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麝养殖:生活习性、饲养技术和香囊取法

林麝养殖:生活习性、饲养技术和香囊取法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母麝的犬齿不露出口外,无香腺。麝几乎没有抵御任何肉食动物攻击的能力,较小的豹猫和黄鼠狼都可能伤害仔麝甚至成年麝。②分群饲养,按年龄、体质、性别等分群饲养。4-7月进入产仔期,产前将受孕母麝提前进行单独饲养,加强母麝的护理,供应优质和多样的饲料。哺乳期3~4个月,断奶后的仔麝即可将雌雄麝分群饲养,并保证仔麝鲜嫩饲料的供应。一般仔麝2龄即性成熟,可以繁殖后代。

林麝养殖:生活习性、饲养技术和香囊取法

林麝养殖

林麝体形大小似小山羊,身体长70~80cm,肩高45~50cm,体重6~9kg。前肢短,后肢长,外观无尾。成年公麝有一对上犬齿(俗称獠牙)露出口外,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腹下生殖器开口处有一香腺囊,分泌和贮存麝香。母麝的犬齿不露出口外,无香腺。

林麝毛色深,由于季节和栖息的环境不同,毛色有一定的变化,有灰褐、深褐等色。耳基部和耳内的毛呈白色或黄白色,有的耳基部有黄斑纹。从眼的下部开始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的毛带,贯通整个颈部通向胸,颈上毛带的始端各有一个白色或黄白色的圆斑。四肢下部前面呈灰棕,后面呈浅褐。嘴短。尾短,淹没于臀毛内,外观似隆起。成年麝背部无斑点。被毛极易脱落,脱毛后很快再生。

一、林麝的生活习性

林麝多出没于海拔2400~3800m的高寒山区。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也曾有林麝的分布。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植被,低海拔地区不再发现林麝活动。

林麝在同一地区随季节的变化而选择其栖息环境。在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内可见林麝的踪迹。天气热时在山顶,寒冷时下山,故有“七上八下九归槽”之说。即7月份在山顶,8月份下山居于山腰,9月回到河谷地带。这就说明林麝既有较固定的生活领域,又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习性。林麝胆怯,独居,不成群,行动循熟路。麝的活动、觅食、休息、排泄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地点,排泄后用前蹄向后扒土覆盖。若不受惊扰,林麝不轻易变动栖息地。林麝有将尾脂腺的分泌物擦在树桩、小树枝上的习性,以示识别自己的活动区域。当受到威胁随即逃离,不久又回到原处。猎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舍命不舍山”。林麝在黎明和夜间活动多,白天则一般静卧休息。林麝善奔跑,能上树,跳跃力很强,能平地跳起2m以上,还可以在很陡的山坡上跑几步。麝几乎没有抵御任何肉食动物攻击的能力,较小的豹猫和黄鼠狼都可能伤害仔麝甚至成年麝。麝嗅觉特别发达,听觉和视觉敏锐,遇有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食性很广,多种植物嫩枝叶均可供食用,最喜采食山挂面(松萝)。据统计,可供麝食用的野生植物和作物、蔬菜、瓜果等共有70~100种之多。

二、麝的人工饲养

可采用单只笼养,小群分散饲养,群体饲养,控制放牧饲养。饲养技术的关键在于克服其胆怯怕人、独居等野性,提高驯化程度,加强管理,防止疾病发生、流行。

1.麝圈。群体饲养的圈舍主要由活动场、饲料台和房舍构成。活动场每头占地15~20m2,活动场中央设置料台,供麝集体取食和引水,台高40cm,面积视麝群大小而定,台的中央放置共用食槽,四角分设水盆,台的上空搭立顶棚。房舍为麝的庇护护场所,单间面积4m2,每5头麝共用一间。此外,场内应有适量树木,以利于调节环境,避免强光暴晒,运动场地还应按每10头麝搭一根斜撑的独木作为运动架。

2.饲料。麝的饲料广泛,粗料有多种植物的叶片、嫩枝、蔬菜和农作物的叶、果实及块根,如芥子、红薯南瓜胡萝卜等;精饲料有玉米、黄豆。麦麸、米糠等。每头麝平均日粮标准为粗料约1kg,精料约0.1kg。此外应根据需要供给少量的矿物质食盐

3.管理。①加强驯化,克服麝的胆怯和独居习性。采用食物引诱、抚摸幼仔、群体饲养等措施,克服人与麝、麝与麝之间的陌生关系,逐步改变麝的胆怯和独居性,提高驯化程度。

②分群饲养,按年龄、体质、性别等分群饲养。分群注意大小均匀、强弱相差不大的个体搭配组成,群的大小视圈舍面积而定,但群体不宜大,雌雄比例要恰当,以减少雄麝殴斗和以强欺弱。(www.zuozong.com)

③加强特殊时期的管理。麝的配种、产仔、哺乳和泌香反应期叫做特殊时期,应加强此时期内的管理工作。配种要提前合群,若母麝发情而公麝不配,要及时替换。配种结束后,将雄麝调出,以免追逐引起流产。产仔期须注意观察和护理,个别发生难产者,要人工助产。不哺乳的母麝须进行人工哺乳。哺乳期需喂优质饲料,保证奶量充足。在泌香期和性活动时期要加强护理,保持环境安静,防止麝因追逐、咬斗、发狂、闹圈引起伤亡事故发生。

④注意卫生,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疾病预防是养麝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环境卫生,每天打扫圈舍,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活动场所撒石灰粉,圈舍用5%来苏儿或0.1%新洁而灭溶液喷洒,饲养器具蒸煮消毒,圈门入口处铺撒石灰作入圈人鞋底消毒。搞好灭鼠和蚊蝇防除。从饲料的采收、储存、加工到投食各个环节,搞好清洁卫生。

三、麝的繁殖

一般在10月至翌年2月进行配种,雄麝以3~8龄、雌麝2龄即可参配。采用“单公群母”方式配种,按1∶5~6搭配,并提前合群。选择产香量高、体格健壮、配种性能良好的雄麝作种公麝,选择母性强的个体做母麝。4-7月进入产仔期,产前将受孕母麝提前进行单独饲养,加强母麝的护理,供应优质和多样的饲料。哺乳期3~4个月,断奶后的仔麝即可将雌雄麝分群饲养,并保证仔麝鲜嫩饲料的供应。一般仔麝2龄即性成熟,可以繁殖后代。

四、麝的驯化

麝的驯化程度是野麝家养的决定性因素。驯化可分为个体驯化、群体驯化和控制放牧。

1.个体驯化。包括人工哺乳、羊代乳、接近抚摸和牵引驯化四种方法。接近抚摸是人主动与麝接近并用手抚摸,以7月龄的仔麝即开始进行,待麝不拒抚摸后做怀抱仔麝的训练,达到麝主动与人接近,改变其胆怯习性,脚顶刺激不引起惊恐。牵引驯化是将完成接近抚摸的仔麝戴上笼头牵引到野外放牧的训练,使麝逐步能够顺利走向牧场和返回圈舍,进而达到能自由放牧。

2.群林驯化。用断乳后的仔麝为对象在圈舍内进行。采用定时、定量、定点投放饲料的训陈方法,使之建立召集信号条件反射,达到麝群集体采食、活动、栖卧。

3.放牧。以具备合群习性的麝群为对象,在人工牧场内进行放牧训练。成功的关键在于调教骨干麝群和培养群体移动性。选择性温顺、能接近抚摸、合群的个体组成骨干麝群,采用个体驯化和群体驯化的方法重点调教,使之成为麝群放牧的带头麝,采用改变饲料的投递点来引导麝群移动,即训练麝群按指定地点移动。最后,麝群通过召集信号集中起来,在饲养员的带领下进行控制放牧,达到能顺利出牧和归牧的目的。

五、取香方法

取香时将麝捉住,将香囊口用70%酒精消毒后,取香人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香囊,右手持取香银匙,插入香囊孔内掏取,操作要由慢到快、由浅入深,同时左手挤压香囊,两手动作协调,注意避免擦伤香囊口和掏坏“银皮”,一般几分钟即可完成取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