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族结构与功能:小家族和大家族的区别

家族结构与功能:小家族和大家族的区别

时间:2023-07-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

家族结构与功能:小家族和大家族的区别

我曾在以上两章中,从群己的关系上讨论到社会结构的格局。我也在那章里提出了若干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但是为了要表明一些在已有社会学词汇里所没有确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我不能不写下这些新的标记。这些标记并没有使我完全满意,而且也有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他举出了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这些不是团体是什么?[157]显然我们用同一名词指着不同的实体。我为了要把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出来,所以把团体一词加以较狭的意义,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用以和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相区别;后者称之作“社会圈子”,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在那位朋友所列举的各种社群中,大体上都属于我所谓社会圈子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附带说明,我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一切社群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譬如钱会,即賨,显然是属团体格局的;我在这个分析中只想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也是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158]

在概念上把这两种格局和两种组织区别出来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这个区别确可帮助我们对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免除种种混淆。在这里我将接着根据这套概念去看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家”的性质。[159]

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160]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Expanded family)。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洋性质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名词并不妥当,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161]

我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是在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绝不是在大小上,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并不构成“大家庭”的条件,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却不能称之为“小家庭”。在数目上说,前者比后者为多,但在结构上说,后者却比前者为复杂,两者所用的原则不同。[162]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163]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来担负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164]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165]关于这一层意思我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有详细的讨论。

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如果家庭不变质,限于亲子所构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儿女长成之后,有一段期间只是夫妇的结合。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166],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167]来经营了。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说明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168]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169]。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结构性质。[170]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171]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172]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173]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174]我在《美国人性格》[175]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176]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177]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178]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179]

【任务清单】

[核心概念]

1.社群。2.家庭。3.氏族。4.小家族。

[思维导图]

阅读本章内容,梳理本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容,设计一个思维导图。

[内容梳理]

用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在乡村社会,长期各忙各的导致夫妻间感情淡漠,甚至“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如何评价这样的夫妻关系?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建立怎样的家庭关系

2.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举例分析具体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3.本章提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什么?请结合费氏观点,谈谈当今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及现状。(不超过80字)

高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小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作为氏族的一部分,二者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都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是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一般具有临时性,无须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

C.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规模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不过家的构成遵循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的原则。

D.在《美国人性格》中,作者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西洋家庭中夫妻的两性情感,两性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双方。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基础是假设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证家族的功能。

B.第二段先提出家的大小由事业决定的观点,接着假设两种家庭来论证,最后总结观点。

C.三、四段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在中、西家庭的比较中,突出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

D.文章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递进式行文结构,层层深入,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果仅仅局限于亲子间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这将不利于家庭经营复杂性事业。

B.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中国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是主轴,夫妇是配轴,因此西洋家庭夫妇的感情比中国家庭夫妇的感情更好。

C.中国家庭有家法,夫妻间相敬如宾,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小题。

材料一:(www.zuozong.com)

①如果有一位西洋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②为什么我们对“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成年后就离开这团体。

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形态和结构性质。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4.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

A.以自己为中心,逐层向外,由强到弱发生与他人的联系。

B.个人能够随所处时间、空间变化而动用不同的关系网络。

C.可表现在乡土社会亲属关系上,也可表现在地缘关系中。

D.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势力能伸能缩,而且收放自如。

5.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关于“家”的例子,揭示了人们对社会单位名词的含义理解不到位的原因。

B.第②段用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和柴捆进行比喻,论述了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

C.第③段引用俗语“一表三千里”,形象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具有亲属分布广泛的特点。

D.第④段列举贾府兴衰和苏秦潦倒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6.作者运用中西方比较的方法,凸显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某同学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制作了读书卡片,请依据材料二内容帮这位同学将读书卡片填写完整。

7.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请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特点,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

六、《家族》【参考答案】

【任务清单】

[核心概念]

1.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具有社会圈子性质。

2.家庭: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3.氏族: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

4.小家族:我们所谓的族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是一个社群的社群。除了生育功能,还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是具有长期绵续性的事业群体。

[思维导图]

[内容梳理]

家庭是亲子所组成的生育社群。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经营的事务很少,以生儿育女为主。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不限于亲子,可以顺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它是一个事业组织,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家的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决定。在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中国的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讲究效率的事业,排斥夫妇之间的私情。不光是性别,不同的年龄组之间,也保持着较大的距离,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家庭社群中的结果。这种社会圜局使中国人养成感情矜持和保留意见的性格。

[合作探究]

1.示例:这种夫妻关系不合适。因为夫妇在一个家庭中承担着共同经营生育的责任,应是家庭的主轴。这不仅有利于两性之间感情的凝合,也能使他们获取生活上的安慰。两性之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能成为家庭关系疏远的导火线,效率与纪律更不能成为夫妻感情淡漠的借口。中国的乡土社会固然有许多它几百年来形成的特性,但我们也必须尽量避免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社群后所引起的结果。

2.①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与乡村里的夫妇的对比;②夫妻关系与同性别、同年龄的人之间的关系对比;③中国人与西洋人在感情生活上的表现对比。

3.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配轴。当代中国家庭逐渐向以夫妇为主导变化。亲子代际关系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亲代与成年已婚子代,无论同居还是分居,夫妇经济一体是普遍现象。亲子同居、家庭亲代和已婚子代完全共财者已大大减少。

[高考链接]

1.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部落作为氏族的一部分”错,原文“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故选A。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D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说法有误,文中没有讨论“怎么做”。故选D。

3.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因此西洋家庭夫妇的感情比中国家庭夫妇的感情更好”于原文无据,原文并没有二者的比较。故选B。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而且收放自如”错误,根据材料一“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可见,这里的伸缩是根据权势大小而变化的,并不能“收放自如”,“收放自如”的是“家”的概念范围。故选D。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D项“意在证明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错误,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故选D。

6.①包括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功能②生育③家族式④家庭式⑤长期性⑥临时性⑦无严格界限⑧界限严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功能”根据“在西洋,家庭……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知,西洋家庭的功能是生儿育女。据“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可知,乡土社会中,除了生育,还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形态”根据“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知,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从“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形态和结构性质”可知,乡土社会中的“家”是家族式的形态。“时限”根据“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可知,乡土社会的家族性是“长期性”,而西洋的家庭是“临时性”。“界限”根据“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知,西洋家庭团体界限严格,乡土社会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

7.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亲属关系富于伸缩性”。出门在外,遇到一位同姓的陌生人,往往就会比其他人先亲热三分,因为“八百年前是一家”;但当遇到利益纠葛,就算亲生兄弟姐妹,也会争得头破血流,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此刻血缘关系似乎也不能把他们重新弥合为一体。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正是这种“伸缩性”的形象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回答该题,首先要找出乡土社会“家”有哪些特点,再根据个人感受来思考分析。材料一中“差序格局”的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世态炎凉”之感,可以结合生活中类似“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远亲不如近邻”“人走茶凉”等现象进行分析;材料二中“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家族”式家庭、“长期性”等特点,可以结合生活中“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四世同堂、老人不愿分家等现象进行分析,只要找准特点,有效地结合个人感受,表达流畅合理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