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间九峰:凤凰山的壮丽胜景

云间九峰:凤凰山的壮丽胜景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历代志书记载,九峰十二山景点曾达一百多处,每座山峰均有“八景”或“十景”。松郡九峰鸟瞰以下虽不能尽赅云间九峰十二山之胜景,然可择其中菁华供读者赏鉴:凤凰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在松江城区北约11.5公里,东枕通波塘,西连薛山,山形修峻,略呈“十”字形,宛若延颈舒翼、凌空翱翔之凤凰。云间九峰原第二峰应为凤凰山之一的陆宝山。

云间九峰:凤凰山的壮丽胜景

上海地处江河湖海相互作用下形成之三角洲冲积平原,更兼历代农民长期精耕细作、修整土地,沃野平川一望无际。平川之上点缀有32座大多为海拔百米以下的小山,山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不足上海陆域面积百分之一;这些小山主要分布于松江、青浦两区,以及金山区沿海岛屿。其中,松江境内天马山海拔98.2米,为上海陆上最高点。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松江区百米以下诸山峭立平川之上,以云间九峰最受称道。“九峰”之名,始见于元代凌岩《九峰诗》,它们呈东北、西南走向,断续起伏,逶迤13.2公里,由东北至西南依次名为凤凰山、厍公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马山、机山、横山、小昆山。九峰以外,松江一地还有小横山、钟贾山、卢山、北竿山等,其构造亦与九峰一脉相连。

以上诸山丘从形态来看,均以脊状山形为主,山脊一般比较浑圆,多数山麓坡度不对称,一侧陡、一侧缓。九峰中,林木深秀,到处奇石名泉,自然风光旖旎。元代大史家陶宗仪曾赞之为“世外桃源”,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将其生动描绘为“九点芙蓉堕淼茫”。清代嘉庆府志》云:“府境诸山自杭天目而来,累累然隐起平畴间。长谷以东,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东南,涵浸沧海,烟涛空翠,亦各极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是故,历代名人游历九峰者甚众,留下无数遗踪故迹。根据历代志书记载,九峰十二山景点曾达一百多处,每座山峰均有“八景”或“十景”。其中,历史上诸多著名人物,如陆机、陆云、王安石苏东坡、陶宗仪、杨维桢、陈继儒、董其昌、徐霞客、柳如是、陈子龙、夏完淳、吴梅村、巴金等人,更是为九峰名胜增添了光华,累传佳话。

松郡九峰鸟瞰

以下虽不能尽赅云间九峰十二山之胜景,然可择其中菁华供读者赏鉴:

凤凰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在松江城区北约11.5公里,东枕通波塘,西连薛山,山形修峻,略呈“十”字形,宛若延颈舒翼、凌空翱翔之凤凰。

凤凰山海拔51.1米,山地面积约400亩。山之东部有悬崖一处,名“青壁”,高数十米,直如刀削。古时其上有虬松古藤,苍森可爱。1949年之后封山育林,林木蓊郁,景色清幽。《嘉庆府志》载凤凰山有二:“一曰凤凰,一曰陆宝。”陶宗仪诗云“丹泉陆宝秘精灵”,即指此也。

薛山位于佘山镇境内,海拔74.1米,在松江城区北约11公里,南与东佘山对峙,东与凤凰山相望,周围约1.5公里,山地面积约400亩。据唐代《吴地记》载,唐时有道人薛道约炼丹于此,故名。清代康熙《松江府志》云:古时山下曾掘地得石,上刻“玉屏”两字,而山形亦似屏风,故又称“玉屏山”。

厍公山亦位于佘山境内,处凤凰山之南,在松江城北约12公里。因其山形如书轴,正当凤嘴,古人将厍公山比作一轴宝书,与凤凰山一起喻为“丹凤衔书”。

清代诸嗣郢《九峰咏》载:“秦时亢桑子(自号‘厍公’)隐居于此,乃山名之源。”相传,亢桑子乃老子之徒,为道教祖师之一,唐时被尊为“洞灵真人”,著有《洞灵真经》三卷。

云间九峰原第二峰应为凤凰山之一的陆宝山。该山与厍公山隔溪相对,因石少土美,人争取之,明代已夷为平陆,后人乃以厍公山取代陆宝山,列为云间九峰之第二峰。

厍公山矮小,海拔仅十余米,无岩壑之幽,周长亦仅约半公里,山地面积20亩,为九峰最小山丘。但1949年后,封山育林,树木茂盛,也自玲珑可爱。

佘山位于佘山镇境内,距松江城区西北约10.5公里,分东、西两峰,绵亘数里,今青松公路即穿行两峰间。自古以来,佘山景冠九峰,林木葱郁深秀,每逢春秋季节,游客甚众。

据宋代《云间志》称:古代佘姓者居此,故名佘山。佘山竹多,笋有兰花香味。清代康熙皇帝南巡,品尝之后大为赞赏,曾赐名佘山为“兰笋山”。

佘山双峰中,西佘山海拔97.2米,山地面积约900亩;东佘山海拔72.4米,山地面积约850亩。西佘山正山门沿途古木参天,枫杨、香樟、榉树等百余株,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嘉庆府志》已记载佘山双峰合有“十景”:

一是“白云晴麓”,山上旧有白云庵,庵东接凤凰山、薛山、厍公山、北竿山诸峰,由骑龙堰而下。二是“香溪古径”,山之东香草溪,一径穿白石山出,旁有亭曰“陈亭”。三是“罨黛旧园”,明代施绍莘在佘山建“就麓山居”名园,以“罨黛楼”为其卧室。四是“标霞峻阁”,阁楼建在山顶,但修建时间已不详。五是“昭庆幽居”,山上有昭庆寺,寺后有岩,状类狮子。六是“道人遗踪”,相传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有吴聪道人来松江寻船子和尚道场,曾结庐佘山。次年,建普照教院,又构“月亭”于院傍,并驯养两虎供役使,曰大青、小青。道人死,虎亦死,埋于塔旁。逾年,埋葬处竟生银杏树两棵,当地人乃筑亭其间,名“虎树亭”。以上传说与古迹合称为“道人遗踪”。七是“宣妙竹林”,北宋在西佘山麓建宣妙讲寺,寺外多修竹,明代宰相徐阶曾于此游赏。八是“征君旧隐”,明末“山中宰相”陈继儒结庵隐居东佘山,自号“白石山樵”,因曾被朝廷征召,又称“征君”。九是“慧日双衣”,西佘山慧日寺藏有明代隆庆年间宰相徐阶所赠御赐蟒衮、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陆树声所赠禅衲。十是“洗心灵泉”,位于西佘山慧日寺之东,明代夏士良曾筑别业,于宅后发现泉穴,汪洋甘洌、不竭不盈,随即修一池,号为“洗心泉”。

以上“十景”所涉之庵观寺院、园林别业,现大多已倾圮不存,颇为可惜。不过,近代以来佘山又兴建有基督教天主堂及观象天文台,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已成为此地著名景观。论其由来,可以追溯至晚清。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法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规定特权,先后数次在西佘山购地共70亩,并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山顶建基督教天主堂。之后,又陆续辟路筑屋,建成从南大门直至山顶的天主教建筑群。公元1925年,由教友捐赠银洋300万元翻造扩建,建筑面积达到1 400平方米。该座教堂华丽壮观,融中西建筑特色于一体,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教堂”。其下筑有“苦路”,半山腰有天主教中堂,前有小广场,场前小亭内塑有圣母像、耶稣像。

佘山天主教堂与天文台

天文台与大教堂毗邻,法国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始建,后曾多次扩建,现为我国天文科研中心之一,其银白色半球形观象台与红墙绿瓦天主教堂交相辉映,蔚为壮观。新中国成立后,又新建天文观象台于天主堂之西,设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于西佘山顶东部,为佘山增加了新景观。该天文望远镜之综合性能指标在全国同类望远镜中名列前茅。

辰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在松江城区北约9.5公里,西佘山西南约2公里。山东面有辰山塘,南麓是辰山镇。在九峰中因其列于十二地支之“辰”位(即东南方),故名。又相传自古有神仙寄迹山中,别名“神山”。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曾易名“细林山”。

辰山东西长仅700米,南北宽约300米,海拔69.8米,山地面积约300亩。现有林木多为1949年后种植,山南为针阔叶混交林,山北坡多毛竹。山上原有崇真道院,为元末明初道士彭真人所构筑。据记载,彭真人名宏大,法名通微,道号素云,河南汝阳人,师从武当张守清。道院有一水井,相传为吕洞宾遣迅雷所凿,以助彭氏修炼。(www.zuozong.com)

另有四贤祠在崇真道院一侧,祀陆机、陆云、张翰、顾野王,为明代万历年间松江府人士张之象所建。张之象殁后,当地人增祀张之象,改名“五贤祠”。

明末著名诗人、文学家陈子龙常游辰山,尝赋《游神山道院》诗云:“玉殿丹霞出,玄宫碧巘浮。重梯凌绝磴,万堞隐危楼。鹤下星坛冷,花飞石洞幽。群仙何处接,沧海自悠悠。”明亡后,陈子龙曾一度隐居辰山,其门生夏完淳(亦其挚友抗清名士夏允彝之子)经常前来拜访老师,与陈子龙密商反清起义事宜。陈子龙殉国后,夏完淳在被捕押解、经过辰山之时,曾书《细林夜哭》一诗,既有悼念恩师之意,亦含悲慨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之情。

今辰山脚下已建成上海辰山植物园,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之一,四季皆有特色花品开放,每逢周末或佳节,游人如织,蔚为大观。

辰山植物园

机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原属天马山镇,2001年松江街道区划调整,天马山镇并入佘山镇)在松江城区西北约11.5公里。东麓紧邻原天马山镇,与天马山相望。因西晋大文学家陆机而命名。明末清初名士吴伟业《九峰诗》,专门提到机山,辞曰:“蒹葭满目雁何依,内史村边吊陆机。豪士十年贪隐遁,通侯三世累轻肥。江山藻丽归《文赋》,京洛浮沉付钓矶,白袷未还青盖远,《辨亡》书在故园非。”机山由于山体较小,亦称小机山。海拔仅38.9米,原长约300米,宽200米,由于长期开山挖石,山体已被削去约三分之一,基岩裸露,植被多为1949年后新植的黑松。

横山位于小昆山镇境内,海拔68米,在松江城区西北约10公里,北距机山约2公里。因山形东西横卧而名之,又称横云山。据《云间志》记载:“因陆云而名之。”陈子龙《横云山石壁铭》云:“横云山者,松之屏蔽,其山偃卧凭隆,乎冈削麓,含泉窟石,气理顽秀。凿山消精,岁积齿齿。盖僻迥残坏,远寄者绝其盘游,荒荒莫纪。”横山东南坡较陡,坡麓平直,西北坡则较缓。岩体主要为火山岩,山南多黑松,山北多毛竹,皆1949年后所种植。

横山隔河东岸有一小山,名曰小横山,奇石耸起,壁立数仞,色尽赭,俗称“小赤壁”。相传山麓原有“仙关馆”“痴翠轩”,为苏东坡游赏处。近代开山炸石,小赤壁已被削平,形成一个深入地下80余米之大坑,现已开发为上海佘山世贸洲际酒店,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并于2018年底正式运营。

天马山护珠塔

天马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原属天马山镇,2001年天马、佘山两镇合并为佘山镇),在松江城区西北约11公里,山有两峰,首昂脊弓,状如天马行空。原名干山,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人干将铸剑处。据元代杨维桢《干山志》记载:“世传夫差冢干将其山。”又据旧《图经》记载:有干姓者居此,故名干山。

天马山高冠九峰,海拔98.2米,山地面积约1 800亩。山势陡峻,山体脊线近东西方向,长约0.8公里,南北山体宽约1公里。南坡陡,常出现峭壁;北坡缓而长,山不对称。旧时,山多琳宫梵宇,每逢阳春三月,松江一地乡民常诣山礼拜中峰东岳祠,香火特盛,故俗称“烧香山”。

天马山上有护珠塔一座,即世称堪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媲美之天马山斜塔也。护珠塔原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平面八角形,七层;每层有腰檐、平座、栏杆,俨然一座玲珑宝塔,相传塔内藏有舍利珠,夜间闪耀光芒,故又称“护珠宝光塔”。据史志记载,护珠塔由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横云里人许文全所建。南宋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曾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遭火灾,导致木质结构被烧毁,只剩砖砌塔身。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窟窿,以毛石垫补,因此塔身倾斜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后,1984年,当地政府开始施工修理,以8根钢筋,从塔顶贯穿而下,到达塔基后,似“蟹爪”向四面八方横向伸出,直接联结地下岩石,以拉撑塔身,保持斜而不倒的奇姿,工程于1987年竣工,乃成上海一大奇观。塔东曾有树龄700余年银杏,今树干枯死,仅东南一枝每年抽芽发叶,生机盎然。

小昆山位于小昆山镇境内,在松江城区西北约10.5公里,地处九峰之最南端,名列九峰之末。此处相传为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故乡,古人将二陆比作美玉,以“玉出昆冈”赞誉之。陆机诗云:“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其友潘尼赠诗亦云:“昆山何有,有瑶有珉,穆穆伊人,南国之纪。”由此可知,“昆山”之得名当在陆机、陆云以前,后人为与江苏昆山县之昆山相区别,故称“小昆山”。

小昆山海拔54.3米,面积约500亩,山势由东南向西北微斜,南北两峰,北低南高。古时,全山呈“8”字状,圆秀而润,远望如卧牛,北峰形似卧牛之首,故又称“牛头山”,但近代开山取石,山体外观破坏严重,业已不具其形。小昆山自古林木翳然,然晚清后林木砍伐殆尽,70年代起无奈封山育林,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山上各类树木已蔚然成林。

小昆山园

小昆山二陆草堂

九峰以外另有残丘,一为北竿山,位于佘山镇北境,在松江城区北约15公里,已靠近今青浦区地界。原名竿山,因土宜种竹,《嘉禾志》称竹山。又因其在干山(即天马山)之北,俗称北竿(干)山。元代有隐士余瑾居此山,自号笴隐生,故又名“笴山”。北竿山海拔40.4米,山地面积约200亩,相传山中曾产铁,现全山封闭,为部队驻地。1949年后种植针、阔叶树及竹子,均蓊郁成林,因环境安静,有众多白鹭栖息林间,成为一处景观。

钟贾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原属天马山镇,2001年并入佘山镇),西邻天马山,在松江城区西北约11公里,东隔沈泾塘与卢山对峙。相传唐代有钟姓和贾姓人士隐居于此,故名之。又因此山介于九峰中间,此山又名“中介山”。山高39.2米,山地面积约100亩。

卢山位于佘山镇境内,西邻官塘,在松江城区西北约10.5公里,与钟贾山隔河相对,东北可远眺佘山。《嘉庆府志》载:可能因卢姓人士居此而得名,因发音相近,后世亦常有讹称“罗山”者。卢山原为一低矮小丘,民国时期炸山采石,导致整个山丘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直径200米、深约60米的巨型坑体。据传,山下原有清澈泉水,明代万历年间有僧人在此建“甘露寺”,向路人惠施饮水与姜汤,遇风雨之夜则点灯方便行人,但今已无迹可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