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网络舆情的“口香糖思想”特征和管理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的“口香糖思想”特征和管理对策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口香糖思想”特征,即具有重复性、普遍性和个体性的特征,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口香糖思想管理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更加深刻。这是目前关于网络舆情概念比较准确和权威的观点。

高校网络舆情的“口香糖思想”特征和管理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的“口香糖思想”特征和管理对策

林振袍,陈 佳,项甜美(1)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更加深刻,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口香糖思想”特征,即具有重复性、普遍性和个体性的特征,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在新形势下,需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丰富活跃学生健康良好的业余生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口香糖思想 管理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更加深刻。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以及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它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微博、QQ群、QQ空间以及各类网站提供给大学生一个新的平台,他们的行为模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受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督和管理工作,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分析,对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络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为了充分了解掌握互联网络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发出问卷308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达97.4%。其中,男生174人,占58%;女生126人,占42%。调查对象中党员4人,占1.33%;团员262人,占87.33%;群众34人,占11.33%。院团委、学生会、社联干部54人,占18.00%;系分团委、学生会、社团干部74人,占24.67%;班委60人,占20.00%;群众112人,占37.33%。

(一)调查基本情况

网络成为我院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调查显示,目前我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基本达到100%,绝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了解外部信息;网络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27.33%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10个小时以内,36.67%的学生在10—20个小时,22.00%的学生在20—30个小时,5.33%的学生在30—40个小时,3.33%的学生在40—50个小时,5.33%的学生超过50个小时,主要用途是看新闻时事、找学习资料、收发邮件、下载软件等,但在聊天、玩游戏和娱乐方面,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大学生角色定位能力的差异和不平衡,自身的鉴别力和控制力的差异和不平衡,少数人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陷于不良网站不能自拔,表现出网络成瘾的心理问题,淡漠现实生活的启示,拒绝“两课”和第二课堂的思想教育。

表1 学生上网频率调查表

img18

表2 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调查表

img19

表3 学生上网目的调查表

img20

(二)网络影响分析

1.学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沉醉在网络五光十色的虚幻空间中无法自拔,从而经常逃课、旷课、上课打瞌睡,“身在课堂心在网”,甚至通过手机上网,手机捆绑QQ在线聊天;课后沉醉于网络游戏,无暇顾及课后作业;集体活动无人参加,寝室里却人满为患,等等。网络行为失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秩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计算机在寝室的出现,着实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扑克的少了,打游戏的多了;看书的少了,看电影的多了;学习交流的少了,网上聊天的多了。学院定时断电,少数学生就偷接电线

2.对生活的影响。由于计算机所提供的巨大的娱乐功能,使得有计算机的宿舍往往会成为学生聚集的场所。而精力的过度投入也会使学生无暇顾及其他事务。在调研中发现,有计算机的宿舍内大多床铺杂乱不堪,地面上垃圾成片,宿舍卫生和内务差。另外,大量计算机的使用也使得宿舍内电费开支大大增加,由此而增加了生活负担。因为上网的关系,平常休闲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过多的时间投注网络,减少和身边朋友的交往;晚上长时间上网,睡眠不到六小时;因为上网,不能按时进食,只能叫外卖或者以干粮充饥,等等。对学生的生活秩序产生影响。

3.对健康的影响。电脑在产生图像的过程中伴随着产生辐射与电磁波,长期使用会伤害人的眼睛,诱发青光眼眼疾;长时间端坐电脑前会容易导致肌肉与骨骼系统的疾病。部分学生反映曾因长期上网而导致腰酸背痛或产生其他身体不适症状。

4.对心理的影响。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人际交流方式,但是网络毕竟和现实生活有差距,一部分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渐渐地疏远了同学、老师、朋友和亲人,缺少真实的人际关系的交流。长时间沉迷网络会使人产生孤立感和焦虑感,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学生失去了一定的道德约束,学生无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人身攻击、谩骂侮辱者时有发生,长此以往会扭曲学生的心理。甚至有部分学生反应,觉得没有网络生活就毫无乐趣可言。

二、网络舆情界定及舆情监督意义

(一)概念界定

曾润喜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这是目前关于网络舆情概念比较准确和权威的观点。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直接性,通过BBS、论坛、博客等各种平台,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二是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三是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二)监督意义(www.zuozong.com)

1.有利于大学生主流思想引导。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督,有利于大学生主流思想的引导,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往稳定、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养成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政治的品质,使得他们有明确的信仰和追求,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渴望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2.有利于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督,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使他们思想开放、活跃,求知成才的愿望强烈,关注未来和前途,强调主体意识,注重竞争和个人奋斗,提高他们的公众意识,使他们遵守公共道德,懂得自律自爱,有利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育。

3.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督,有利于及时掌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大学生的所想、所思有较清醒的认识,也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口香糖思想”特征

周志强认为,网络舆情看似丰富多彩、多元开放,但是,又宿命地处在“口香糖思想”之中:总是经过别人嚼过的思想,最能够成为大众的思想。他认为,电脑和网络存储的信息和知识将影响人类的智力,也最终影响人们的体验。无论是“艳照门”事件还是“周老虎”事件,都显现了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我们共同关注网络的信息,也就共同成为这个信息的智力奴隶,网络知识的“传染性”大于“真理性”,网络舆情的“娱乐化”大于“社会化”。笔者认为,“口香糖思想”可谓形象地概括了高校网络舆情所具备的本质特征,即高校网络舆情具有重复性、普遍性和个体性的特征。

(一)重复性

口香糖能反复地被咀嚼,直至其淡而无味为止,高校网络舆情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往往同一份帖子,被不同的学生复制粘贴至各种各样的论坛、博客等。学生在传播这些帖子时,往往不经过任何思考和仔细阅读,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着“拷贝”的工作,就像机械地咀嚼着口香糖,直至对该内容失去兴趣为止,论坛中也形象地将这种行为称为“灌水”。重复性带来的问题是使网络舆情带有一定的偏差性。

(二)普遍性

正如口香糖是大众日常消费品一样,网络舆情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校园内的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拥有大量的时间,他们往往利用网络发帖的机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逛论坛、写博客可以说几乎是大学生人人参与的一项活动,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是广大学生,虽然说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是少数学生,但参与者相当广泛。

(三)个体性

虽然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具有普遍性,但每个人都只能咀嚼自己的“口香糖”,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体性,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多元且分散,校园生活、师生权益、学校热点、社会热点、个人情感等话题,很容易形成舆论中心。类型主要有四种。(1)交流型。主要包括情感、思想、学术、生活体会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这种交流比较温和平稳,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是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2)求助型。主要指各种寻找帮助和需求的内容,目的明显,如就业指导、学业求助等。(3)意见型。主要指对学校工作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改进方法和建议等,这类言论值得重视和引导。(4)发泄型。这类言论比较情绪化,以谩骂和攻击为主要特征,指向不一定代表其真实意图,以发泄不满和某种情绪为特点,但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跟帖,需要重点加以跟踪。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把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核心目标,进一步提高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以启动“青马工程”为契机,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进一步完善业余党校、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为抓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大学生成才报国的热情。

(二)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进一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及时调整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软硬件优势,积极抢占工作新阵地和制高点,力争使互联网成为思想引领的新媒体、组织动员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的新工具、开展工作的新平台。建立以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团委网站、手机为主要方式,以学工部、团委为枢纽,各系为骨干节点的信息化联系指挥体系,不断加强网络信息员、评论员、策划员和技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院共青团网上思想引领队伍体系。进一步做好网络舆情搜集工作,了解和掌握舆情,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群体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意见,通过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工作,使研判成果转化为思政教育的课题和决策思想的参考。

(三)丰富活跃学生健康良好的业余生活

广泛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抓住重大节庆日的契机活跃校园文化,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产生倍增的育人功效。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进一步梳理和查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指导资格的一线教师,教育和指导学生走上健康、正常的心理轨道;进一步完善“公寓朋辈咨询”,健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2]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09,11(3).

[3]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注释】

(1)[作者简介]林振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