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源出德国黑林山,流经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原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前苏联8个国家,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全长2850公里,流域面积81.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300多条。
多瑙河上游从河源至西喀尔巴阡山脉的“匈牙利门”,上源有布雷格河和布里加赫河两支溪流,从黑林山东麓流出后,于多瑙埃兴根会合,循斯瓦宾山脉和弗兰克林山脉南翼向东北流,右岸为巴伐利亚高原。经累根斯堡后折向东南,两岸地势平坦开阔。经德国边境重镇帕绍,进入奥地利,流过波希米亚林山,经维也纳,然后进入匈牙利。上游长约966公里,河床比降平均为9.3米,流速0.98—2.2米/秒,水深0.9—8米,支流有伊勒河、莱希河、伊萨尔河、因河、特劳恩河和恩斯河等。
多瑙河中游从“匈牙利门”至罗马尼亚的“铁门”,多瑙河在原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拉发附近,穿过匈牙利门峡进入小匈牙利平原,河面展宽达1.6公里,流速减缓,多沙洲。从布拉迪斯拉发至科马尔诺,每年泥沙沉积达596600立方米,河道中形成大、小斯许特岛等岛屿,面积达1900平方公里。水流被分成多股汊道,航运不便,从科马尔诺折向南流,被夹于西喀尔巴阡山脉与匈牙利外多瑙山脉之间,形成维谢格拉德峡。经过布达佩斯之后,流入宽广平坦的匈牙利平原,两岸土地低湿,河床淤浅。布达佩斯附近江心形成莫尔吉特岛及柴佩尔岛。向南流入南斯拉夫后,德拉瓦河、蒂萨河和萨瓦河等支流先后汇入,水量又大增,平均流量从2347立方米/秒,激增至5835立方米/秒。在贝尔格莱德折向东流,至铁门峡。两岸高山夹峙,雄伟壮丽。河谷深度由1.5米增至54米,流速由0.98米/秒增至5米/秒。
下游从“铁门”至入海口,出铁门之后,进入平原区,右岸为保加利亚的多瑙河平原,左岸为罗马尼亚的瓦拉几亚平原。支流较小,主要有奥尔特河、锡雷特河和普鲁特河。河宽40—1200米;深度1.9米;流速0.4—1.1米/秒。河道中再次出现小岛群。从切尔纳沃达转向北流,至加拉茨折向东方,在距黑海80公里的图尔恰附近进入三角洲。干流分为三股:北支基利亚河,水量占67%;中支苏利纳河,水量仅占24%。三角洲面积4300平方公里,河道纵横,水乡泽国,盛产芦苇,为造纸工业、纺织纤维工业提供极其丰富的原料。
在6万年以前,三角洲地区还是碧波万顷的海湾。由于多瑙河每年挟来大量泥沙,年复一年地在此堆积,形成现在无数的水道,流经芦苇中,或穿过漂浮着睡莲的神秘的大湖之间,把坐落在它们之间的村庄、渔场、农田、菜园……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神奇的世界。
富饶的三角洲,2/3以上的地区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年产芦苇30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由于芦苇全身是宝,如果把三角洲芦苇充分利用,每人每年可得约30公斤的人造纤维和10公斤以上的纸,所以被罗马尼亚人亲切地称之为“沙沙作响的黄金”。
多瑙河三角洲,还是“鸟类的天堂”。这里是欧亚非三大洲来自五条道路的候鸟的会合地,也是欧洲飞禽和水鸟最多的地方。这里经常聚集着300多种鸟类,各种鸟群在此聚会,形成热闹非凡而又繁华壮丽的景色。
三角洲只有1/5的陆地,4/5是水草沼泽地。有时狂风把成片的苇根层吹浮水湎,就会形成很奇特的地理现象——一个个浮岛,在水上游荡。所有这些,使这个偌大的三角洲充满了诗情画意,更被科学家们称为“欧洲最大的地质、生物实验室。”
多瑙河自古以来就是东南欧的一条重要商道,与沿岸7000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多瑙河沿岸美丽如画,它既是欧洲历史和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历代欧洲艺术家们描写歌颂的对象。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和全国最大的城市,是世界上有名的音乐之乡和第三联合国城,人口160万,绝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通用德语。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分布在富饶的维也纳盆地中,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郁郁苍苍,覆盖着300~400米高的丘陵,波浪般起伏,从三面环抱着城市。葡萄架及其他果树连片成园,点缀在城区的边缘。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建筑与现代化高楼大厦交相辉映,珠连壁合,隐现在青山绿水之间。整个维也纳,就像一幅舒展开来的图画,令人心旷神怡。(www.zuozong.com)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漫步街头,到处可以见到一尊尊造型逼真、艺术价值极高的音乐家雕像,许多街道、公园、公议厅都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斯特劳斯在公园里聚精会神地拉着小提琴;莫扎特的雕像立于皇宫公园的绿草之中;贝多芬的塑像矗立在广场中央……
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1世纪便是古罗马的要塞,后来曾是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1273~1806)和奥匈普国(1867~1918)的首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维也纳人口增加到210万,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作为世界音乐之乡,维也纳现有28家歌剧院,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国家歌剧院。它建于1867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剧场气度恢宏,设计超群,正厅两侧金色墙壁前,是16尊金色石雕音乐女神。楼上两翼包厢的金色大门两侧,安置着欧洲历代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杰作。
但是,国家歌剧院之所以显赫全球,首先在于它的演出水平。在这里演出的都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歌剧,演出者又都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歌剧团体,每年演出300多场,几乎没有重复节目。为了让人类共享维也纳美妙动人的音乐之声,从1941年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转播音乐会的演出实况,而压轴的必是那曲动人心魄的《蓝色多瑙河》。总之,维也纳几乎时时处处都是音乐。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无时不有,音乐已经成为维也纳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食粮。
多瑙河流域是富饶而美丽的地方,比如那个山里有城,山在城中的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秀丽的索非亚城像一座纷繁多彩的大花园,娇艳而清新。花开时节,五彩缤纷的玫瑰花竞相开放,到处是花的世界,到处飘散着幽香。伴着这座精巧玲珑的“玫瑰城”的,是雄伟壮丽的维多莎,那峻峭的山峰、葱郁的森林、如毯的绿野、清澈的泉水装点着索非亚平原。维多莎山为人们带来绿茵、清爽和生机,而玫瑰城则分享着维多莎赋予的恬静、幽雅和安适……而多瑙河流域又是脆弱、易被人蹂躏的地方,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付出了巨大代价,留下了难弥的伤痛。1942年5月27日,德国法西斯驻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督被捷爱国人士击毙,穷凶极恶的德军决定用血腥屠杀作为报复。6月9日夜间,法西斯德军包围了布拉格近郊的利吉来村,强行将熟睡中的男女老幼从床上拉起来,赶到村边的广场。于是,199名男人被就地枪决,184名妇女被送往拉芬斯布鲁克集中营,7名妇女被送往特列辛监狱(这些妇女大多在集中营和监狱中惨遭杀害),80余名儿童被送往波兰的罗兹(其中大部分被投入毒气炉杀害),然后,一把大火烧毁了整个村庄。从此,这个美丽而宁静的利吉来村便从地面上消失了,成为战争中的一个悲剧缩影。
然而正如南斯拉夫人民表现出的气节一样,多瑙河流域的人民也是不可侮的力量。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布拉格宫的动人传说。传说古时捷克的第一位女王叫里普谢,她神通广大,未卜先知。有一天,她站在伏尔塔瓦河岸的悬崖上,遥望对岸的森林,憧憬着民族的前途,预言说:“河边是一块宝地,这里将会出现一座美丽的城市,它的光荣将和天上的星星相联。在那边的密林深处,有人正在为这座城市雕琢一个门槛”。人们依言而行,在森林里找到会造门槛的人,就地取材建造了坚不可摧的大城堡,取名“门槛”(捷克语中,门槛的读音为“布拉格”),其目的是——“好让异族国王和将领们知道,迈过这个门槛,绝非易事,让觊觎城堡的异国强盗必须三思而后行。”
多瑙河从容而优雅地奔流着,传承着真善美,也背负着假恶丑,流过历史,流过岁月,流向没有航标的未来。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言,宗教改革家杨·胡斯,这位因反对罗马教皇的残酷剥削而被教皇判处死刑的捷克民族英雄,曾留下一句非常有价值的醒世名言:“人们,请你寻找真理,学习真理,捍卫真理吧,直到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