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的分析介绍

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是时间艺术,它所有的表现手段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音乐艺术得以在人们不断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智慧、才华、创造性注入其间,因而具有永不凋谢的生机。音乐艺术之所以特别鲜活,也得益于它流传在不断的再创造、再丰富的基础之上和过程之中。

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的分析介绍

【案例】

中学音乐课上,学生问老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据说是为他所崇拜的拿破仑所作,可是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这种崇拜呢?”老师反问:“那你说说,这首乐曲给了你们什么感受?”学生们相顾而私语,一同学回答老师:“高尚而悲壮。”老师笑了:这就对了!

【案例解析】

应该说,学生对贝多芬的这首《英雄交响乐》的感受是真切的,我们通过音乐能感受到悲壮高亢,感受到英雄气呑山河的气概,但又不能明确地表述它,为什么呢?须知,音乐艺术本身是不能像文学戏剧那样,明确地表现出某个概念或演进某个情节的,它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语义性,不具备描绘性,只能通过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间接地表现一种气氛、意境,特别是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

【知识要点】

作曲家精心谱写的作品,经过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现在听众面前,并被听众感受到的音乐,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音响过程。一个多种要素结合一道,涵载着一定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欣赏活跃、流动、组织有序的音响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惬意轻松的审美愉悦。心情烦躁不安时可以听一首舒缓的歌,忧伤无语时可以听一首动感活力的歌。欣赏音乐,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换句话说,美的东西,美的音乐,人人都会欣赏。

一、音乐艺术的内涵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创造审美意象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材料有三种:音色、音调、音强。艺术语言有节奏、调式、和声、旋律等。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声音艺术。它不像文学、美术雕塑一样让欣赏者可以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而音乐艺术需要音乐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来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纽带。所以说,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何种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音乐的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就是再次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另外,音乐和舞蹈一样,其抒发情感的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它们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最深处,以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音乐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采用声音——艺术化的乐音来抒情写意

构成音乐的艺术材料——乐音,在未组成音乐之前,它只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单纯音响。它不像语言、文字那样,本身就具有某种语义和概念。今天,我们听《英雄交响曲》时,所体验到的是那种高尚而悲壮的英雄性格,并没有想到此曲曾是表现拿破仑的。可见,光凭音乐本身是不能像文学、戏剧那样,明确地表现出某个概念或某种情节的。不同的乐音采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诉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结构上运用了富有戏剧性的奏鸣曲式,表现了原作的基本情节。在轻柔、抒情的背景式序奏之后,独奏的小提琴奏出淳朴、美丽的爱情主题;接着在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时,我们不由得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时的情景;而在听到铜管乐奏出凶暴、象征着封建势力的主题以及小提琴奏出不安、痛苦,带着强烈切分节奏的和弦时,我们又会想到逼婚与抗婚的故事情节;最后,长笛和竖琴把我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和幻想色彩的情境之中,小提琴重新奏出了爱情主题,描绘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的意境。假如我们事先不知道乐曲的标题,对具体情节也一无所知,谁能保证当优美、深情的主题出现时,联想到是表现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呢?即使我们感到了乐曲在展开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时那种如诉如泣、依依不舍的情绪,谁又能保证想到的一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不是其他人呢?

2.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

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在时间中展开生成的用乐音的运动形式构成的审美意象。乐谱随生随灭,基本的审美意象是“虚幻的时间”。音乐成为时间,可听可感,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不只是一种非时日的时间,而是一种情感的时间,在时间的运动中呈现出情感的过程与变化,通过存在于时间中的生命律动创造出审美的意象。音乐是时间艺术,它所有的表现手段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体声音乐的出现,使音乐表现的不仅仅是乐音的线条运动,而是一种艺术的空间。音乐是在时间中运动展开的,无论多长的音乐,从时间的意义来讲,乐音的运动是有限的,但在体积上是无限的。多声道立体声音通过立体声效果的配器方法、电子合成音色元素以及立体声录音技术等手段,使我们感受到除音乐本身的表现功能外,还有一种运动着的体积感。尽管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这种体积的大小及形状,可是我们感觉到了,它是无限的。在这样一个艺术空间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乐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形式所体现的一种美,更能感受到周围存在着一个音乐的世界。

3.音乐需要表演家的“二度创作”

把用符号记载的音乐变为实际音响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唱、演奏,这唱、奏表演即被称之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而每次唱、奏,无论对于谱面的原作来讲,还是对于前次的表演来说,都不是“复述”或“重播”,而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再创造是积极的,包含着演奏、演唱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因此,音乐表演被看作是“对作品的解释”和“对作品的表现”;也因此优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称为“表演艺术家”。音乐艺术得以在人们不断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智慧、才华、创造性注入其间,因而具有永不凋谢的生机。音乐艺术之所以特别鲜活,也得益于它流传在不断的再创造、再丰富的基础之上和过程之中。

三、音乐艺术作品鉴赏的方法

1.积极展开联想,感受乐音带来的意象美

作曲家试图利用对自然界中音响的直接或间接的模拟、象征、类比等描绘性音乐手段,再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作用,间接地感受到某些客体形象,产生一种与欣赏视觉艺术时相类似的美感。民间乐曲《百鸟朝凤》通过对各种鸟鸣的模仿,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晨景。钢琴独奏《牧童短笛》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使人想象出牧童那种悠然自得和愉快的情境。

这种视觉与听觉之间的类比联想,对创作者来说,是把客观事物的色、形、线转化为声音,也即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而对欣赏者来说,则是把由听觉得到的音乐音响再转回到由色、形、线所构成的视觉形象中去。这种描绘性的音乐表现手段,尽管它能唤起欣赏者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但听到的形象毕竟不是看到的形象,对它表现客体的要求,应该是像欣赏我国写意画那样,要求它神似而不是形似。音乐的审美意蕴是非语义性的、非造型性的,它不可能有明确性的观念思考,用语言阐述往往不可言说。音乐只是表现与情节相关的一种气氛、意境,特别是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

2.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

一般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官能欣赏;感性欣赏;理性欣赏。官能欣赏是最基本的,主要满足于悦耳,有人说它是肤浅的欣赏,我们不这么认为。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当然最好是要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欣赏,就是说要具备以下知识: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性、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曲式与体裁等。所以,如果连基本的官能欣赏都做不到,就很难进行其他。因为欣赏者不全是专业的音乐人。例如,有的人喜欢琵琶曲,有的人喜欢彝族舞曲,首先是官能的悦耳,然后自然地领略曲子的含义,从而达到感性、理性的认识。

3.另外,要主动地多听、认真听

听多了、静下心来听进去了,自然会有所感悟,久而久之便会熟悉它,并逐渐理解它。首先,要注意抓住音乐的主题,细心感受它,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体味它所刻画的、焕发的音乐形象;其次,熟悉一些音乐表现手段,特别是综合性的、总体的表现手段。再进一步,学习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文化等有关背景,这会帮助你更丰富、更准确地领会作品的底蕴和特点。

四、音乐艺术作品欣赏

1.年轻人的音乐旋风——对周杰伦歌曲的另一种欣赏

首先是因为他写的歌旋律曲调优美,适合年轻人。他的嗓音也很不错,功底一直在进步。另外他的词风很有特色,除了浪漫的爱情外还有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比如《外婆》《爸,我回来了》《四面楚歌》,这些在现在音乐人里面是很特别的,所以比较适合年轻人叛逆的思想。而且他个人的思想也融入了歌曲中,《梯田》一歌表达了一些观点。他的歌曲绝不空洞而是有灵魂的。

2.贝多芬交响乐《命运》作品赏析

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命运》,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交响乐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不同时期交响乐的乐队规模是不一样的。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练、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命运》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www.zuozong.com)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胜利而告终。

我们至今对贝多芬的交响乐仍然记忆犹新,也就证明了贝多芬的伟大魅力。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贝多芬却毅然决然地为我们演奏着他发自超我的“命运”的亢歌,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充实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命运不死,生生不息!

【相关知识链接】

西洋乐器介绍

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和弹弦乐器、键盘乐器。常用的西洋乐器分类情况如下:

(1)铜管乐器。其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到19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才在交响乐队中被广泛使用。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

(2)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而具有灵动的色彩。弦乐器从其发音方式上来说,主要分为弓拉弦鸣乐器(如提琴类)和弹拨弦鸣乐器(如吉它)。

(3)键盘乐器。在键盘乐器家族中,所有的乐器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键盘。但是它们的发声方式却有着微妙的不同,如钢琴是属于击弦打击乐器类,而管风琴则属于簧鸣乐器类,而电子合成器则利用了现代的电声科技等。键盘乐器的优势是具有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因此,键盘乐器即使是作为独奏乐器,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的色彩。其中,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

(4)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打击乐器通过对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现代管弦乐队里增加了很多非洲、亚洲音乐里的音色奇异的打击乐器,几乎无法完全罗列。从乐器本身的特点看,西洋乐器音域广、音色美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有“乐器之王”称号的钢琴凭借其纯净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首选。

从人们的心理角度看,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演奏的名曲以及与其有关的大音乐家对大众的影响极大,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受生活水平的限制,学习西洋乐器成为许多中国人可望不可及的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西洋乐器进入普通市民的视线,以致逐渐形成争相学习西洋乐器的热潮。

中国乐器的性格(王祥夫)

中国乐器大多都性格鲜明。

(1)马头琴。马头琴是悲剧意味的乐器,哀怨、悲伤,令人柔肠寸断。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效果。

(2)二胡。二胡和马头琴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亮丽在里边,马头琴即使演奏那些调侃一些的曲子,还是不脱悲剧的味道。

(3)琵琶。中国的乐器里边,琵琶有些像钢琴,虽它的性格不够鲜明,却能演奏各路曲子,欢快的它能演奏,悲伤的它也能演奏。这就让它显出一种大度,就像是一个大气派的演员,什么都能演。

(4)古筝。与琵琶有相同的特点,古筝一旦演奏起来,便不是一条小溪那样弯弯曲曲地流淌,而是从天边铺排而来的无边风雨,里边还可以夹杂着闪电和雷鸣,可以把你推到一个抽象的角落里让你去做具体的想象。琵琶也有这样的演奏效果。《十面埋伏》这支曲子里就有马在不停地奔跑,雨也在曲子里下着,云在曲子里黑着,有火在曲子里惨淡红着。琵琶、古筝都是这样的大角色演员。

(5)箫、古琴。箫和古琴是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别的乐器传出的是声,而箫和古琴淌的却是韵,需要更大的耐性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邈远的山水,再好却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棵两棵地吝啬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象和它进行一种合作。笛是亮丽的,欢快的,跳跃的,“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一声笛是何等的亮丽,也是这一声笛,月色才显得更加皎洁,诗的境界才不至于太凄冷。

(6)唢呐。中国的乐器里,唢呐是一种极奇怪的乐器,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地在那里演奏着,让人完全捉摸不定。中国的红白事的场面都离不开唢呐的惊惊乍乍。你觉得这种乐器的性格变化得太快太无常,喜欢与不喜欢它全要看是什么场面,是场面决定它的位置,而不是由它来决定场面。

(7)笙。笙是和唢呐相反的乐器,唐代的故事“吹笙引凤”,首先那凤是因为笙之动听才会飞来,笙是以韵取胜的乐器,笙的声音得两个字:清冷。这清冷二字似乎不大好领略,不亮丽,不喑哑,有箫的味道在里边。

(8)京胡。中国的乐器里,最亮丽的莫过于京胡,京胡是没性格的演员,但它处处漂亮,是一种戏曲中的装饰物。京胡和高胡不同,高胡可以很绝望又很争胜,那是一种斗争性很强的乐器,说到性格却又似乎接近青春得意,执着地在那里逼尖了嗓子诉说着什么,你听也罢不听也罢。

(9)雷琴。中国乐器里是很少喜剧性的,雷琴好像是其中唯一的一种,可以学鸡叫,学马嘶,学各种小鸟,《百鸟朝凤》这只曲子让雷琴演奏起来会让人忘掉了乐器的存在。雷琴什么都可以学得来,就是没有自己的本声本韵,雷琴就是这么一种乐器,它可以算是喜剧性的。但它又根本无法与锣鼓相比。

(10)埙。中国的乐器里,最不可思议的是埙,它在你耳边吹响,你却会觉得很远,它在很远的地方吹动,你又会觉得它很近。这是一种以韵取胜的乐器。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超然独行的性格,世上的事都和它好像没有一点关系,它是在梦境里的音韵,眼前的东西一实际起来,一真切起来,埙的魅力便会马上消失了。

(11)扬琴。扬琴音色美而悠扬,可以打出和声,能合奏、齐奏、伴奏、独奏。橡皮琴竹的橡皮又可分为厚薄两种,橡皮太厚声音发闷,有如一个人捏着鼻子讲话一般难听,橡皮薄者,音声太坚硬,有如打铁一般,何来美感?胶布琴竹,因为胶布的厚薄不同,如果敲击在厚者,音还比较纯正,假如敲击在薄者,则又突发生的锵然有声。如此不断的敲击,扬琴上的同一音高,被敲出许多不同音高出来了。

(12)葫芦丝。葫芦丝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音色柔美悦耳。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着时,还可将副管堵住。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芦丝,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为什么小征泽尔说人类应该跪听《二泉映月》?

中国民间传奇音乐家阿炳深入灵魂的二胡音乐,至高享受双弦精华之巅,二胡曲藏珍品《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阳关三叠》。阿炳,原名华彦均,20世纪我国著名的民间艺人,其流传下来的几首作品是音乐界的珍宝。其中,《听松》还录在美国的“探索者”号上,被送入茫茫的宇宙之中。代表作品《二泉映月》是国际乐坛公认世界名曲之一,它曾在美国获得十大音乐经典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征泽尔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虔诚地说,这种音乐要跪在地上听。

因为《二泉映月》是在一种作者极其与自己内心贴近的情况下,对个体真实存在的一种反映。人,作为我的人和作为我们的人就是这样相通的,小征泽尔感到这种相通,以跪听的表述肯定了“人我同一”这样的事实。换句话说,音乐/艺术个体化表现到一定程度,在达到一种极其高超的境地后,转化为了它的对立面,为它的对立面——普遍的非个体的“人们”所理解,所感动。而且不是一般的感动。这样的境界,实在是艺术的极高境界。它“耐听”,能令喜欢它的人百听不厌,如果你用全身心的感情去认真体味,去感受,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二泉映月》的“耐听”,当然也来源于它自身独有的旋律、表现它的乐器。二胡的精妙音色特点,耐不耐听,绝不仅仅是旋律的事。

【课后练习】

1.如何理解音乐艺术中的“二度创作”?

2.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运用了大提琴、小提琴、长笛、竖琴等乐器,还以铜管协同鸣奏,试分析各种乐器在不同情节结构中所表现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