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浮世绘”的由来
浮世绘在日本美术史中的知名度最高,是江户时代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也是日本文化中最灿烂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在世界的美术绘画艺术当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风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浮世绘”的字面意思是“虚浮世界的绘画”,所以一般就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关于尘世风俗的绘画,类似于中国《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市井风俗画。其实,“浮世绘”是一个绘画艺术的专有名词,有其特定的内涵外延。“浮世”一词是受汉语影响而出现的日语词汇。其意暗含佛教的厌世思想。形容人生充满烦恼和苦闷,人世的虚无缥缈,意即此岸、俗世或尘世。在江户时代,作为对厌世思想的逆反,该词在日语中逐渐演变成为享受生活,沉醉于歌舞和爱情,追求时尚的意思。“浮世绘”的种类包括有画家亲笔所作的绘画和水印木版画两种。浮世绘表现的内容多为当时普通的百姓和武士的生活,戏曲人物以及风景名胜。因为描绘的是现世百态和人间万象,因而被称为“浮世绘”(ukiyo-e)。
2.浮世绘产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在中国的隋唐时代,日本曾派遣很多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当时,日本本土文化尚未形成体系,中国文化被引进日本的同时,木版画也随之传入。此后的木版画内容多为仿效唐宋时代的佛教绘画,并只限于在寺院和贵族等少数人群中间流传。经过两个世纪的酝酿,日本文化出现了“国风”倾向,提倡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10世纪时,日本民族艺术发展逐渐成熟,产生了“大和绘”这样的艺术流派。此画派主要为华贵的建筑绘制壁画以及为室内的障子和屏风绘画,选题多为四季风景、名胜古迹,表现日本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和深厚的写实基础,为以后浮世绘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先河。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建立幕府,日本进入了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士统治的时代——江户时代。德川家康统一全国后,社会局势稳定,出现了太平盛世。致富的商人和平民,受封建制度束缚,即使相当富有也只能是普通市民,而无法成为武士或贵族。在这种社会制度的压迫下,普通市民们就将赚来的财富挥霍于享乐,于是在当时就产生了一种享乐休闲文化——“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各种游乐场、酒肆、戏院林立,这就为“浮世绘”提供了表现题材上的新素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相比之下武士和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却不断削弱,这就使文化的服务对象由“武士诸侯”转向“商人阶层”。此时的商人与以往不同,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商人,而是具有了相当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新兴文化阶层。很多人都擅长诗歌、儒学以及其他一些艺能,如茶道、花道等。当时画坛上反映市俗生活,注重感官刺激的美学意识也受到日本社会普遍风气的支配,此类绘画的需求量就大增。为适合日本市民的需求,日本艺术家把从中国传入的可批量印制的木版画进行革新,在木版套色上下工夫,缩小画幅,增加市民情趣,尤其出现了庶民艺人、歌伎舞女、歌舞等戏剧题材,受到了上至贵族、武士,下至市民各阶层的普遍喜爱。由于市民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浮世绘”的发展和提高。比如铃木春信的“锦绘”便是应商人之需而产生的。
3.浮世绘是日本文化中最灿烂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
最初的浮世绘混血性格是毋庸置疑的。唐宋的佛画,明初的小说插图,木版画及彩色套印术,都为日本浮世绘艺术提供了优秀的技巧典范和生动的视觉形象。但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表达市民生活的浮世绘开始由混血演变成本土化的东西,并成为江户时期日本美术的主导。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浮世绘又被大量流传到西方,当时西方画家马奈、莫奈、德加、梵·高、高更、毕加索等人从浮世绘中汲取养分、得到启迪,从而兴起绘画革新运动,以致影响到设计和建筑,从而引发了欧洲文化史上的日本主义运动。解读日本浮世绘奇特的成长过程,在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为浮世绘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却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越是贴近生活的,体现民族性的艺术,越能够发展壮大。远在7世纪,日本本土文明还未形成体系时,唐文化就被引进日本,木版画也随之传入。日本木版画初期在技法上只是摹仿唐人之法,内容也多为仿效唐宋佛画。所以,此时的木版画只限于在寺院和贵族等少数人群中间流传。经过两个世纪的酝酿,日本文化出现了“国风”倾向,日本艺术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了本民族艺术。到了7世纪末,日本民族艺术发展成熟,产生了“大和绘”这一艺术流派。这个画派追求更能体现日本民情的装饰风格,注重线条、空间分割以及绚丽的色彩。它为华贵的建筑作壁画,绘制室内的障子和屏风,也一改“唐绘”之习,选题多为四季风景、名胜古迹,表现日本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和深厚的写实基础,为以后浮世绘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先路。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随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画坛上反映市俗生活,注重感官刺激的美学意识也理所当然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遍风气的支配,风俗画逐渐取代了游乐情景的屏风画,导致风俗画需求量的增大。此时,从我国传入的可批量印制的木版画,遇到了适合发展的环境,迎合了这些城市市民的需要。日本艺术家在木版套色上下工夫,画幅开始变小,市民情趣加浓,尤其出现了庶民艺人、歌伎舞女、歌舞题材,受到了上至贵族、武士,下至市民各阶层的普遍喜爱。据日本史料记载:“浮世绘”这个名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版的《每日游》序文中第一次出现。“浮世”在日语中意为尘世、流行之意。以“浮世绘”称呼当时流行的世俗社会视觉化的木版画最为妥切,浮世绘便应运而生了。
4.浮世绘产生初期在技法和内容上深受我国明代画风的影响
套色印刷术始于我国五代,到了明代,套色印刷有了新的发展,色彩更丰富。据史料记载:明代有一批擅长套色印刷术的中国工匠东渡日本,他们对传播先进的印刷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明代木刻版画高度发展的影响下,浮世绘由早期的单墨色木版画经过丹绘、红绘、漆绘发展到以红、绿为主调的木版彩色印刷,最后集大成于多色印刷木版画的绵绘,经历了一个引进、吸收,再发展的过程。内容上,中国风俗画对其影响也极为明显。我国明代中期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反映市民生活的艺术也广为流传。在绘画艺术方面,明代的木刻插图小说广为流行。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都是美人画的高手。对明人绘画的鉴赏与学习,使日本浮世绘艺术家获得新的灵感。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在融合外来艺术与本民族艺术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风姿。从引进的木版画到演变成浮世绘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不是被冲淡了,而是被加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性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生存地域环境中孕化而出的,它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外来文化无处不受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致形成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养分有如异花受粉,使之发展得更为灿烂,更具有特色,最终成为世界性的艺术。19世纪,西方的产业革命业已完成,强大的西方势力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资本主义浪潮冲击着所有封闭着的土地和人类精神生活。写实主义美术在此时已达到鼎盛,浮世绘艺术也从辉煌而落于单纯追求形式和技法的窠臼,并随着幕府政权的没落在历史潮流中也走到尾声。然而它的精髓却给西方美术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令西方人惊叹不已的是:反映市俗生活的题材、画面着色平涂的手法、细腻的质感、装饰性的色彩、充满律动感的线条等手法并非为了追求视觉的真实,而是为了装饰效果。此时西方评论家将这些特点一言以蔽之,称其是:“全面改变西欧传统绘画的新美学。”由此在西方引起日本文化的审美崇拜运动。这主要表现于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马奈、德加、梵·高、高更等人的创作活动中。如1862年马奈创作的《杜依勒里花园中的音乐》这幅画。有的评论家认为这幅色彩丰富的大作受了日本版画的影响。他用线条切割而把色块组合起来的技法,在装饰中使用黑色,人物的面部用一种平面的、简略的画法,都被认为是仿效了浮世绘艺术的结果。在德加的《玛丽·卡萨特在卢浮宫》、梵·高的《阿尔的卧室》等作品中也都能看出受浮世绘影响的痕迹。即将没落的浮世绘艺术给正处于鼎盛的欧洲写实主义艺术以强烈的冲击,给叛逆的艺术家们的反叛理论提供了可视性依据。正如毕沙罗在参观了日本版画展览以后给他的儿子吕西安·比沙罗信中所说:“这个展览假如不能证明我们观点的正确才见鬼呢!这里的‘灰色的日落’正是印象派绘画最好的实例!”以浮世绘为切入点,回顾过去可以展望未来。当今,各国文化经济交流更加频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经济的全球化给各地区固有的传统文明也带来巨大的冲击。在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下,民族国家是否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传统和特性,这是当代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日本浮世绘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的全球化不可能消灭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实际上,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频繁接触,给世界文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阶层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文化艺术在不断引进交流,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所说的一样,在引进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时候,要有选择地进行扬弃。只有将“拿来”的东西与民族文化融会贯通,艺术才能发展壮大。各国人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不能强迫他们接受某种特定的文明,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或把某种文化价值观念强加于他们。各国人民有权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发展和创造自己的文明。从浮世绘化腐朽为神奇这一点可以看出,不同文明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创造物,都有其独特、先进的一面。一种绝对先进的文明是不存在的。只有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正道。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的模式,文化和价值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
5.浮世绘的发展
浮世绘艺术,初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印制的绘画。肉笔浮世绘,盛行于京都和大阪,为华贵的建筑绘制壁画,装饰室内的屏风,带有装饰性风格。它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为社会所欣赏。这些“大和绘”画师的技术成就,代代相传,遂为其后的浮世绘艺术奠定了基础。浮世绘的渊源来自原有的“大和绘”。“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最初的浮世绘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唐宋的佛教绘画,明初的小说插图,木版画及彩色套印术,都为日本浮世绘艺术提供了优秀的技巧典范和生动的视觉形象。江户时代,由于经济的增长,“町人文化”迅速发展,市民对浮世绘的需求增加,浮世绘开始大量印制,以供需求。肉笔浮世绘开始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浮世绘木刻版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1658—1661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迅速发展。民间画师菱川师宣便是这种“绘本”的创始人。“一枚绘”,即单幅的创作木刻,它给单独欣赏一幅画开创了条件,画工也更精细一些。尺寸大小不等,总计有二十多种,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浮世绘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功,却注意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强调线条的流畅,往往需要画、刻、印三者共同合作来使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们创造的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线条与配色取得高度和谐这一目的上总结出来的作画经验,摆脱了过去向来使用毛笔的束缚。浮世绘版画的印刷,起初为单纯的着墨线条印本,以后发展有丹(朱砂)绘和漆绘,是在墨色印刷的基础上,用彩笔添入的。其后,又出现了红绘、浮绘、锦绘等多种印刷方式。红绘,是用红颜料代替朱砂,再加上其他四五色细心分色描绘的方法。漆绘,是在红绘中的头发和衣带的着墨部分掺胶而发出漆一样的光泽,再撒金粉而增添光彩。由于红绘这一名称易与红印绘混同,故普遍将它包括在漆绘中。浮绘是将欧洲的透视远近法应用于描绘街景、剧场。漆绘与浮绘,据说是由奥村政信创造的。他富于幻想,既是浮世绘画师,又是出版商。浮世绘产生的初期,在技法和内容上深受我国明代画风的影响。套色印刷术始于我国五代,到了明代,套色印刷有了新的发展,色彩更丰富。在我国明代木刻版画高度发展的影响下,1740年左右,日本浮世绘画师们发明了红印,采用红和绿及其他少数色彩,浮世绘由早期的单墨色木版画经过丹绘、红绘、漆绘发展到以红、绿为主调的木版彩色印刷。红印从1760年左右开始逐渐增加色彩,并向多色彩印发展。之后,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术的进步以及浮世绘画深受人们欢迎,铃木春信创造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绘——锦绘,使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一个高潮,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日本绘画史上打开了新的境界。日本浮世绘产生于市民经济和文化高涨的年代,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它才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浮世绘的作者都出身民间,没有一个御用画家。浮世绘艺术的出现,可以说是日本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市民阶层自我意识、民主意识觉醒,自我表现在艺术上的一种表露。其在寻常百姓中的普及和传播之广泛,是以往任何一种艺术品类所不可比拟的。19世纪2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盛行,致使这种艺术失去了健康的内容,开始追求色情和低级趣味。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极力推行西化,从根本上破坏了浮世绘生存的基础,浮世绘渐渐走向衰亡。浮世绘现在虽已被现代印刷术所代替,但其丰富的艺术成果依然为各国人民所珍视。
6.浮世绘的制作
浮世绘主要是一种版画,与我国古代版画的印画方法相同,一幅浮世绘通常需要由原画师、雕版师、刷版师三者按顺序分工合作完成。首先,由原画师作画,然后由雕版师将原画雕刻在樱花木板上,最后由刷版师在各个图版上涂上不同的颜色后,再将图案转印到纸上。一个版通常可印两百张左右。要上多少色就必须刻多少图版,因此颜色越多,所需图版越多,制作程序就越繁杂。虽然是合作完成的作品,但一开始只有原画师才能落款,后来也有雕版师的落款。另外,由于德川幕府实行发行审查制度,准许刊行的浮世绘上有时也会有幕府审查图章及发行商的印记。
浮世绘的制作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绘制原图。由原画师构思设计,然后以黑色描绘轮廓。此步骤完成后需送交幕府审查内容。审查通过后,幕府就会盖上合格的图章。
雕刻墨板。审查过的原图交给雕版师后,雕版师会将原图反过来贴在山樱木制的木板上并浮雕出图案,此板即称为墨板。
选定色彩。墨板交给刷版师后,刷版师会用一种很薄的日本纸张——美浓纸,印出数张作为雕刻色板底图而用的校对版本,张数则依原画师计划使用的颜色数目而决定。原画师会在校对版本上以红笔指定自己所构思的色彩。
雕刻色板。校对版本交给雕版师后,雕版师会以同样的方法雕出所需的色板。(www.zuozong.com)
刷版。墨板和色板都到齐后,刷版师便开始一色一色地反复印刷上色。依画面所用的颜色多寡,印刷次数也不同,一般大约需要印刷10到20次。色彩重叠的部分以由淡而浓、由小(面积)而大的原则处理。
7.浮世绘的题材及种类
浮世绘的题材极其广泛,最初以“美人画”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有些画家还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或描绘山川景物,它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所有这些题材的基调都体现了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浮世绘的题材和种类主要有美人画:多数以年轻美丽的女子为题材。主要是描绘普通女性和茶馆、酒馆的女郎,后来也有街头美女的题材。戏剧人物画:以著名的歌舞伎演员为题材。既有肖像画,也有广告宣传画。鸟羽画:得名自鸟羽僧正。他常常将人物的手足画得很长、很滑稽,类似现代的漫画。因此日本现代的漫画在发展初期亦被称为鸟羽画。漫画:即绘画教学手册,题材各式各样,其含义与现代漫画不同。风景名胜画:以日本当时的风景名胜为题材,除了满足当时无迁徙和旅行自由的民众对名山秀水的憧憬之外,也可作为旅行手册使用。花鸟画:以花、鸟、虫、鱼、兽为题材。武士画:以传说、传奇、历史小说中的武士为题材,但幕府规定不得绘制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代以后的武士。历史画: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为题材。相扑画:以相扑为题材,也有相扑力士的肖像画。此外,还有以孩子游玩时的情景为题材的儿童画、玩具画,以长崎、横滨的异国风情为题材的长崎画、横滨画,以时事为题材的时事画、绘在团扇上的扇面画以及作为防治天花及麻疹的护身符的麻疹画等,种类繁多。浮世绘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上,又因是当时的通俗绘画,题材多取自民众的生活,再加上独特的色彩与创意,每幅皆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日本文化背景。
8.浮世绘知名画师
江户早期的浮世绘主要以小型画形式出现,内容从描写上层社会生活转变为对市井享乐生活的真实捕捉。这种浮世绘在宽永年间最为典型和流行,被称为“宽永浮世绘”,它对浮世绘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7世纪后半期,菱川师宣用木刻开创了近代浮世绘,将木版画由插图版画独立变成单页版画,从而成为浮世绘的创始人。
继菱川师宣后,奥村政信和西村重长为进一步发展浮世绘版画,创造出红绘和漆绘两种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增强了浮世绘的表现力,扩大了画题的范围。奥村政信是漆绘的创始人,最初制作墨版画、丹绘,后用漆绘手法表现美人画和戏剧人物画,并且采用西洋画法的远近法创造了新的绘画样式“浮绘”。鸟居清信与鸟居清满为鸟居派浮世绘的开创者,这一派的特点是为戏剧人物、歌舞伎演员描绘肖像,并绘画出许多舞台照。类似我国的杨柳青版画中的京剧内容绘画。浮世绘的代表画家有菱川师宣、宫川长春、鸟居清信、怀月堂安度、铃木春信、矶田湖龙斋、胜川春章、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鸟居清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人。其中,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六人被誉为“浮世绘六大画师”。铃木春信的作品,作风纤柔,婉丽多姿,但是常常男女形态不分;东洲斋写乐的作品专门画歌舞伎演员,人物面貌形状近于怪异,如漫画般的夸张,并且常用银灰色的云母粉纸作底,在浮世绘中独树一帜;葛饰北斋生于江户的葛饰村,他的作品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也是国际知名的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则是以描绘旅途风光著名,表现了东海道各驿站的风土人情,描绘出江户时代社会各阶层的面貌。浮世绘艺术从兴起到衰退,不过300年左右的时间,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之后再没有出现冠绝群雄的天才。
现将浮世绘主要画师介绍如下:菱川师宣(1630—1694年):浮世绘艺术的奠基人菱川师宣出生于刺绣工匠家庭,也是一个画坊的画师。菱川师宣受我国明清两代版画的影响较深,创造了版画与绘画相结合的技法,称为“肉笔绘”,即在单色墨线上,再手绘上彩色。他的大量作品,主要是为文学著作插图,例如他为井原西鹤的小说《好色一代男》和尾崎红叶的小说《伽罗枕》的插图就颇负盛名。这种与中国宋元以来书籍插图十分相似的艺术形式,即是浮世绘的初级阶段。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师宣用木刻开创了近代浮世绘,绘制了一些单页的版画作品,进而将多张单页版画装订在一起,如同连环画一样。这种尝试不仅丰富了浮世绘的表现形式,而且为浮世绘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类型铺平了道路。所以他被誉为浮世绘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为手工画,数量不多,颇为珍贵。
铃木春信(1725—1770年):铃木春信的作品以美人画为主,他作品里的美人,楚楚可怜,柔弱纤细,或稳重或风情万种,宛如诗画。这种梦幻式的少女型美人,风靡了日本20年。铃木春信对浮世绘的贡献,莫过于对版画技法的创新。他是“锦绘”的创始者。“锦绘”是用十种以上的色彩,多次套印,使得版画的色彩丰富绚丽,好像织锦一样,所以称为“锦绘”。“锦绘”最大的魅力在于以中间色来呈现微妙的美感。由于“锦绘”的出现,使浮世绘进入黄金时代,并一举占据了日本美术界的最高地位。
鸟居清长(1752—1815年):为鸟居派第四代继承人,专注于美人画。鸟居清长将铃木春信的楚楚可怜的少女模样加以改良,并吸取北尾重政和矶田湖龙斋的长处,创造出写实健康的“清长美人”,对许多美人画画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杰出的美人画画家鸟文斋荣之和喜多川歌麿都争先恐后地模仿其绘画风格。
喜多川歌麿(1753—1806年):铃木春信去世后,浮世绘画师再次以写实的手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描绘娱乐场中丰艳健美的女人,为浮世绘的美人画开创了黄金时代。喜多川歌麿是当时浮世绘的领袖人物,堪称为日本美人画的泰斗。他早期拜师鸟山石燕学习绘画,曾受北尾重政影响,也曾模仿清长的美人画。后来他渐渐展现个人才华,开创个人风格,发明了“大首绘”(即人物大头像画),特点是专画人物上半身,将人物加以特写。他的画以暖色调的单色为主,平涂背景,结构和色彩极其简练,强调细节,刻画细密的头发及和服上精致的图案。由于近距离的关系,可清楚地看到人物面部的表情。他用韵律优美的曲线,尽善尽美地把握了女性肌肤的柔和感觉,风格极为艳丽性感。
东洲斋写乐(出生年月不详):东洲斋写乐是戏剧人物画的巨匠,他以敏锐写实的画风,夸大表情特征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他创作的很多富于魅力的、色彩漂亮的戏剧演员头像作品留传于世。东洲斋写乐夸大而生动逼真地描绘演员表情性格的绘画风格,并没有得到演员们的喜欢,并遭到排斥,因而自己的作品在他自己的时代并不太受欢迎。写乐作品的另一特征,是将背景部分使用暗银色的云母粉以突显主题,使演员强烈的浮出画面。但也因为过于豪华,被当局明令禁止,他也因此被断送了版画创作的前程。写乐是一位身世不明的神秘画家,他在宽政六年至七年(1794—1795年)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发表了140多幅版画(平均2天1幅,其他画家一个月最多4幅)。有些浮世绘研究人员认为写乐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也有学者认为他可能是一个显贵。已故日本浮世绘博物馆首任馆长酒井藤吉认为写乐就是日本的著名俳句诗人谷素外。
葛饰北斋(1760—1849年):浮世绘写实派画师,创作能力强,自称“画狂”。北斋年青时代曾投过几家师门,但任何画派的画风都无法约束他,他是集狂气与天才于一身的巨匠。他对浮世绘倾注热情,不断突破技法,变幻创作风格,将当时所能见到的一切画派都融合到自己的独立画风中,采取西洋画的表现手法,风景画里亦融合进人物画的构思,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他创作的杰出作品,风景组画《富岳三十六景》是浮世绘中的天才之作。这套画以富士山的自然变化为背景,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场面巧妙地相结合。其中《神奈川冲浪里》与《凯风快晴》、《山下白雨》等画作,为世人所熟知。在所有浮世绘画师里,北斋的创作生涯不仅是最长久的,也是最多样的。正如他自己所言:“6岁时我就喜欢画各种东西,我画过很多的画,但70岁之前的作品都不值得一提,希望我到80岁能有点进步,90岁时能明了世事的深意,100岁时我的作品会很棒,每个线条,每个笔触都会充满生气!”北斋以自由的方式作画,因此在九十岁的生命中,其创作风格不断改变。他的艺术手法绝非一般美术家所能企及。
歌川广重(1797—1858年):又名安藤广重、一立斋广重。早年曾拜歌川丰广为师学习演员画与美人画,后来受葛饰北斋的影响开始学习风景画,与葛饰北斋同为浮世绘历史中最重要的两大风景画家,其作品比葛饰北斋多了一份日式抒情。1851年出版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系列画,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大自然旅行者,与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并列为风景版画名作。其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他还创作了《木曾海道六十九次之内》、《江户名胜百景》等以日本各地风景名胜为题材的系列画。其中,《江户名胜百景》系列画是广重晚年的名作,创作于安政三至五年间(1856—1858年),共有118幅。此组版画运用了雕刻和印刷的绝妙技法,开日本绘画近代化之先河,极具历史性价值,同时也成就了广重艺术彻始彻终的大业。莫奈、梵高等人均临摹过上述作品。
歌川派画师:歌川派是江户时代浮世绘界最大的派系,日本浮世绘界自18世纪以来,均深受歌川派的影响。始祖是歌川丰春(1735—1814年),生于神奈川县伊势原市歌川村,故取名为歌川。丰春的门生人才辈出,第一代承袭歌川名号的丰国(1769—1825年)、第二代的丰广(1765—1829年)均留下不少的杰作。丰广的门生歌川广重后期给欧洲印象派画家带来很大的影响。丰国的门生则有国政(1773—1810年)、国贞(1786—1864年,承袭第三代丰国名号)、国芳(1797—1861年)等留名后世的人才。自国贞承袭第三代丰国名号后,歌川派逐渐形成庞大集团,门生最多时高达二百数十名。歌川派得到当时幕府将军的赏赐和特权,不受官吏或衙门的管辖,拥有出版权。歌川派可以说是江户时代的传媒机关,门生们不仅画图刷版,他们出版的海报与宣传画,题材均取自当时的文娱界、演艺界中最流行的主题,再藉之讽刺政治或社会风气,或报导市井新闻等等,相当于现代的周刊、月刊杂志,势力非常庞大。歌川派为浮世绘在日本全国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9.浮世绘的影响
浮世绘一方面对日本美术、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欧洲美术界,特别是西欧印象派的画风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中期开始,一些驻日的荷兰商人收集并携带浮世绘回国,同时,当时欧洲由日本进口茶叶,因日本茶叶的包装纸印有浮世绘版画图案,引起了欧洲,特别是法国画家的注意。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的日本市民的浮世绘艺术,为当时的西欧画家带去了一股“和风”,在欧洲兴起了日本热潮。这种“和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西欧画家以新鲜的刺激。当时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画家,尤其是印象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的画家如马奈、莫奈、德加、梵·高、雷诺瓦等人对浮世绘大加赞赏,热心研究并受其影响,从其笔法、构图、色彩中吸取灵感,促进了印象派画风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后期印象派的画风和样式,揭开了欧洲现代艺术的序幕。由此可见,浮世绘对欧洲印象画派的崛起功不可没。浮世绘作为一种美术形式,诞生并流行于日本普通民众之中。它的诞生和流行彻底结束了宗教美术的主导地位,世俗美术成为社会的主流。美术由表现神佛转向描绘人类自身。同时,它的诞生也冲破了美术为权贵、统治阶级所垄断的陈规,走向了市民大众。它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在日本社会活跃了很长时期,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并延续到20世纪的大正、昭和时代。对日本美术的走向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给人们留下特别印象的是,莫奈、马奈、梵·高等画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尝试着采用了浮世绘的独特构图和色彩技巧。梵·高可能是著名画家中受浮世绘影响最深的人。他临摹过多幅浮世绘,例如,他曾模仿歌川广重的《江户名所百景》中的《大桥骤雨》、《龟户梅宅》创作了《雨中的桥》、《盛开的李树》。此外,他还将浮世绘的元素大量融入他以后的作品中,例如名作《星夜》中的旋涡卷浪图案即被认为参考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他作品中著名的蓝天和向日葵,也与浮世绘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