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渔民小调

二、渔民小调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介绍完独具特色的渔民号子,再来聆听一下渔民小调吧!这里的“渔民小调”主要是指除了传统渔民号子和新时代渔歌之外的渔民歌谣。浙东渔民小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一般曲调朗朗上口,旋律自然,歌词通俗,使用方言说唱。以上四首渔民小调的形式其实跟《刘三姐》电影里的山歌对唱很相似。还有一些渔民小调是描绘渔民生活的。渔民小调中还有唱渔家人情感的。

二、渔民小调

介绍完独具特色的渔民号子,再来聆听一下渔民小调吧!小调一般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等。这里的“渔民小调”主要是指除了传统渔民号子和新时代渔歌之外的渔民歌谣。浙东渔民小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一般曲调朗朗上口,旋律自然,歌词通俗,使用方言说唱。这里也同大家一起分享浙东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渔民小调,来观察一下它们的特点吧!

首先,浙东地区都有极其相似的关于“吃海货”的渔民小调,而且采用的方式是“问答型”,你问我答,情趣十足,而且传递了丰富的鱼类知识。比如在宁波有这样一首渔民小调。

(问)啥鱼好吃头太大,啥鱼好吃刺太多,

啥鱼好吃吃半边,啥鱼好吃脚爪多?

(答)黄鱼好吃头太大,鳓鱼好吃刺太多,

肉鳎好吃吃半边,乌贼好吃脚爪多。

这首小调听似寻常,但实则蕴含着渔民的生活智慧,把渔民日常饮食中的一些小门道都唱进了小调里,让聆听者增长了知识。这样的小调在舟山地区也很常见,比如下面这首《对鱼歌》。

(问)啥鱼头上两根须,啥鱼走路扑通扑通会摇橹,

啥鱼头上七颗星,啥鱼背脊画麒麟?

(答)雄鱼头上两根须,弹涂鱼走路扑通扑通会摇橹,

乌鳢鱼头上七颗星,鲟鳇鱼背脊画麒麟。

这首小调的形式跟前一首一样,采用的也是“问答”方式,生活气息浓郁,一问一答,尽显朴实与智慧。不同的是前一首讲“吃”,这首是关注“形”,犹如猜灯谜一样,新奇而有趣。这样的小调在舟山地区不止一首。

(问)啥鱼眠床在娘肚,啥鱼阿娘当老婆,

啥鱼捉牢眼泪流,啥鱼嘴巴生在脚夹缝?

(答)鲨鱼眠床在娘肚,鲎鱼阿娘当老婆,

海龟捉牢眼泪流,望潮嘴巴生在脚夹缝。

这首小调也风趣十足,将海里的动物,特别是鱼类,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用舟山方言唱起来就非常有画面感,就如同日常对话,朴实而亲切,风趣也幽默。这样的渔民小调还有呢!来听听《老实头歌》,这个关注的可不是鱼类,而是贝类海产。

(问)长长胖胖是啥东西罗?扁扁圆圆是啥东西罗?

圆圆胖胖是啥东西罗?毛毛戳戳是啥东西罗?

(答)长长胖胖叫蛏子罗,扁扁圆圆叫蛤皮罗,

圆圆胖胖叫蚶子罗,毛毛戳戳是手桔罗。

听吧,绘声绘色,还用到了很多的叠词,尤显可爱。以上四首渔民小调的形式其实跟《刘三姐》电影里的山歌对唱很相似。源于劳动生活的内容,用曲艺的方式表现出来,增加了趣味,普及了知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还有一些渔民小调是描绘渔民生活的。比如在宁波镇海有这样一首体现渔民俭朴生活的谣曲,是这样唱的。

天当被,水当床,

吃吃咸卤汤,脚娘肚当米缸。

听完这首渔谣,我们心中不免感伤。旧时渔民以天为被,以船为家,一生漂泊不定,生活动荡艰辛,常常食不果腹。还有一首也同样表现旧日的渔家生活。

困困湿舱板,吃吃雨淘饭,

扯铃扯八角,日夜鱼虾摸。

鱼虾摸来别人家,自家吃点豆腐渣。

歌词直白,唱尽辛酸。旧时渔民的生活条件很艰辛,日夜辛勤出海捕鱼,但美味的鱼虾却呈上了别人家的餐桌,而自己只能节衣缩食,紧巴巴地过日子。还有一首比较知名的宁波镇海《招宝山外渔歌》,唱词是这样的:

张大哥,李大哥,大家一道唱山歌。

你理网,我把舵,金鸡护虎蹲两面过。

这里的鱼儿大又多,大鱼小鱼入网啰。

鱼呀抲勒满船多,一重租税二重课,再加海盗多折磨。

鱼价便宜米价大,叫我咋样养老婆!

这首渔民小调信息量更丰富一些,不仅描绘了渔民出船、撒网、收网的劳作全过程,唱出了渔民丰收时的喜悦之情,还描写了旧时各类的苛捐杂税使渔民们的生活蒙上了阴影,导致的心情低落悲切。

说到招宝山,不得不提到镇海,它是历史上中国重要的海防要塞、浙东门户。而招宝山本身就有“英雄之山”的美誉,是1885年的“中法战争招宝山之役”的发生地,也是中国海岸线战争历史上唯一一场全胜战役的所在地。

渔民小调中还有唱渔家人情感的。渔家情歌以其特有的方式袒露胸臆,抒发对出海远航的亲人的思念和挂牵,表现渔民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世界,如《我郎命真苦》:

我郎命真苦,海里抲大捕;

上落拔泥涂,吃饭无工夫。

也有对旧社会渔民悲惨生活的血泪控诉,如《渔民头上三把刀》:

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

渔家门前三条路,挨饿跳海坐监牢。

除了生活的艰难,很多渔家小调也诉说了渔民出海行船捕鱼的辛苦。比如舟山的《金塘谣》是这样唱的:

无风无浪,升米过金塘;

有风有浪,斗米过金塘;

大风大浪,石米也难过金塘。

这首渔谣唱的是不同海洋气候环境渔船过金塘海峡产生的影响。歌词直白、易懂,“升”“斗”“石”是传统的容量单位,用渔民们吃的米粮来对比海上航行的难度,吃得越多说明难度越大。这也印证了老话说的“渔民靠天吃饭”。宁波也有这样的渔谣:

船过浪岗山,不翻也要翻。

船到猫头洋,哭爹又叫娘。

三寸板内是眠床,三寸板外见阎王。

这首歌谣反映了舟山浪岗山列岛以及猫头洋附近海域水深浪大,给途经的渔船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渔船内是渔民的家,而渔船外渔民斗天、斗地、斗命运,可能会一夕之间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难怪浙东地区还有这样的渔谣:

上等之人捋书角,中等之人管田角,

下等之人缩船脚,碰着风浪喳喳哭。

这首歌谣虽然简短,只有四小句,但特别强烈地道出了渔民的不易。虽然职业不分贵贱,而且辛苦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渔民的职业特质决定了很多人会因为不能坚持而放弃,也有很多人会因为心生畏惧而远离。另外,这首歌谣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并以“喳喳”这个当地方言收尾,尽显地方特色和方言鱼谣的生动风趣。

当然,新时代的渔民们已经可以利用先进的航行技术、精准的捕鱼器械、默契的团队协作来规避风险,安全生产,幸福返航。

渔民一般按照渔汛出海捕鱼,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渔产,这些内容也是渔民小调里的“常客”,比如舟山的《四季渔歌》就这样唱道:

春季黄鱼咕咕叫,要叫阿哥踏海潮。

夏季乌贼加海蜇,猛猛太阳背脊焦。

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舱里跳。

北风一吹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钓。

一阵风来一阵暴,愁煞多少新嫂嫂。

这首歌谣呈现了四季各异的丰盛的浙东海产,同时也描绘了浙东渔民在海浪里、骄阳下、寒风中辛勤工作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浙东渔民依然踏浪前行,为生活劳碌,难怪家人会夜不能寐、担忧焦心呢。像这样,以季节、渔汛为序,唱尽渔家事、渔家辛、渔家情的渔民调子还有改编自《东沙渔歌》的《四汛渔歌》:

春汛里春风吹来海螺响唉!杀拉拉嗬嗨,

小黄鱼旺发在吕泗洋呀!杀拉拉嗬嗨,

千网围来万网涨啊,鱼群钻进网里箱,

嗨呦嗨,嗨呦嗨,嗨只,嗨只拔上网,

唉,满满金银闪亮光啊。

夏汛里南风央央上渔场,杀拉拉嗬嗨,

渔民大闹岱巨洋,杀拉拉嗬嗨,

大黄鱼叫得咕咕响,渔民心里喜洋洋啊,

海上过鲜好回洋啊。

秋汛里来东风起哎,杀拉拉嗬嗨,

赶到佘山河蟹起呦,只只门蟹壮又壮,

门蟹壮,门蟹鲜,客人吃得笑嘻嘻唉,

五湖四海传友谊

冬汛里北风猛猛浪打浪唉,杀拉拉嗬嗨,

嵊上渔场带鱼旺呀,杀拉拉嗬嗨,

条条渔船掏白银唷,冰鲜来回装鱼忙唉,

带鱼尖,带鱼长,条条带鱼锃光亮,

老百姓吃得鲜又香。

这首渔民小调也来自舟山地区。相比较前面一首小调,这首渔民小调融合了渔民号子的特点,伴有地方方言和语气词,同时篇幅比较长,情景交融,信息更为完整。歌词以一年四季渔汛为顺序,春季小黄鱼,夏季大黄鱼,秋季白蟹,冬季带鱼等等,娓娓道尽渔民一年到头忙碌辛苦的生活,同样也清晰地再现了他们满仓丰收的喜悦。

宁波镇海地区的澥浦镇传唱着一首《十二月捕鱼调》,歌词已经不是很完整,但这首小调也是以一年十二个月的捕鱼场景为主要内容,与上面这类渔谣异曲同工,唱出了渔民一年四季靠海吃饭的生活,也体现了大海给予渔民的丰富的自然馈赠。同样的,在台州,有一首名为《十二节鱼名歌》的渔歌在三门县各地传唱。虽然这首渔歌历经传唱,各地版本的歌词略有差异,但这首渔歌小调也同样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将多种元素串联起来,包括节气、海产、历史,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中也说明了浙东渔民的智慧和才气,他们不仅能够清晰地掌握各种鱼虾蟹贝的特点和习性,而且能够将它们同历史人物、经典故事对应起来,说明渔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无限热爱,这就是民间智慧。

正月腊鱼两头低,纣王糊涂宠妲姬,

妲姬娘娘眉一飞,万里江山败到底。

二月鲨鱼背脊乌,岳飞举兵洞庭湖

牛皋大战牛头山,韩世忠炮打两狼关。

三月鲤鱼尾巴红,周仓大刀好威风,

张飞刘备和关公,三分天下称英雄。(www.zuozong.com)

四月海鳗两头甩,卢俊义不肯上梁山,

前番不听宋江话,官府逼迫受磨难。

五月斑鱼眼睛青,唐朝英雄程咬金,

三支令箭解到裴元庆,半路碰着老杨林。

六月弹涂蹦蹦跳,三国英雄算马超

马超带兵追曹操,割掉胡须卸红袍。

七月米鱼味道鲜,董卓贪色霸貂蝉

王允巧施连环计,吕布杀父在宫殿。

八月黄鱼晒白鲞,老杨林单爱虎头枪,

打过多少英雄仗,只怕罗成回马枪。

九月鲈鱼肚下光,奸人要数欧阳方,

屈斩忠良呼延寿,围困河东百万兵。

十月带鱼两头尖,赵匡胤带兵真威严,

辛辛苦苦打天下,马上做皇十八年。

十一月鲢鱼水淋淋,刘邦瑞手捧鸳鸯瓶。

幸亏公子功名成,后来一马骑双人。

十二月鱼名唱完成,外国造反红毛人,

七日七夜无输赢,吴三桂趁机进京城。

这首长长的渔谣唱遍了东海渔仓,唱尽了历史沧桑,真是一部历史人物记录长卷。台州市玉环有一首《龙溪渔民小调》,描绘了渔船开航、四季捕鱼、渔产丰盛、经济创收的蓬勃景象,歌词以风趣幽默的手法再现了浙东具有代表性的海鱼的样子、形状、特点,也歌颂了捕鱼人的勤劳和智慧。

晴朗天气精神爽,只只渔船多开航。

机声隆隆东海洋,春夏秋冬把鱼弶。

弶来鱼名多得猛,我来小可讲几样。

鲳鱼嘴细扁几几,鳓鱼肚下像把刀。

黄鱼全身黄又黄,弹鳠碰着抲鱼网。

斜鲠走路慢吞吞,气死胀血红头君。

螃蟹脚多横着爬,出在披山浪岛头。

小白虾,蹦蹦跳,请客装饭少不了。

弶鱼人,真聪明,弶来鱼,白如银。

劳动人民贪过咸,箸头绕了整根甩。

虾皮、烤头几万担,支援水产收购站。

生产效益年年高,利国利民又利家。

有时,浙东渔民小调中也会出现轻松愉快、童趣十足的歌曲,把捕鱼、晒鱼、切鱼的日常与当地乐器结合起来。这曲《渔鼓调》,让人们不禁感叹民间艺术的神奇。

东边一只鼓,西边一面锣,

锣鼓敲呀敲,唱只渔鼓调。

鲳扁拷铜锣,黄鱼把鼓敲,

箬鳎鱼头呀,使劲尺板敲;

梅童鱼吹唢呐,海蛤蚆弹琵琶,

带鱼鳗丝呀,吹呀吹横箫。

唱唱渔鼓调,真呀么真欢笑,

渔鼓咚呀咚敲,鱼汛旺发了。

在宁波宁海地区还有一首渔民小调《拍皮球》,歌词以乌贼为主角,诙谐幽默,童真有趣,把拍皮球的节奏融入了渔歌小调之中。

一打两,乌贼鲞;三打四,乌贼刺;

五打六,乌贼肉;七打八,乌贼抲来杀;

九打十,乌贼卵子木蚩蚩;

加一加二加三四,爹娘生我十四子;

金刚,八大王,十八罗汉坐中堂;

吃过饭,拉过屙,轻手轻脚算一个。

再说到海鲜时令,宁波有一首老话歌谣,也是非常应景的。这首老底子小调十分巧妙地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东海的时令海鲜给唱了出来。外地客人来到宁波,可以按照不同的月份找寻不同的海鲜美食,准保没错呢!

清明三月节,乌贼呒处叠。

四月月半潮,黄鱼满船摇。

菜花子结龙头,小黄鱼结蓬头。

五月十三鳓鱼会,日里勿会夜里会。

八月蛏,一根筋。

八月鳎,壮如鸭。

西风起,蟹脚痒,浪打芦根虾打墙。

生活在浙东,真的很幸福!海洋无私的馈赠,使得当地的渔民能够靠海吃海。在舟山有首渔谣名叫《大海是个聚宝盆》,歌词是这样写的:

大海是个聚宝盆,大小宝贝数也数勿清。

黄鱼条条像金砖,带鱼尖尖银光闪;

乌贼抱个大铜鼓,摇头晃脑喷墨汁;

鳓鱼肚皮像利刀,银鳞银甲全身宝;

海蜇头里戴把伞,扁扁舌鳎单边眼;

小咀鲳鱼笑嘻嘻,花鱼大勒像团箕。

大海是个聚宝盆,四季海宝数勿清。

这首渔谣展现了名副其实的东海渔仓,海宝无数,资源丰富。同时这也告诫我们要保护好海洋资源,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说到海洋,谈到捕鱼,我们就会想到渔场。这里有一首专门唱浙东渔场的歌谣,名字叫《渔场谣》,歌词是这样的:

舟山渔场蛮蛮长,

南洋到北洋。

三门港口猫头洋,

东门往南鱼山洋,

鱼山落去大陈洋,

爵溪对出大目洋,

六横虾峙桃花港,

洋鞍渔场在东向。

普陀门口莲花洋,

转过普陀黄大洋

黄大洋东是中街洋,

黄大洋北边岱衢洋。

玉盘山下玉盘洋,

枸杞壁下站两厢,

嵊山渔场夹中央。

花岛以北大戢海,

再往北上佘山洋,

穿过佘山吕泗洋,

总算不属舟山洋。

打造铁壳渔轮船

海洋渔业大发展。

这首渔谣主要唱的是浙东的舟山渔场。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等齐名,可见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沃的海洋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