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缄默(孤独、自闭)行为

儿童缄默(孤独、自闭)行为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于1994年版中,将重度缄默行为从儿童孤独症中合并为“儿童自闭症”之称。我国残联于2006年在儿童疾病控制中心的带领下,经过8个多月的调查下,截至当年12月31日公布调查结果,在全国06岁的小儿中,发现有21.4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儿童缄默行为即所谓的“儿童孤独症或自闭症”。这也是缄默行为患儿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儿童缄默(孤独、自闭)行为

儿童缄默行为,在郝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全国高等卫生医学院校教材《精神病学》第6版中,被列入“第二组广泛性行为发育障碍”中的以语言发育延迟,人际交往与沟通困难,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缄默,孤僻等诸多发育异常之中。在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Ⅲ)》于1994年(DSM—Ⅲ)版中,将重度缄默行为从儿童孤独症中合并为“儿童自闭症”之称。三者同属一种行为表现形式,没有截然不同的病理因素,只是表现形式的轻重而已,此外,还有选择性缄默和特发性缄默,不在本书讨论内容。

儿童缄默行为起始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背离交往、交往烦躁、回避交往,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不愿开口说话,尽管利用各种方法也很难用语言与人交流。因此,有少数家长误认为儿童存在先天性耳聋或者是一个“聋哑儿”。但偶尔因严重疼痛或过度不适中,能说出简短的诉求言语,当再次追问时又缄默不语。我国残联于2006年在儿童疾病控制中心的带领下,经过8个多月的调查下,截至当年12月31日公布调查结果,在全国06岁的小儿中,发现有21.4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儿童缄默行为即所谓的“儿童孤独症或自闭症”。今年(2012年)10月21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布,把轻、中、重度自闭症(行为医学称儿童缄默行为)的总人数经统计后约为60.8万人,初步估计每百名少儿中约有1名儿童患本症。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罹患此症的患儿家长对此不以为然,有的则不曾被诊断,更有甚者,其家长“讳疾忌医”,不接受这一现实,以致延误早期治疗,使儿童在缄默孤独中度过他的童年。由于“自闭症”这一名称听起来十分残酷,多不被患儿家长接受,因此我国《行为医学》和《中国精神病诊断标准(CCMD-3)》于2006年统一称为“缄默行为”或“儿童孤独症”,以缄默行为宜被接受,所以在行为医学中一直在延用这一名称。

缄默行为如得不到早期矫治,严重阻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影响发育过程中信息量的收集,传播,知识积累和社会功能。出于对儿童的关怀与爱护,国家自2003年将今后的每年4月2日定为“防治儿童孤独症日”,并纳入到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研讨之中的第一部精神卫生法律建设中。

【发生因素】

此症的发生因素,迄今尚未明了,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遗传与环境共同起到一定作用。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缄默行为(孤独症)的作用已明确,目前已发现常染色体上10个以上相关基因。此患儿母亲在怀孕第二周时,该症患病危险率5%。

(2)围生期因素:宫内窒息,产伤,孕期使用药物毒性等围生期并发症较正常对照组多。

(3)感染及免疫系统异常:与病毒感染可能有关。T淋巴细胞减少,辅助T细胞、B细胞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与本症有关。

(4)神经元发育与神经内分泌因素:孤独症缄默行为神经元发育迟滞,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介质,不是其囊泡内分泌不足,就是其传递通路迟缓。在与此相关的46岁孤独症患儿中多有儿童抑郁表现,不仅交往障碍还伴有忧郁心境和消极情绪,当补充或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或5-羟色胺能再摄取抑制剂后,其症状可得到一定的改善,以此用来加以证实。

(5)个体性格因素:个体性格虽与家族史和血型有关,但都是与生俱来的,内向性格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发展成为孤独、自闭、缄默。46岁的小儿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对父母的热情与呵护较冷漠,不与父母相依恋,更不与交流,不与人结伴,即使在幼儿园内也难以合群,并且少数此症儿童还存在排斥感,拒绝、回避与人交往,喜欢独处。

2.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在自己家庭内活动,由家人监护与照料。在农村,当父母及家人外出干活时,把孩子单独锁在家中,或父母外出打工,由上辈、亲戚,或朋友照料,与父母或成人交流减少。在城市则更为封闭。总之,从小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间因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使每个家庭就更加相对封闭。其次,因工作、生活节 奏的加快,忙于生计、与儿童交流机会相对缺乏或减少,因此,家庭因素起到助长作用。

(2)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每个家庭对抗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忧患意识薄弱了。由于物质上、经济上的独立性,生活的好转,人们对亲戚、朋友和邻居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不断地降低,求人和相互帮助的心态也逐步淡化,随之相互带着孩子交流的机会也逐步减少了,难怪有人做出这样的总结:现在的人们富裕了,人情感少了,交往少了,感情疏远了,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少了。城市更为明显,虽然高楼林立,单元楼因钢筋混凝土防盗门、钢窗网等,把个家庭封闭得与世隔绝,孩子的生活,活动空间也进一步狭小了,孩子的独处机会增多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孤独心理渐渐养成。这也是缄默行为患儿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婴幼儿期:在幼儿期,孩子就表现出缄默,难以逗笑,抱起时面部常偏向一侧,坐下后表情木讷;到了会说话的阶段,只是一般性反应,即使父母激惹他,反应也很平淡,挑逗地也难以哈哈大笑。教他喊妈妈爸爸,他不理不睬,在自己有需求时,只指物体也不愿把爸妈喊出声来。

(2)儿童期:3岁以上内心充满孤独的孩子,在行为上是被动交往方式,不喜欢,不主动,也不愿与人交往,总是难以与他人接近。偶尔因跌打损伤时,或打针注射时,也只表现出痛苦状,或伤心、流泪,即使喊出疼痛,也不喊爸妈或让爸妈给予援助与保护。在活动场所,即使与人交往也表现出被动和勉强的样子。(www.zuozong.com)

(3)未成年前期:612岁孤独症儿童,家中来客,无论是长辈、亲戚、朋友、熟人或陌生人,往往躲在一边,或听说后干脆不回家。不仅不与客人打招呼,就是多次呼唤也难以见面。但是当客人走后,不知从哪个角落,不声不响地出现在家长面前,尽管家长如何责备他,也只表现出冷漠的表情,最多也只回答一句“不想见”。更不愿做过多地解释,更缺乏活泼和谈话、说笑,成天无快乐感。

(4)未成年期表现:此症患儿智力并不低下,只是信息面狭窄,缺少朋友,缺乏口才,缺乏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分科学习时,很多此症孩子,对文科多不感兴趣,对理科中的某一门课程比较专注。孤独症中的未成年人因缺乏人际关系而容易进入网吧,自得其乐,当受到刺激后容易被激怒,特别严重时会做出冲动行为。

【诊断要点】

患儿于3岁前起病。①社会交往障碍,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没有目光对视,没有表情;拒绝与他人交往,对待亲人和他人一样冷漠,没有对父母有依恋情结;②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不可能用语言进行人际交流;③患儿讲话时毫不在意别人是否在听,好像自言自语,很少注视别人目光;④不会与人主动交谈,也不会主动向他人提出问题;⑤兴趣狭隘,动作行为刻板,对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活动、游戏、玩具都不在意;⑥患儿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发育障碍或迟滞,智能损害模式具有特征性,即智能的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操作智商高于语言智商;⑦患儿的最佳能力与最差能力之间差距非常大;⑧患儿注意缺陷和多动行为,有20%合并有抽动行为;⑨可见到有反复的强迫行为,破坏行为等;⑩有偏食、异食、拒食、对抗违拗行为。上述10项中,如具备6项应注意此症的存在则可被诊断为儿童孤独症或缄默行为。但应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神经性耳聋和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相鉴别。

【矫治方法】

1.留意观察

注意观察幼儿期表现,如发现上述异常情况,请儿科、心理科医师,早发现,早矫治,可改善患儿症状。

2.培养儿童兴趣

一旦发现表现异常,积极培养患儿乐观情趣,调动娱乐兴致,多逗他快乐玩耍,激发社交兴趣。

3.激发趣味疗法

一旦发现或诊断为小儿孤独症或缄默行为后,家长就应引起重视,不怕耽误工作陪伴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有:

(1)玩具激发疗法:幼儿期给他买些玩具,逗他高兴,引发笑声,让他在高兴时与他亲近、亲吻、依偎、拥抱或刺激他敏感的身体部位,促使发笑;到儿童期时,根据所表现对某物件有兴趣,如钟表、收音机等,让他把玩,由他性子拆卸、组装。当他碰到困难时,向父母提问题时,趁机启发。

(2)动物激发疗法:孤独症患儿和普通孩子一样,喜欢和爱护小动物是他们的天性。根据其爱好,买他喜爱的动物当宠物,或带孩子经常到动物园看猴子、熊猫、狮子、鸟类等;到海洋馆看海洋动物,海狮、海豹或海豚表演。从动物的各种动作中让他得到乐趣。据研究,海豚有敏感而特殊的声呐发出,有激活儿童体内兴奋性神经介质作用。同时海豚大脑发达,经各种训练工作,可模仿人类各种水上动作,以此激发孩子。

4.药物治疗

目前仍缺乏能改变孤独症缄默行为的有效的改变核心症状的药物,若患儿伴随有精神神经症状明显,或威胁自身和他人安全,或干扰儿童接受教育、训练,影响日常生活,可使用药物对症治疗。

(1)利培酮:2006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治疗516岁孤独症,该药能改善患儿发脾气等易激怒症状,自伤和攻击行为。开始剂量0.25mg0.5mg,每日2次,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剂量范围0.5mg6mg/每日。其副作用常见有镇静和锥体外系症状(于用时参见该药相关内容与适合的剂量)。

(2)中枢兴奋药: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多动症行为的患儿,常用药物有哌甲酯,匹莫林(用药时可参照该药说明书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