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资源 乐业四季温润,水质优良,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森林覆盖率高,年平均气温较低。大部分区域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 万~5 万个,被称为“天然氧吧”。乐业的水是小分子团的六环水,弱碱性水,富含丰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另外,境内的土地没有工业污染,土壤、谷物中的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 倍以上。除此之外,乐业的地磁更是高达0.56 高斯,比一般地区高出一倍多,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生命活力。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7.24 岁,全县17.4 万人中实足存活百岁及以上老人有33 位,2016年3月31 日,联合国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峰会组委会授予乐业县“世界长寿之乡”称号。
土地资源 2016年,全县土地面积26.33 万公顷,耕地2.52 万公顷,园地1.55 万公顷,林地18.26 公顷,草地1.78 万公顷,城镇及工矿用地2466.91 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235.57 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789.90 公顷,其他土地13704.38 公顷。
矿产资源 资源较丰富,主要矿产资源为金矿和建筑石料用灰岩,至2016年年底,发现煤、铁、磷、水晶、金、锑、铜汞、重晶石、萤石、方解石、黄铁矿、水泥用灰启、建筑石料用灰岩、黏土、白云岩、石英岩等16 种有用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有煤矿、金矿、压电水晶、熔炼水晶、水泥用灰启、建筑石料用灰岩、方解石矿、白云岩等8 种。矿产资源特点:金矿为主要矿产,预测蕴藏资源量60~90 吨;石灰岩等非金属分布面积广,资源量丰富,是发展水泥工业和建筑用石的重要资源;硫铁矿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煤矿质量差、探明储量少;砂岩和方解石零星分布,储量不明。
林业资源 全县有雅长及同乐2 个国有林场。2016年,全县封山育林52964 公顷,有自治区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4.54 万公顷,有林业用地面积235794.7 公顷,林地面积188037 公顷,灌木林地16092 公顷,苗圃地525公顷。年内全县森林面积205277公顷,森林覆盖率77.82%。活立木总蓄积量1417.1 万立方米,涉林总产值19 亿元。年内全县商品用材林面积59758 公顷,其中杉木林面积19742 公顷,蓄积1630428 立方米,松树林面积7576.9 公顷,蓄积598712 立方米;桉树林面积1549.7 公顷,蓄积1913733 立方米。商品经济林面积26486.7公顷,产量14633 吨以上。树种以八角、板栗、油茶和油桐为主。主要分布在幼平乡、逻西乡和新化镇。2016年主要林产品中,油茶籽产量1138 吨,油桐籽产量1085 吨、八角产量2853 吨、板栗产量2088吨、核桃产量158 吨、茶叶(毛茶)产量2920 吨、桃果产量1622 吨、柑橘产量3985 吨、猕猴桃产量985 吨、梨产量307 吨。(www.zuozong.com)
水资源 县境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 毫米,平均径流深370 毫米,平均总来水量132.58 亿立方米,水利资源理论蕴藏量约6 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 万千瓦以上,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4350 千瓦。河流汛期1—9月,农业用水期3—10月。全县流域面积1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8 条,其中地表河过县境3 条,境内河流13 条,地下河2 条,皆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红水河2 条,流经边界长73.6 公里,其中最大河流为红水河,流经边界51 千米。还有布柳河、甲里河、百康河、个马河、中里河、逻西河、百朗河、雅庭河8 条,总长365.9 千米。乐业县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 —龙滩水电站库淹没县,375 米高程涉及雅长乡、花坪镇和幼平乡。县境库区水面3733.33 公顷。
兰花资源 2008年4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乐业县“中国兰花之乡” 称号。乐业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适宜兰科植物生长,被称为“野生兰花园”。经专家在乐业县境内野外调查发现兰科植物44 属130 种,其中全国新记录种1 种,广西新记录种1 个,广西新记录种15 种。在乐业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内莎叶兰和大香荚兰野生居群是当今已知全球最大的野生居群。莎叶兰野生居群面积约6000 平方米,约有1.2 万个植株,大香荚兰野生居群面积5000 平方米,约有2000 个植株。乐业县还是全国唯一的带叶兜兰野生居群,数量超过10 万株。
文化资源 加强古文化(壮人贺春、唱灯剧、卜隆古歌)、高山汉文化、户外运动文化、生态养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地域风俗之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服务水平。2016年完成新建、扩建、改建全县7 个乡镇文化站,新建7 个篮球场、51 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 个村村通乡镇无线覆盖工程、88 个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100%。进行红七、红八军纪念馆建设,推进城南运动场建设,组建篮球队,组织文化下乡,文艺演出1000 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