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国际视野及时期分布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国际视野及时期分布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来看,奥斯卡纪录片的内容具有国际化的宽广视野;按照时间分段来看,国际化的特征呈现不均匀的分布,从国际化的广泛影片获奖到局限于国内问题,“9·11”事件后再次把视野广泛扩展于世界上众多的问题及视域。(二)视野相对封闭的时期从二战后恢复期直到越南战争,这期间奥斯卡纪录片的颁奖中外国纪录片的比例略有下降,但比例较为正常。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国际视野及时期分布

奥斯卡纪录片获奖作品分属17个国家,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作品都有幸获奖。整体来看,奥斯卡纪录片的内容具有国际化的宽广视野;按照时间分段来看,国际化的特征呈现不均匀的分布,从国际化的广泛影片获奖到局限于国内问题,“9·11”事件后再次把视野广泛扩展于世界上众多的问题及视域。

(一)同盟国内的国际视野

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正式参战,虽然带来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但也给美国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当时美国事实上已经是世界头号超级大国,但并未表现出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从珍珠港事件之前的奥斯卡颁奖来看,国外影片获奖寥寥,而二战使美国更加开放,认识到外面的世界,不再过分地孤芳自赏,从成立后第一次的奥斯卡纪录片唯一奖项就颁给加拿大电影局制作的反映英国抗击德国纳粹的《丘吉尔之岛》就可见端倪。不仅如此,第二年颁奖名单出现了澳大利亚苏联,第三年出现英国等国家。这一时期奥斯卡纪录片奖基本可以被称为“外语纪录片奖”了。

纪录片奖开创初期,纪录片的题材虽然单一,但获奖作品国家却分布广泛,特别是苏联有作品获奖。《莫斯科反击战》是苏联在奥斯卡唯一的一部获奖纪录片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在当时特殊的世界格局和政治形势下,美国和苏联还是同盟关系,奥斯卡获奖的除美国以外的几个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苏联都是如此,这一时间段的获奖作品虽然国际化特征明显,但可以认为是二战盟国的视野。

这一时期奥斯卡纪录片奖项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也与当时政治条件下美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有关。美国长期以来奉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孤立主义”这个名词本身来源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但仔细研究获奖作品的内容和题材分布,可以认为它同样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中有明显反映。

孤立主义这一思想在美国独立初期由首任总统华盛顿提出,基本原则是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中立,不结盟和不介入欧洲事务,此思想断断续续、或隐或现地一直存在于美国以后的历史中。孤立主义并不是全方位的孤立,也不是固步自封,是在某些对自己不利的方面与外面世界保持距离,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则积极参与。

珍珠港事件清除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美国加入同盟国参战也宣告了传统的孤立主义正式退出美国外交舞台。《12月7日》一片渲染了当时的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恐怖场景,远处云端里冒出的无数敌机使观众受到极大的震撼。该片的宣传效果足以媲美罗斯福的几次炉边讲话[14]

孤立主义被打破的直接导火索是珍珠港事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自身实力的强大和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变化。在二战初期,美国无视世界的发展和战争的扩大,远隔大洋而认为战火不会波及美国领土,美国可以以中立的态度大发横财,并避免陷于战争而影响到自己的行动自由。

奥斯卡开设纪录片奖无意中成为孤立主义被打破的标志,众多不同国家的纪录片加入奥斯卡获奖的行列本身证明孤立主义是可以被抛弃的理念,但在美国,孤立主义的阴影并不能完全根除。

(二)视野相对封闭的时期

从二战后恢复期直到越南战争,这期间奥斯卡纪录片的颁奖中外国纪录片的比例略有下降,但比例较为正常。越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再度陷入为越南战争疗伤的“新孤立主义”时期,纪录片获奖状况也反映出对外国问题关注的急剧减少。1975年,美军全面撤离越南战争泥潭,远离了战争的痛苦。进入20世纪80年代,没有外部战争危机使得美国的家庭危机日趋显现,社会舆论要求保护家庭,美国国内人民的视觉中心开始转向自身的社会问题

1976年—2002年这一阶段的纪录片则以各项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的关注对象,这一时期是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中美国本土纪录片所占比例最大的时期,也是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相对封闭的时期。这一阶段27届共55部作品中(其中并列一次),只有5部为美国以外的国家生产,仅占9%,远小于全部获奖作品中外国纪录片获奖的比例。

二战本已结束了孤立主义,但由于孤立主义在美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加上美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孤立主义的思想一旦遇到合适土壤就迅速显现。孤立主义在二战后出现过两次大的较为盛行的时期,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孤立主义有一定的区别,是一种“新”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一直延续到小布什政府。孤立主义在纪录片上的反映是只注重美国国内事务,缺少对世界共同问题的关注。

1948年,美国政府通过“范登堡决议案”,确立了美国将走上全球干涉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冷战中,美国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卷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众多局部冲突之中。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中有《朝鲜内情》、《安德森队伍》、《采访美莱老战士》、《心灵与智慧》等多部作品反映。

图3-5 《黑狐狸》宣传海报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对华政策与朝鲜战争遭到失败,引发了国内孤立主义的重新兴起,这时反共产主义成为孤立主义者的一面旗帜。孤立主义和麦卡锡主义的盛行使得50年代纪录片人回避敏感的政治议题,特别是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中一度出现大量自然环境类纪录片而缺少对世界其他事务的关注。从1950年到1965年15年间只出现过讲述朝鲜历史和战争原因的《朝鲜内情》,以及探究希特勒沉浮历史的《黑狐狸》这样两部带有国际视野的获奖纪录片,其他获奖纪录片不仅以美国生产为主,并且都是自然环境类或者人物传记作品。

这个时期有一部纪录片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和评委对于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的态度。1953年奥斯卡纪录片短片奖授予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制作的《邻居们》,该片片长仅8分钟,而且是一部完全采用动画制作的纪录片。该片以动画形式出现并且内容是完全主观摆拍、逐帧录制而成,这已经引起大家对于纪录片创作手法的争议,多数人还是将其归在动画范畴内,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内容和主题对于处理国家关系有着深刻寓意。

该片1952年拍摄,讲述Jean Paul Ladouceur和Grant Munro饰演的两个男人住在两幢相邻的房子里,原本友好相处,直到一朵小花在两幢房子之间开放,为争夺这朵小花,这对好邻居之间爆发无休止的争执,最终以两人的流血冲突埋葬于草地、小花爬上墓地而结束,图3-6为该片画面截图。

图3-6 《邻居们》画面截图

该片导演曾这样解释:这部作品是我在中国生活了一年之后,有感而发所拍摄的。尽管我仅仅见证了毛(泽东)的革命的初级阶段,但这足够重新唤醒我对人性信念[15]。该片以反战反军国主义为创作出发点,但片尾字幕出现的用14种语言(日本语、汉语、印度语、阿拉伯语、阿富汗语、伊朗语、俄语世界语、丹麦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写成的“亲善邻居”应该代表14个大体相邻的国家。这部片子对于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再次出现的“孤立主义”苗头以及如何处理“亲善邻居”的关系做了画面讲解形式的预言。

20世纪60年代后越南战争再次将美国拖入战争深渊,战争的巨大开支和人员伤亡影响到美国全国上下,孤立主义情绪也弥漫到美国的各个角落,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国际上,苏联在军事科技等方面大力发展而获得了战略上的优势,而这时新孤立主义正式出现在美国的舞台上,他们认为外部威胁没有那么严重,共产主义并非那么可怕,是时候该放弃美国的全球干涉主义而必须重视国内问题地解决了。纪录片是对同时代社会的直接反映,1975年美国全面撤离越南之后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因此专注于国内问题,奥斯卡奖几乎回归到一个纯粹的美国国内电影界孤芳自赏的业界晚宴上了。

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随着苏联的迅速解体戛然而止,被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所掩盖的各种国内、国际矛盾也纷纷显现出来,美国必须面对国际新问题和国内许多难以根治的顽疾。因此冷战结束后,没有出现大家希望出现的多极化的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超级大国也无法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很多美国人认为,不如更多关注国内问题。(www.zuozong.com)

新孤立主义没有再回归到传统孤立主义所倡导的与世隔绝,呈现一个复杂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美国退出禁止核试验条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条约,削减海外经济援助,从外国撤军甚至拖欠联合国会费。

美国政府虽然意识到孤立主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在1992年,布什总统出席美国海军学院的毕业典礼并演讲,提醒美国人民美国必须避免在二次大战前为孤立主义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但面对众多的国内发展问题,布什政府仍然把重点放在发展国内经济、削减军费和外援之上。1995年美军在索马里遭到伤亡之后,为避免再次出现越南战场的悲剧,美国迅速地从索马里全面撤军,这都是冷战后美国实质上处于孤立主义的直接表现。

冷战结束之后,反战反核武的呼声此起彼伏,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弥天大谎:通用电气公司、核武器和我们的环境》等对此有明显反映。而经济全球化、劳动力市场转移带来美国国内的社会问题,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中就有两部反映工人罢工的纪录片。这样的纪录片反映出美国舆论认为美国应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减少对外援助以减缓美国的贫困和教育医疗问题。《在美国贫困潦倒》、《你不必去死》、《彼得的教育》等片都是反映美国国内的一些问题。

(三)重回国际化视野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对美国造成重大打击,这是珍珠港袭击事件之后,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本土造成的袭击,也证明孤立自保的思想不是安全的法宝。美国自认为“9·11”事件使自己处于战争之中,迅速发动了两场战争,希望御敌于国门之外,《驶向阴霾的出租》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伊拉克战争对平民带来的伤害。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告别孤立主义;“9·11”事件后,美国同样把视野更多地投向外面的世界。这一阶段的纪录片也反映了美国对世界其他地方众多问题的思考与反映,此阶段题材更为广泛,有对越战的反思,也有切尔诺贝利事故、南极帝企鹅、日本屠杀海豚、戈尔对环保的宣传等众多自然环境类的内容,印度、中国、法国、津巴布韦、瑞典等国家的纪录片被广泛关注,因此奥斯卡在“9·11”事件后更加走向国际化,来源更加多元化,可以作为全球化传播的样本进行研究。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题材与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但是其对于影片的艺术要求则并未降低评判标准。

“9·11”恐怖袭击在美国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创伤,因恐怖袭击倒塌的世贸双塔也只能存活在影像资料里,2009年一部与世贸大厦相关的人物传记纪录片获奖,是否因为其中出现世贸大厦影像这一心理因素值得玩味。《走钢索的人》(Man on Wire,2009)讲述的是法国人Philippe Petit于1974年在美国纽约世贸大厦双塔间走钢索的故事。“9·11”事件后,世贸大厦倒塌了,当年的历史画面成为珍贵的资料,因此片中再现的世贸双塔的建设过程勾起了评委的回忆。在纪录片的5分31秒开始,画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侧是世贸大厦建造时的影像资料,右侧则是菲利普从小到大成长的黑白照片,寓意明显,表示伴随着世贸大厦的升高,一个怀揣走钢索梦想的男孩也在成长,图3-7为该片的画面截图。

图3-7 《走钢索的人》5′31″画面截图

“9·11”恐怖袭击也逼迫美国人看看外面的世界,希望用其他国家的苦难来平缓自己的痛苦,以便站在道德高度获得强大的虚假幻象。《切尔诺贝利之心》(Chernobyl Heart),因核泄漏导致的心脏病;《生于妓院》(The Kids of Sonagachi,2005);《颍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2006);《微笑的品奇》都是如此。

美国是个较为开放且面向世界的大国,奥斯卡创立之初是其国内的电影奖项,但在国际化的社会语境下,纪录片等奖项的颁发对象、反映的内容都明显呈现国际化的特征。国际化语境中的纪录片观众是一种具有多元身份、多元文化、共同伦理的观众,国际化语境下的纪录片表现手法是一种能够让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民族所能接受的表现形式和思维逻辑,国际化语境下的纪录片理念是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一种共有的道德标准、人性追求、审美情趣与认知判断。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奖颁发给了印度、中国、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墨西哥等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国际化视野,这样,一些美国之外的纪录片和美国自己生产的纪录片一样,内容都带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众多获奖纪录片中,如《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戈尔对环保的宣传、《弥天大谎》对通用公司的控诉、《女人——为了美国,为了世界》里23名杰出女性反对军备竞赛和核武器等,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环境的保护;《伊娜仙特》是对非法移民身份的少女伊娜仙特的关爱,《生于妓院》、《不再陌生》、《颍州的孩子》、《命运的种子》则是人类共有的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儿童的同情;《普鲁登斯的音乐》是讲述津巴布韦残疾女歌手普鲁登斯的生活与歌唱生涯的奇迹,《拯救容颜》、《保护我的生命》分别是对巴基斯坦和美国严重的家庭暴力的控诉;《星光掩映下》、《海女》则是对于广大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

不论是哪一国制作或者是反映哪一国的问题,在国际化的社会语境下人类社会都存在共同的社会诉求、道德指向和文化追寻,并由此产生一致的文化认同,纪录片凭借这样一些国际化的共通点实现不同民族、种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与相互学习。好莱坞通过纪录片这种客观形式的文化输出,成效显著,即使是给外国的纪录片颁奖,也成为好莱坞通过文化产品输出普世价值观的更为隐蔽、更为成功的案例。

当《拯救容颜》获奖消息传到巴基斯坦后,巴基斯坦几乎所有的主流报纸都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该国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消息。奥斯卡不仅为巴基斯坦颁发了第一座奖杯,在国际化的传播语境中,奥斯卡自己的声名也在巴基斯坦这样一个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得到传播。《拯救容颜》不仅仅是拯救了巴基斯坦每年几百名被男人泼洒硫酸妇女,也是拯救弱势群体内心的自尊,同样也可以拯救奥斯卡的声望与荣耀。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消融了世界各国观众年龄、种族、文化背景存在的矛盾。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现在时常出现的巨额票房也佐证了观众群的巨大,且不再局限于美国国内,许多纪录片已经超越国界在世界各国获得巨大成功。《帝企鹅日记》在中国等国家也取得不菲的票房,对于画面中呈现的帝企鹅为生存而做的迁徙,为种族延续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样的内容没有国界,男女老少皆宜。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在国际化的社会语境中,也并未否认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差别,《生于妓院》、《拯救容颜》这样两部印度次大陆的纪录片中,导演虽然对于这种文化方式不赞同,也存在着强烈批评的目的,但都采用一种较为客观的记录方式,并未对事件本身或者这种文化传统做出直接干预(如果对妇女泼硫酸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话),所以观众痛心地看到《生于妓院》一片中的小主角长大后没有脱离樊笼,仍然和母亲一样以卖身为生;巴基斯坦竟然需要专门的医院救治大量被丈夫泼了硫酸的可怜妇女,纪录片的主角竟然还是和泼了自己硫酸的前夫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国际化的社会语境中,好莱坞以“人性”为出发点,获得商业的成功和影响力的扩大。但我们看到虽然多源性得到增强,最大的获益者还是好莱坞,获奖纪录片中占绝对优势的仍然是由白人摄制的关于白人的故事。

“9·11”事件之后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明显呈现国际化特征,一个方面是作品来源日益分散和多源化,巴基斯坦、津巴布韦等国作品也纷纷加入获奖行列;另一个方面是美国自己生产的纪录片也有了明显的国际视野,即使是讲述美国自己的问题也是如此,《监守自盗》便是典型代表。

《监守自盗》荣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该片以美国国内的“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主要表现对象,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是“9·11”事件之后给予美国经济、社会的再一次强烈冲击。但该片并未局限于美国本土,而是以国际化视角研究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通过对冰岛、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中国等国的金融家、政治家和学者广泛的采访,提供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分析,并且在采访的背后探究了这次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崩溃的原因,描绘了扭曲的政治制度和贪婪的社会。

《监守自盗》一片首先就以字幕交代开始:“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让几千万人丢了工作,丢了住房,一生积蓄血本无归。本片讲述这次危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冰岛,一个政治稳定生活富裕的民主国家,一直到不久之前,还是一个失业率和政府负债率非常之低的国家”的旁白之下字幕介绍冰岛:“人口:32万,国内生产总值:130亿美元,银行亏损:1 000亿美元。”

《监守自盗》是一部具有责任心的电影,思路清晰,对于众多的国家和专家、学者的采访毫不凌乱,有人认为可以作为一部深入浅出、信息丰富、分析明晰、概念清楚的教学片。当然,《监守自盗》的立意并非仅仅是教育,影片深入浅出地叙述金融危机是为了批评政府、金融、学术等方面的“罪魁祸首”,并预警当前形势的危机:金融危机后华尔街的力量更加强大了,政府仍然处于银行寡头的掌控之中;美国的经济界和学术界在华尔街的资助下仍然发表文章支持华尔街的金融政策。

对《监守自盗》的批评多数是认为导演先入为主,一定要把银行家描绘得很邪恶。该片的被采访人物涉及各类专家、学者,影片的剪辑将大部分人物所做的回答进行了重新组织,对于影片的批评对象则删去了很多采访内容,只留下些被记者问话问得答不上来的情形。

奥斯卡纪录片的国际视野不断开阔,已使奥斯卡纪录片奖逐渐脱离美国奖项的狭小范围,拓展了奥斯卡的发展空间。虽然不能担保美国社会以及直接反映美国社会的奥斯卡奖不再呈现孤立主义的倾向,但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奥斯卡纪录片奖只能在多源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整体上,奥斯卡纪录片发展了70余年,留下了关于历史、社会的众多影像记忆,内容更多地体现一种国际视野下的个人记忆。在众多的影像记忆中,自然与社会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