01-01].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6/28/c_12271501.htm.

【注释】

(1)[作者简介]姚锦云,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人际传播;孙文菁,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讲师、团委书记、学办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2)本文是2011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研究会A类课题(11A001)阶段性成果,并获浙江省高职党建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