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久保忠教と鰹節
人物小传:大久保忠教
江户时代初期的旗本,一直跟随德川家康,取得不少战功。他婉拒了家康封他做大名的恩典,坚持做家康身边的咨询顾问。家康死后继续侍奉2代、3代将军德川秀忠与德川家光。闲暇时撰写《三河物语》,用生动的故事宣扬德川家康与大久保一族的功绩。
深夜食堂早上打烊。一个年轻姑娘总在打烊前光顾,黑长发,花裙子,背白色帆布包。
她是名不见经传的歌手,有的是时间,只是没钱。她怯怯地点一份猫饭,浅红鲣节洒在热腾腾的米饭上,浇酱油边拌边吃。看起来寒酸,米饭的甜混上鲣节的香,酱油再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吃起来一定不坏。
她每次来都点猫饭,再心满意足地吃完。
她终于红了,却突然消失,再来食堂时骨瘦如柴,她得了重病。
老板端上猫饭,她连半碗也吃不下。她死在一个月后。
这是大红的日剧《深夜食堂》中的片段,播出时赚得许多泪水。在歌手最困难的时候,深夜食堂的一碗猫饭给了她温暖和慰藉。等一切都好起来,她又撒手人寰。人生多么残酷,好在有心爱的美食点缀。
鲣节是传统日本食品,可以生食、熬汤、做调料,用途十分广泛。鲣节是鲣鱼制成,古时日本列岛沿岸有众多小鱼生息,鲣鱼群捕食小鱼,常在海岸线徘徊,因此成为古人口中食。鲣鱼大而鲜美,可惜肉软易腐败,在没有冷藏设备的古代,保存十分不易,古人将它抽干水分储存。《古事记》曾提到“坚鱼”,就是鲣鱼的加工品。鲜鲣鱼悬在风口阴干,鱼身失了水分,变得坚硬如铁,故名“坚鱼”。养老二年(718年)实施的基本法令《养老律令》也记载了“煮坚鱼”,那是坚鱼切块煮熟后再次阴干的保存食品。制煮坚鱼有种副产品,名叫坚鱼煎汁,它是煮汁浓缩而成,公卿贵人当调味料用。
鲣鱼风干后易于保存运输,京都公卿得以一尝鲣鱼滋味,平安京出土的木简就有“煮坚鱼”字样。京都三面环山,海鱼难得一见,远道而来的干鲣鱼成了重要食材。当时烹调手段有限,若不煮着吃,只能把干鲣鱼削片食用,至多蘸上盐酱。当时僧人忌食荤腥,不少人用干鲣鱼补充养分,他们称削下的鱼片为“木片”,算是保全体面的叫法。
镰仓幕府是武士政权,武士沙场征战,生死在一瞬间,对吉利话、吉祥物最看重。鲣鱼(かつお)发音与“胜男”相似,干鲣鱼削薄片的“鲣节”(かつおぶし)念起来像“胜男武士”,没有比它们更吉利的吃食了。室町时代鲣鱼加工法得到改进,留存鲜味的技术有所提高。匠人们不再将鱼简单阴干,而用稻草燃烟来熏,热气加速鱼肉水分挥发,烟雾沁入,又添了香气。用小刀削下鲣节尝尝,肉质坚实,带着特有的焦香。长享三年(1489年)的菜谱《四条流包丁书》中提到“花鲣”,正是这种鲣节。
室町末期天下大乱,战国大幕缓缓拉开。各地武将拥兵自重,不时有大战爆发,便于携带,营养丰富的鲣鱼成了难得的优质军粮。德川家康的爱将大久保忠教在《三河物语》写到,削几片鲣节塞在腰带里,开战前嚼上一片,全身有用不完的力气。
《三河物语》是大久保忠教晚年写就的家训书,记录了在德川氏麾下南征北战的一生。忠教生于三河,与兄长大久保忠世一起侍奉德川家康,经历了不少战役。在“关原合战”和两次大阪战役里,忠教被任命为枪奉行,负责镇守主帅德川家康所在的本阵,可见他深受信任。
大久保忠教确实是鲣节爱好者。有这样一则逸话:“德川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在关原合战时被敌军火枪击中,枪伤未愈又忙于处理战后事宜,过度劳累落下病根,时不时要犯病。大久保忠教去看他,在病榻边语重心长地说,自己长期食用鲣节,年纪大了依然身轻体健。如今井伊已是重臣,衣食住行也豪奢起来,最好还是吃些简单质朴的食物,比方说鲣节。说完拿出小包,里面装了从家带来的鲣节。(www.zuozong.com)
也许鲣节的确有保健作用,大久保忠教一直活到73岁,算难得的高寿。可惜井伊直政依然早逝,享年41岁,毕竟鲣节吃得不够?不过寿则多辱,大久保忠教的晚年并不快乐。德川家康统一全国后退隐,不久病亡,成了享天下香火的“东照神君”。2代将军德川秀忠还打过仗,3代将军德川家光从未上过战场。江户幕府原本武家色彩浓厚,也逐渐转型成官僚治国的普通政权。曾出生入死、一刀一枪换取功名的武将茫然若失,再找不到存在意义,大久保忠教也一样。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撰写《三河物语》上,那时的他伴着主君东征西讨,是他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时光。
进入江户时代,太平日子年年持续,鲣节逐渐在町人百姓中普及。纪伊、志摩和土佐等地捕捞鲣鱼的渔场建起焙干小屋,来烘烤打上来的鲣鱼,之后削成鲣节贩至大阪,名为“熊野节”。京阪地区的酒家和富裕家庭煮菜烧汤也加些鲣节提鲜。宽永二十年(1643年)发行的《料理物语》提到“鲣出汁”就是用鲣节煮出的高汤。“出汁”的出现对日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延宝二年(1674年)开始,纪州渔师甚太郎父子对焙干技术做了若干改进,沿用至今的加工法诞生。匠人们不再用稻草烤,而取栎树焚烧,用烟熏干鲣鱼,之后加以日照,使霉菌不易附着在鱼上。数年后又有了更具革命性的改进——用茅草包裹干鲣鱼,促使鱼表面生出有益菌,反能提升鲣节的风味。从此,烟熏加茅草包裹成为制鲣节的主要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江户中期,以医师视角分析食材的《本朝食鉴》写到,鲣节能补气血,整肠胃,増筋力,固齿润肌美发,病时食用尤佳。书中还提到了鲜鲣鱼的食用法,芥末调醋汁拌着吃,或和盐酒,称“刺身”,生食味道佳。当时江户人最爱尝鲜,小田原和镰仓一带能捕到新鲜鲣鱼,江户人趋之若鹜。
鲣节一年四季有售,吃鲣鱼刺身一年只有两段时候。春末夏初,顺黑潮从太平洋北上的叫“初鲣”。秋天到来,水温变低,从三陆一带的海水南下到关东以南的叫“归鲣”。归鲣吃了大量饵食,身上有厚厚脂肪,初鲣味道清爽,更符合春暖花开时吃。
江户前期的俳人山口素堂歌云:“眼看青绿叶,黄鹂山中鸣,又是初鲣时。”赏嫩叶,听鹂鸣,吃初鲣……都是江户人最爱。初鲣刚上市价格高昂,稍微等些时候,价格陡然变成十分之一。不过江户人性子急,等待不够风雅,买最新上市的“初物”才是雅人所为。当时有许多顺口溜,“切菜板上金小判一枚”说的是初鲣价贵,一条抵一枚金小判,也就是一两金;“宁可典妻置子,也要吃口初鲣”说初鲣味美,谁也抵挡不住诱惑。据说豪商纪伊国屋左卫门曾出价50两买初鲣,一时传为佳话。50两看起来不多,但已够江户一家四口两年的食费了。
今日捕捞和冷藏技术进步,新鲜鲣鱼也没过去那么宝贵。吃了初鲣不久,秋风一起,归鲣又来了。等归鲣成群南下,秋风里寒气更盛,银杏叶也被染得金黄,眼看要到初冬。冬日寒风凛冽,不仅没了鲣鱼,各类海产也少,美食数量减少,心情难免阴郁。
鲣鱼走了,好在还有鲣节在。大久保忠教把鲣节视为营养补品,它也是最好的熬汤食材。取两片干海带,与鲣节煮出一锅淡黄澄净高汤,无论做关东煮,还是火锅锅底,都最好不过。趁热品一口,香气淡而悠长,这是延续300余年的日本味道。日餐分许多流派,但无论属于哪个流派,厨师都一致赞成:没有鲣节熬的高汤,日餐的历史会改写。
店铺推介
坂井商店:“坂井商店”的鲣节价格较高,但得过鲣节类品评会最高奖“农林水产大臣奖”,是鲣节里的高级品。该店用最新鲜的鲣鱼切片、煮熟、去骨、修缮、焙干,之后耐心植上有益菌,在自然环境中阴干。植菌和阴干的环节重复数遍,6个月才能完成,所以能做出滋味最佳的鲣节。
大和屋:和坂井商店比起来,东京都日本桥的鲣节专门店“大和屋”价格平易近人许多。该店长年经营鲣节类商品,严选最高品质鲣鱼制作,有本枯鲣节、鲣节厚削、薄削和粉末鲣节等种类,高中低档鲣节俱全,适合尝鲜的人士。
地址: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室町1-5-1。有网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