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皮影戏成为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的艺术,因此皮影戏在广大城乡演出频繁,皮影戏班大量涌现。在康、乾年间,清王朝为缓解民族矛盾,巩固其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与民生息的政策,使农业和工商业有了恢复和发展,城市逐渐繁华。在那时,皮影戏成为满族王公贵族宠爱的娱乐。
康熙时,礼亲王府中办有影戏班,雇有8个人为他掌管,每人月俸五两白银。以后,很多王府都有影戏班,如庄王府中有三份影戏箱,王爷高兴时,会赏戏给大臣们,命王府的影戏班到他们府上演出。又如车王府、裕王府、柏王府都有影戏箱。康熙时人李声振写了一首竹枝词,专说影戏:“机关牵引未分明,缘漪窗前透夜擎。半面谗通君莫问,前身原是楮先生。”(《清代北京竹枝词》)
有很多官员也爱看皮影戏,有的人竟因看影戏获罪免官。有一位密云副都统,是位二品大员。因为“于国服之内,在署演唱影戏。”所以,被“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还有一位佐领,名叫富州,因“以职官在市观看影戏,并与兵丁揪扭,有玷官箴,着即革职。”(《大清宣宗成皇帝圣训》卷六十)清末,有位武昌守备郁子安,痴迷影戏,仿照京剧脸谱,自己刻制影人。
王公显贵喜好皮影,各地大家富户也争先仿效,尤其在皮影兴盛的地区,各家豪门竟相以能“拴班”为荣耀。“清代道光年间,皮影在(河北)乐亭兴旺起来,以崔、刘、张、史四大豪门为首,很多地主豪绅家都办了影戏班,使这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县有30个皮影戏班。”(刘锐华《皮影戏历史概述》《唐山戏剧》1982、1)陕西泾阳安吴堡一家大族富户吴氏,为节日演出影戏,特聘请名师,精工刻制大幅皮影布景、道具。大荔县也有富户置办数量众多价值昂贵的影戏箱。(沈瑜《皮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除了王公和富户们组办的影戏班外,大城市里出现了专业的皮影剧班。北京城东四牌楼附近有20多个滦州影戏班,这是北京东派皮影;从西四牌楼到宣武门外这一条街上有20多家涿州影戏班,这是北京西派皮影。家家门首高挑木板“望子”(招牌),上书“西天合”“南永盛”“德顺班”等班名。这些戏班演出繁忙,主要是出“堂会”。即当时的王府、宅门、显贵人家办喜事,办满月、庆寿、节日、祭神、商家买卖开张、同乡团拜、都要请影戏班演出。清同治年有一首竹枝词描绘节日里演出影戏的情况:“同乡团拜又同年,会馆梨园设盛筵,灯戏更闻邀内眷,夜深歌舞尚流连。”(《同治都门纪略》)因为大家妇女不能在人前抛头露面,而皮影戏有帐幔相隔演员观众,更肃闺箴,所以,可邀内眷观看。此外,在各个茶楼和外城天桥市场,也可看到皮影演出。在东北沈阳城中的大小茶楼上,有滦州影和辽南影演出。道光年间,京灯影和陕西影盛行四川,“当时成都东大街上搭了骑街台子在夜间演出。”(《成都的灯影》)
皮影戏更广大的演出场所在农村。演员就是农民,农忙种田,农闲演出。皮影戏舞台简单,道具轻便,农闲时,几个人搭起一个班,“戏箱用车载之游行各地,演出即以车为底台,而于其上搭台之上部。”(《陕西民间美术研究》)这是陕西影戏的演出情况。台湾影戏也以牛车为底台,故称“牛车台”;湖南皮影称皮影担子,因为两个箱笼,一捆竹竿,便是全部道具,一个人挑起就走,更为简便。农村皮影戏的演出主要为娱人或娱神。“乐亭影戏的演出多在秋冬农闲季节,乡民们为喜庆丰收而搭台唱影以事消遣。逢年过节、喜庆之日、庙会、祭祖等,也由’会上’(民间组织)筹集资金邀请名望较高的影戏班演出。”(《乐亭影戏音乐概论》)陕西农民春节闹“社火”,也有皮影戏演出。浙江皮影在养蚕人家演出“蚕花戏”,演出结束,人们就把纸影窗上的窗纸取走,说用它养蚕,就有神明保佑。陕西渭南的碗碗腔皮影班子就不下一、二十个,华县“民间极盛时多至48家”,礼泉的弦板腔皮影班子,“清代中期有40多个班社”。(《关中皮影》)“山西的曲沃、侯马、临汾、新绛、运城等地,每逢佳节、喜庆之日,遍设影戏棚于各街巷口,甚是红火。曲沃县举办庙会,有时竟有72台皮影戏争奇斗巧,更是蔚为壮观。”(《秦晋皮影简介》)每逢祭祀、求雨,也唱皮影戏,叫做“愿影”或“神戏”。因“湘人最重以戏酬神”,所以,湖南皮影“近年因酬神改唱日场。如长沙明月池某仙姑家中,每月必唱以酬神。”(《湖南戏剧概观》《剧学月刊》1934年7月)道光十年,云南的腾冲也出现皮影戏班子,人们称为“神戏班”。皮影戏如此兴旺,以至清王朝认为“陕西向有夜戏恶习……影戏一件,必在夜演,亦聚集多人,皆是滋事。”于是在乾隆十年、十三年接连行文各地禁演影戏。“嗣后一并实力禁止,违者乡地会首及戏班之首,一并重处。”(《培远堂偶存稿卷》)
第二节 皮影戏艺术水平在清代空前提高
清代皮影戏的繁荣还体现在它的艺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由曲艺向戏曲的质的变化。
首先,它演出的底本,不再是话本,而是戏曲剧本;不再“与讲史者颇同”,而是有行当有角色,有道白有唱词。一方面是由于清代各种地方戏兴起的影响,主要的还是有文人参与,开始为皮影戏编写剧本。如清代乾隆时期,陕西渭南举人李芳桂,科考失意,舍弃功名。他为陕西碗碗腔皮影编写了香莲帕、春秋配等十大本戏。这些剧本以民族战争、农民起义、社会矛盾为背景,描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结构严谨,非常吸引人。而且唱白文词典雅、口语化,即使观众听得懂,又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如《玄都观》一剧鱼化龙的唱词:“离却故乡,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走马阳关,走马阳关,何时才到长安县。”又如河北乐亭影艺人传说,明末清初,乐亭汀河流村出了一位姓齐的官员,因奸臣迫害,辞官隐居东北辽阳。他和女儿合写了一部《五锋会》,全剧由《乾王剑》《保龙山》《平西册》三集组成。戏中行当俱全、文词优美、说唱做打具备,非常受观众喜爱,盛演百年不衰。
图1-31:河北皮影手抄剧本
图1-32:剧本内文
其二是皮影戏演出形式也有根本的改变,从“隔帘说书”发展为演戏。宋代那种“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即一位艺人口中代各角色说唱,双手舞弄影人的演出形式有了改变,变为演员增加、分工明细、行当齐全,而且还有比较完整的弦乐打击乐伴奏。如滦州影有二位操纵影人的演员,称为把线儿的。二人又有分工,称为上、下线儿。掌鼓板的兼打大锣、水钗、称为掌锋的。演奏主弦的艺人演奏二胡兼吹唢呐,称作搅弦的。行当分为髯(老生)、大(净)、小(旦)、生、丑、老旦又叫踏八脚。除搅弦者不张嘴唱戏,其他人都要在剧中担任角色。掌锋的兼髯、大,把线儿的多兼踏八脚。(《滦州影调查记》《剧学月刊》1934.11)这些变化,无疑增强了皮影戏的艺术感染力。
图1-33:20世纪50年代北京皮影演出后台
图1-34:北京皮影老艺人路耀峰在表演
其三,作为一个成熟的剧种标志,皮影戏形成了本剧种特有的独具特色的唱腔。其中,以滦州影的“影调”和陕西影的“碗碗腔”最为著名。由于皮影剧本不再“说三分”,而以才子佳人故事为主要上演题材,因此,旦角唱腔十分丰富,以适合表现主人公多种感情的需要。也由此形成了皮影唱腔委婉柔和、优美动听,非常细致的表现人的感情。念白采用了地方方言,如滦州影采用当地“老耷儿话”,不仅音调起伏有韵律,还十分诙谐幽默,观众听来又有趣又亲切。操纵表演也是皮影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不仅“熟于摆布”,还善于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动作,以体现人物性格。还利用“张灯取影”的条件,创造了“灯彩儿”“火彩儿”等表演特技。皮影人物造型则发展了宋代影戏“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传统,又吸收了戏曲脸谱造型和剪纸技巧。人物性格鲜明、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第三节 清代皮影戏在国内的大流传
清代皮影戏的空前繁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流传分布极为广泛。据有关资料和老艺人回忆,全国大陆32个省市自治区中,就有21个曾有皮影戏戏班或曾有皮影戏演出。包括台湾省,则是22个。黑龙江皮影,人称“双城影”,流行在双城,哈尔滨等地;吉林省长春市也曾有滦州影戏班在商场上演;辽宁省盖县、海城、大石桥、岫岩和复县,流行“辽南影”;这些东北的皮影戏都是滦州影流传到当地以后演变、形成的;河北承德、滦县、唐山、玉田、丰润、宝坻、乐亭、昌黎,以及北京郊区顺义、平谷、通州都流行“滦州影”;北京城内曾有“涿州影”和“滦州影”共存的局面,分别称为西派和东派;河北南部大名流行“牛皮影”;河南是宋代皮影繁盛地,宋室南迁,大部分艺人没有随去,而是流散在本省的长恒、内黄、滦州、偃师、卢氏、灵宝、桐柏、罗山等地;山东皮影在济南、烟台、青岛、泰安曾有演出;山西晋南地区的侯马、曲沃、运城、临汾、新绛等地流行从陕西传来的碗碗腔皮影戏;内蒙古自治区也有皮影戏演出,1981年8月30日《人民日报》曾报道内蒙古昭乌达盟还有皮影队155个,由此可想见当年的盛况;陕西皮影称为“牛皮娃娃”,遍布本省南北,以演唱影调区分就有关中碗碗腔、陕北碗碗腔、阿宫腔、秦腔、弦板腔、汉调二黄、老腔、八岔、弦子戏、拉花戏、郿户、八步景、月调等十三种;其中,只碗碗腔流行的地区就有华县、华阳、潼关、朝邑、渭南、白水、澄城、合阳、蒲城、富平、三原、泾阳、长安、临潼、西安、宝鸡等16个县市;甘肃皮影演唱陇东道情,流行甘肃东部环县、庆阳、华池等地;青海皮影叫做“灯影戏”,流传在青海东部各县和西部汉族半农半牧区;四川有从陕西流传来的碗碗腔皮影和北京流传来的“京灯影”,因常在民间堂屋内演出,又称“堂灯戏”,活跃在重庆、南充、仪陇、夹江、峨眉、万安、阆中等地;江苏的江阴一带,也曾有皮影戏演出;湖南皮影担子,流动在长沙、衡阳、醴陵、岳阳等地演出;江西万萍一带,也有湖南皮影的支流;广东潮州和福建龙溪一带流行“纸影戏”;福建泉州、漳州和台湾流行“皮猴戏”,因为皮影戏的主角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上海的七宝镇、浙江海宁、崇德、嘉兴等地农村中,流行“羊皮戏”;湖北皮影戏流行在潜江、云梦、仙桃等地;云南腾冲的皮影戏,是从中原流传过去的。
图1-35:甘肃皮影造型
图1-36:湖南纸影
图1-37:四川纸影
图1-38:山东泰安皮影
图1-39:台湾皮影
图1-40:云南腾冲皮影(www.zuozong.com)
第四节 皮影戏百花齐放的盛况
皮影戏流传到一个地区以后,为了可以在当地生根、发展,就和当地群众的方言、民俗、习惯、文化结合起来,吸收、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小曲、戏剧,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地方剧种。
例如:中原皮影戏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到云南腾冲以后,融合了当地方言和民间小调,增加了箫、弦、唢呐等乐器,形成腾冲皮影的“东腔”和“西腔”。河南罗山皮影戏是明代嘉靖年间,从湖北流传来的。最初,演唱鄂北西路调,因为罗山人不喜欢,就改唱高亢激烈的豫南东路调。后来,滦州皮影戏在罗山演出,罗山皮影又吸收了滦州影的制作方法和唱腔、道白,可是观众不爱听,又改为地方方言。
在这个不断流传、不断演变,历时数百年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皮影戏千差万别的表演风格和地方特色。例如,同是受到“滦州影”很多影响的东北皮影,黑龙江的“双城影”就和辽宁的“辽南影”有很大区别;同样是“辽南影”,又有“南派”和“北派”之分,演唱风格迥然不同;同样是河南皮影,灵宝皮影演唱“道情”,桐柏皮影演唱从桐柏山歌演变的“西路调”;虽然共处陕西关中,“老腔”皮影和“碗碗腔”皮影,却是两种演唱风格;同样叫做“碗碗腔”皮影,陕西关中的“碗碗腔”,用铜碗碗做乐器,而从陕西流传到邻近的山西孝义以后,吸收当地戏曲、民歌,又形成新的艺术特色;我国南方的皮影戏,更是特色鲜明。浙江海宁皮影戏,还保留几百年前的“海盐腔”;广东潮州的铁枝木偶,前身是潮州“纸影戏”,用纸窗纸影人,演唱潮剧;广东陆丰皮影,演唱古老珍稀的“正字戏”;湖北仙桃皮影演唱的“渔鼓调”,其中还保留古老的楚歌“鸡鸣歌”。
也就是在皮影戏不断流传、演变的过程中,出现诸多流派,出现了许多在地方上名声显赫的皮影艺人,他们是各地皮影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皮影的亮点,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里单是列举清代一部分著名皮影艺人,如:
郭老天,道光年间河北滦州皮影著名旦角演唱艺人,发明了“掐嗓”唱法,成为滦州皮影一代宗师。
李紫兰,光绪年间河北昌黎皮影艺人,艺名李四。工文、武、花旦,又改革唱腔,自成一派,人称“影匠之王”。
张怀英,清末陕西华阴老腔皮影“前首”艺人,声音洪亮如雷,人称“吓死娃”。
李学明,光绪年间陕西宝鸡灯盏头碗碗腔皮影艺人,祖孙三代同台演唱,人称“大碗”、“二碗”、“三碗”。
张老阔道光年间云南腾冲皮影艺人,他最早创办腾冲皮影戏班,“幼习技艺,长继班联,宽宏大量,才堪于世”。
李老白道光年间云南腾冲皮影艺人,原名李登元,因为口齿清晰,说唱明白,人称“李老白”。
中国皮影在这个时期,它从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影人造型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各色各样的风格和特色,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盛况,显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第五节 皮影戏向世界各地大流传
由于清王朝曾在公元1684年废止海禁,开放了上海、南京、宁波、广州等口岸,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通商,在中国设立商行,进行大批的货物交易。德、法等国的传教士也来到中国,“1767年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居阿罗德把影戏全部制作带回法国……又于1776年,传入英国伦敦。1774年,歌德这位天才诗人在德国一次展览会上把中国影戏介绍给观众。”(周贻白《中国戏剧史》)1850年,随着到旧金山修铁路的华工,中国皮影来到了美国。在1909至1911年的时候,布拉格附近的卡科维“有了第一个供公开演出中国皮影戏而用的舞台。它的主持人和导演是布拉格艺术界的名流卡列尔•斯达普佛。”(〔捷〕马列克《捷克木偶戏》)皮影戏走出国门,这个中国文化瑰宝,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第六节 皮影戏的劫难
1796年,湖北、四川爆发白莲教农民大起义,历时9年,遍及四川、陕西、湖北、甘肃、河南等省,起义农民有数十万人。清王朝疯狂围剿义军同时,竟诬指皮影艺人为“悬灯匪”,说他们能把皮影人变化成兵。于是,各地皮影艺人被捕、被杀,戏箱被焚毁。皮影艺术遭到空前的劫难,虽在历史资料中没有见到有关记载,但这次大难,在皮影艺人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每一位皮影老艺人,都会对人讲起这段历史,十分痛心。
在北京皮影老艺人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当年清兵查抄皮影箱子来了,艺人就说这些皮影人已经上锅蒸过了,不会变化了。清兵信以为真,就离开了。其实,皮影人如果上锅一蒸,就成泥了。这也说明,艺人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反抗压迫的。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农村,半农半艺的皮影艺人失去土地,四处流浪。在北京,八旗子弟失去了“皇粮”,也没有邀班唱影的经济能力。社会混乱,经济破败,皮影艺术也随之衰落。皮影戏班解散了,看不见皮影戏演出了。北京城里,四十多个戏班只剩下一个“德顺班”。这是一个家族影戏班,没有“堂会”,父子六人以拉洋车、做小生意度日。
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皮影艺术也难逃此劫。侵占华北日军认为夜演影戏为聚众闹事图谋不轨,于是解散戏班烧毁道具,影戏艺人被抓去做劳工,或被枪杀活埋。河北乐亭皮影艺人康雅亭,是著名旦角演员,被日本宪兵抓去日本,因为他不肯给日本人唱影,就被送到北海道做劳工,活活被折磨死。
据北京皮影老艺人路景达回忆:1938年,有个自称古典研究会长名叫多田学的日本人,要路家去日本演出,被路家拒绝了。几天后,路家长子突然被捕,罪名是私通八路。四家邻居联保,才把他保出来,但已被打的遍体鳞伤。三个月后,日本宪兵把路家兄弟五人连同影箱,带到西城日本宪兵派遣所,印了指纹照了相,还把路景达整理的宋、元、明、清皮影戏临摹画上千幅全部抢去,说是要拿到日本出书。这真是赤裸裸的文化掠奇。
在抗日战争时期,皮影艺人也参加八路军,为抗日出力。由中共冀东特委领导的“新长城影社”,在1943年成立了。有苏旭、张茂兰、巩秀波等人组成,他们穿上军装,拿起武器。以后,又有“抗日影社”成立。他们根据现实抗日斗争,创作、演出了“田玉参军”、“齐心杀敌”“春秋镜”等新戏,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必要时,他们就参加战斗,有的艺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皮影艺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在抗美援朝时期,北京路家皮影艺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到朝鲜,在坑道里为志愿军战士演出皮影戏,慰问“最可爱的人”。
图1-41:抗战时期皮影人物(1)
图1-42:抗战时期皮影人物(2)
图1-43:抗战时期皮影人物(3)
图1-44:抗战时期皮影人物(4)
图1-45:抗战时期皮影人物(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