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汉语言对比的差异以及研究

英汉语言对比的差异以及研究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词汇的差异1.功能上的差异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汉语词的涵义比较窄,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在亲属称谓方面,英语以家庭为中心,具有模糊的特点,平辈人为一个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看起来显得男女平等,但却忽视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而汉语中的称谓就比较清楚、具体,不易混淆。

英汉语言对比的差异以及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一、英汉语言对比差异

(一)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language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language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二)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order)等手段来表示。

(三)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hatedfailure,hehadconquereditallhislife,risenaboveit, despiseditinothers.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英语同义词、近义词丰富,但使用时往往有差别。在相同情况下,汉语同义词、近义词少些,使用也灵活些。比如表示“走”这个概念,英语就有walk、go、wander、stroll、saunter、trudge、plod、stride、march、trot、strut、shuffle、wobble、amble等等,而汉语中的“走”可作为中心词不变;英语中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现象相当普遍,如mother一词,作名词是:母亲、妈妈、养母、继母、义母、母爱、女主管、修女院长、航空母机、航空母舰、根源等。作形容词是:母的、本国的、祖国的等。作动词是:生、产、抚养、照管、掩护等。而在汉语中,词义较稳定;由于英语词的涵义比较广,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汉语词的涵义比较窄,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

4.表述上的差异

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社会心理差异、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因此,在语言的表述上同一涵义词语的选择往往不同或同一词语出现不同的意义等。比如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 West Wind),是对春的讴歌,其中的“西风”,在汉文化中却是指“春风”,这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关。可见,有时在英语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等语而造成词汇空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亲属称谓方面,英语以家庭为中心,具有模糊的特点,平辈人为一个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看起来显得男女平等,但却忽视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而汉语中的称谓就比较清楚、具体,不易混淆。试比较:grandparents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grandfather爷爷、外公grandmother奶奶、外婆uncle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姑妈、阿姨、姨妈等nephew侄子、外甥niece侄女、甥女cousin堂/表兄弟、堂/表姐妹grandchild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grandson孙子、外孙子granddaughter孙女、外孙女

颜色词也有差异。如英语的“green”与汉语的“绿”同指一种颜色,但green-eyed却有“嫉妒”"红眼病"之意,而不用red-eyed;“yellow”和“黄”也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悲伤”“发疯”等。

动物词的差异。如dog在英语中,喻指的形象一般较好: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在汉语里,狗可作为宠物,但指人时多含贬义:“走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等。对peacock,英国人强调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play the peacock(沾沾自喜)。而中国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母”“雌”“雄”来区分。比如“公牛”“母牛”“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除male、female、she、he可表雌雄外,往往各有其称呼,含总称、雄性名称、雌性名称、小动物名称。如:马horse stallion mare foal,牛cattle bull cow calf,鸡chicken cockrooster hen chick等等。动物类习语在形义关系上的异同之处:喻体相似,喻意相近: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喻体不同,喻意相似:Kill the goose that lay sthe golden eggs.杀鸡取蛋;喻体、喻意在另一种语言中无对应习语: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数词的运用看,英语数词成语及复合词在数量上少于汉语,同时汉语数词的构词能力较英语数词的构词能力强。如汉语任意两个相连的数词都可能组成一个成语:一差二错,三心二意,四分五裂,五黄六月,七情六欲,七嘴八舌,八九不离十,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等。英语中只有inonesandtwos,atsixesandsevens等。另外,汉语“八”与“发”谐音,是国人心目中的吉利数。但“八”在英语中却无此含义。相反,英语seven与heaven从拼写到读音皆很接近,因此数字成语beinseventhheaven表示非常幸福、快乐。可见,英语民族对“7”的感情类似于中国人对“8”的感情。

(四)句子结构的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英汉.式结构的差异再所难免。

1.形合与意合英文重形,汉语重意。英语造句多用形合法(hypotaxis),即句子结构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汉语是一种意境(artisticconception)语言,多用意合法(parataxis)。它以神驭形,结构松弛,倾向于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即句子结构不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而是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从句子结构来看,汉语是一种迭加式的(additive)语言,句子的各个部分看上去好像都是"并列"的,犹如枝干分明的竹林;而英语是一种合成式(synthetic)的语言,句子结构就像树木丛生、干枝纠缠的树林。另外,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汉语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造句主要借助连词、关系词等形式骨架,句子展开时可形成环扣式套接,注重显性接应(explicit/overtcohesion),形式规范,紧凑严密,以形显义,句式上呈“聚集型”,因而有人将英语句子比喻成大树,从句好比是树枝;汉语造句则主要凭借隐含的逻辑将句中各成分统一起来。语段流散铺排,句子展开时不形成环扣式套接,造句更注重隐性连贯(covert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词语间的组合以达意为标准,以意统形。为此,有人比喻汉语句子像竹竿,句中的动词好比竹节。

2.静态与动态

英语是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汉语是非屈折语(noninflectional language),相对而言,英语语言形态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说,词的形态(及形式)变化是否过于繁复多变决定了词类优势。动词形态变化繁复,这就使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形态的牵制,而名词就没有这个问题,因此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名词的优势导致了介词的伴随优势。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化问题,而动词与名词比较,动词的动态感强、动势强,名词则较为凝滞,所以在汉语中动词极为活跃。英语句子名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动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常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句子结构的表述比较严谨,具有庄重感和严肃感,更能体现出哲理性和科学性

例如: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汉语句子由于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受到限制少,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汉语的动词注重动态描写,不仅可以作谓语,还可以自由地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成分。由于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汉语的特点是倾向于多用动词,尤其是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常常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推进。英语与汉语相比,英语可以说是一种抽象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具体的语言。正是由于这一点,英语呈现出静态的特点而汉语呈现出动态的特点。

3.主语突显与话题突显

英语的主语突显结构是指主语和谓语这两个语法成分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英语句子主语一般不可缺少,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强调协调一致。因此,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严密规范;汉语的话题突显结构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信息单位话题和评说的语言。赵元任在1968年指出:“在汉语里,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不如说是话题—说明的关系,施事与动作可以看作是话题和说明的特例。……因此,在汉语里用含义更为广泛的话题说明也许要适合得多。”由于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常常将话题,即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放在句子的开头,而将说明部分置于话题之后,对其进行说明或解释。如:运动项目我最喜欢排球。另外,英语句子中主语一般应出现(只在祈使句、人物对话或个人简历中有时可以省略);汉语句子的主语经常省略,因此汉语有大量的无主句。例如:Liber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4.物称表达法与人称表达法

英语句子常用物称表达法,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语气委婉间接,避免主观臆断;汉语句子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习惯使用人称表达法,即用人或有生命的事物作主语。试比较: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Dreary depression seized him those days.那些天他感到十分沮丧。

5.主动与被动

英语句子中被动形式较多,特别是信息性或理论性的文体,据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被动式结构几乎占三分之一;汉语句子中多主动,被动形式用得少,有时不用被动形式也可以表达被动的含义。比较:Happy reunion was much felt among the family members at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家人团聚,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其它差异还有:英语句头短尾长,汉语句头大尾小;英语多长句、从句,汉语多短句、分句;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等。

(五)篇章结构的差异

英语篇章的组织结构主要呈直线型(linear),即英语段落呈直线型展开,先有主题句(topicsentence),紧接自然衔接的例证句,然后收尾。或先出现例证句,以主题句收尾,成为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直观。这种结构在句子之间使用连接词衔接,还是体现了解析式思维。英语段落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信息呈线性铺呈展开,形式结构严谨。整个段落形成一个层级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只要把握英语篇章这一特征,就容易抓住要点;汉语篇章的组织结构主要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indirect)展开,即对段落主题而言,作者往往不直接论证,而是在主题外围采取“迂回战术”,以多种间接的角度来说明主题,强调铺、呈、转、合,习惯于先分述,或从侧面说明,最后迂回点出主题,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型形式对一种意思加以展开。中国人写文章以语义为中心,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而然流动。句子之间是靠思维的连贯、语义的自然衔接、上下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仍然体现了整体式思维。在段落信息的安排上,往往采用归纳法,即:先具体描述,后概括说明,先陈述理由,后作结论;也就是所谓的“先分后总”、“先因后果”的组篇模式。因此,汉语的思维模式呈螺旋式。英汉在篇章结构上的不同反应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在语言风络上的表现就能反映出来。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B.Kaplan)研究归纳出几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思维模式的特点是遵循螺旋型发展;阿拉伯语是平行型;拉丁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以及俄语是时而被打断的曲折型;而英语则是依直线型发展。虽然对Kaplan的这种假设尚有不同看法,但许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

(六)语用涵义的差异

话语可划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meaning)。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确定语用涵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应用。因此,研究不同自然语言表达式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涵义是十分必要的。语用涵义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往往就会出现差异。有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理解某些特定的词语时,总是根据头脑中固有的参考系统,虽然使用同一词语,心理联想到的词语含义却不尽一致。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可能有所不同,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同。因而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涉及到沟通和移植异族文化,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如:“柳树”(willow)一词,在汉文化中,常用以喻指春天的来临和春光明媚,或借柳树抒发离别思念之情,故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和“惜我往亦,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优美诗(词)句。在西方文化中,古时侯有戴柳叶花圈以哀悼死者的习俗,故“wear the willow”有“服丧;戴孝;痛失心爱的人;悼念爱人之死”之义,后来的引申涵义还有“被情人遗弃,失恋”等,因此英语中有“we eping willow”之说,而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再如“醋”(vinegar)字的使用,在汉文化中可喻指一种嫉妒心理。唐张所作笔记《朝野佥载》记有这么一段故事: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若要嫉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当场接过“毒酒”便一饮而尽,以示“宁死而妒”。其实李世民给她的毒酒只是一壶醋。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醋”只是一种普通的酸味调味品,很难把它与嫉妒联系起来,喻意一般指“尖酸刻薄的;不愉快的”。另外,汉语中的“松、竹、梅”能使汉族人联想到“岁寒三友”,具有“斗霜傲雪”,“高风亮节”的伴随意义。但英语中的对等词语pine,bamboo,plum却不能使讲英语的人引起类似的联想。还有我们熟悉的“江南”二字,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鱼米之乡,以及漂亮的女子。而英语的“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只能给人一种地理位置的感觉;综上分析,在对外交往中,必要时需采用释义等方法将类似词语的语用涵义在英语中再现出来,以避免出现交际障碍。

(七)礼节上的差异

中国人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由此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差异。比如在受到赞扬时,英美人会自信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一般会用否定词,谦虚作答:“不好”、“一般”、“过奖”等;礼节性地打招呼时,中国人见面往往会找话说,而英美人常对“Have you eaten yet?”、“What are you busy with?”等问题或感到莫名其妙,或以为是期待回答的真正问题,失去了打招呼或寒暄语的原本意图,且这样的问题有干涉别人隐私之嫌。

应当指出的是,处于完全不同语系发源的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无庸置疑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便于了解相互的文化差异、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交际习俗,我们很有必要比较、探索并掌握汉语语言与英语语言的差异。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在学习和交流、生活和实践中准确恰当的把握和运用汉英语言,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英汉语言的作用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述差异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色而已,并非是绝对的此有彼无,而是相对的此强彼弱或各有特色,谈不上孰优孰劣。英汉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过去、现在及未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我们提高英语水平和对外交往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与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一)综合语与分析语

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就是典型的分析语。

1.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所谓形态变化,即词的形式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构词形态,即起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affixation),包括大量的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

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

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 rapidity.

His movements astonished us by their rapidity.

(2)构形形态,即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is rapid movements aston-ished us.

2.英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

形态变化与词序有密切的关系。形态变化越多的语言,词序越灵活,反之亦然。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词没有形态标志,位置不能随便移动,词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及使用虚词来表达。英语属综合-分析语,词序不如拉丁语灵活,但也不如汉语固定。英语的语法意义可以通过词序或虚词来表达,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用形态标志来表示。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3.英汉两种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4.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二)聚集与流散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这个结构通常由名词性短语(NP)和动词性短语(VP)构成。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协调一致(S-Vconcord),提纲挈领,聚集各种关系网络(connective-nexus)。因此,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应,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搭配,形成句子的核心(kernel),谓语动词控制句子主要成分的格局。句子尽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别和特征,都可以把英语的主谓结构归结为五种基本句型,即,SV,SVP,SVO,SVOO,SVOC:英语句子复杂而不流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concord或agreement)。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1.语法一致2.意义一致3.就近原则

英语句子成分之间这种协调一致的原则,使句子结构受到形态的约束,因而句式严谨、规范、刻板,缺乏弹性。相比之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复杂得多。主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可有可无:它既可表示施事、受事,也可表示时间、地点;既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既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并予以隐含。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也就没有这种关系可以驾驭全句。汉语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diffusiveness)。汉语句式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整句有主谓结构;零句没有主谓结构,由词或词组构成。零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型,可以作整句的主语,也可以作整句的谓语。整句由零句组成,因而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整句与零句混合交错,组成了流水句。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这些句式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富有节奏,不仅常见于口语,书面语也不乏其例。

After the boats large and small had moored,all lit tiny oil lamps and fixed up mat canopies.Rice was boiled in iron cauldrons over fires in the stern,and once this was cooked the vegetables were fried in another pan of sizzling oil.When the meal was ready,everyone aboard could wolf down three or five bowls.By then it was dark.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蓬。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蔬菜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

(三)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1)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2)介词。

(3)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grammatical and notional concord),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补词(expletives)起连接作用等等。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30),大多从“动词”借来。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以下手段:

(1)语序。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有次。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2)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这些句式词句整齐、匀称,往往不用关联词。

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紧缩句。这类意合句式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

Unti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不到黄河心不死。

(4)四字格。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吕叔湘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

Befriend those faraway while attacking those nearby.远交近攻。

Move forward,or you’ll fall behind.不进则退。

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preciseness);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conciseness)。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

王力,“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的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英语是“法制”的语言,汉语是“人治”的语言。

(四)繁复与简短

从属结构(subordination)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F.Crews认为,“Subordination,the placing ofcertain elements in modifyin groles,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writing.”从句和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和从属成分。从句可以层层环扣,短语往往不短,书面语句子常常显得又繁又长(long-winded),有的句子可长达100至200个单词,甚至长至整个大段。现代英语虽然不太常用特长的句子,但包孕式的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s with embedded clauses)仍很常见,因而句子仍然具有一定的长度。据统计,专业作者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0个词,受过教育的人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5个词。总的看来,英语句子比较汉语句子要长得多。

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composite sentences),以中、短句居多,最佳长度为7至12字。书面语虽也用长句,即使字数较多结构较复杂,但常用标点把句子切开,与英语相比,还属短句。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一气呵成的类似英语的那种长句,在汉语里是不正常的。汉语句子多数为结构简化,无拖沓盘错之感,“甚至有些西洋人看见了中国作品的译文,觉得简短可爱。”

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以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加以扩展和组合,形成纷繁复杂的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语,因而语段结构流散,但语意层次分明。英、汉修辞学都主张长、短句交替和单、复句相间。过分使用长句或短句都会产生单调感(monotony)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堆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五)物称与人称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又常常会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这两方面。

1.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他们欣喜若狂。

2.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你、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Wrongs must be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六)被动与主动

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英语有过分使用被动语态的倾向,正式文体尤其如此。英、美语言学者都主张多用主动语态,不要滥用被动语态。英语的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远比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多。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意义被动式,即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在英语里比较少见。

尽管英语的被动意义有时可以不用被动式来表达,但总的说来,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The ceremony was abbreviated by rain.因为下雨,仪式进行地很简单。

Language is shaped by,and shapes,human thought.

人的思想形成了语言,而语言又影响了人的思想。

2.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Last night I was covered up with two quilts.作晚我盖了两条被子。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person)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大家”“人家”“别人”“某人”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5.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www.zuozong.com)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表示施事对受事的处置或支配行为。

(2)“为……所”式,是较古的被动式,与现代的被动式结合,即为“被……所”。

(3)“是……的”式,即表示状态的静句,通常可以与表示动作的动句互相转换。

(4)“……的是”式,一般可以与“是(由)……的”式互相转换。

Hewasreceivedbyasecretary.接见他的是一位秘书。

(5)“……加以/予以”式,组成倒置的动宾结构。

This question will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

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加以讨论。

汉语,尤其在古汉语中,其动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式于一体,如:“瑜下城十余,不下者三城耳。”句中之动词“下”,就兼有“攻下(主动)”和“被攻下(被动)”两式。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倾向于多用功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运用名词化表达法(nominalstyle)可以使叙述较为准确,贴切,但也会使语言抽象、难解。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②用名词表示施事者(Agentive noun),以代替动词。

英语除了用抽象名词表示行为和动作(如realize→realization, complete→completion)等概念外,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如以-er或-or结尾)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

You’re all clock-watchers today!你们今天老是看着钟表等待下班啊!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I used to be a bit of a fancier my self.我过去常常有点喜欢胡思乱想。

Since he lost his job,he’s been a loner.他失业以后,就很不合群了。

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③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Headlinephrase)。

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尽量略去虚词和其他次要的词,把具有刺激性的词语(stimulating words)挤压在一起,因而名词连用便成了一种“free-and-easyhabit”,如:goldreserve,generationgap。

④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

介词前置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由于英语多用名词,必然也要多用介词,因而产生了介词优势。随着英语大量废弃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介词便取而代之,起了某些形态变化的作用。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如:behindhim,for Chicago,withthese words, inoperation.

The machine is in operation.机器正在运行。

⑤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tobe,其各种形式(包括mustbe,maybe,shouldhave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由“it”或“there”与“be”构成的句式,其静态意味更加明显。

⑥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常用动词的同源形容词与弱化动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里表示心理或生理感觉的形容词以及其他形容词也常常与弱式动词构成系表结构,表达相当于动词的意义。

The doctor felts ympathetic with his patients.医生同情他的病人。

英语还常用副词来表达动词的意义。

例:Down with the old and up with the new.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表达呈静态。

与此相比,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其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

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

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如此一来,汉语句子就显得到处都有动词了。

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

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英语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也较少重复,甚至常常在需要重复的地方省略。相比之下,汉语动词出现的频率就高了。

八、抽象与具体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这种表达法得以流行,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superior mind),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mark of civized man)。

(二)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cloudy)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

(三)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

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类。名词从形式上很难辨别出“具体”或“抽象”。

汉语往往采用如下的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英语大量的行为抽象名词(action-nouns)表示行为或动作意义,由这类名词构成的短语往往相当于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汉语若用相应的名词表达,往往显得不自然、不通顺。在英汉转换中,汉语可充分利用其动词优势,以动代静,以实代虚。

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二)用范畴词(categorywords)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范畴词用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是汉语常用的特指手段。

He spoke with firmness,but his face was very sad and his eyes at times were dim.

他讲话时,态度坚定,但面带愁容,时而眼神暗淡。

(三)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英语抽象词的涵义比较笼统、概括、虚泛,在汉语里往往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The stars twinkled in transparent clarity.星星在清澈的晴空中闪烁。

(四)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figuration)。汉语虽较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却相当丰富。汉语常常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

He waited for her arrival with afrenzied agitation.

他等着她来,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九、间接与直接

英语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而汉语的表达则倾向于直接、明快。这一差异主要见于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

(一)委婉(Euphemism)

委婉说法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使用委婉语常常是为了回避或掩盖某些严酷的社会现实,或为了防止“出语伤人”,避免“有失体统”,以显得文明礼貌。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常见于表达有关不雅、不洁、令人生畏、令人讨厌、羞于启齿等的人或事物。

(二)含蓄(Implicitness)

英、美民族富于幽默,因此他们在表达时,常常不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某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来陈述。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这种含蓄表达法较常用作为修辞手段。总的说来,汉语比较倾向直截了当,而英语则比较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

1.克制陈述(understatement):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makebigthingsseemtrifle),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

Itwasnothing;apinprick.没什么,刺耳的话而已。

2.间接肯定(litotes):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这种弱式双重否定往往能产生比直接肯定更加强烈的印象。

Tomy no small astonishment,I found the house on fire.

我发现房子着了火,这使我大吃一惊。

Hedidn’thalflikethatgirl.他非常喜欢那姑娘。

3.委碗否定(indirect negation):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使口气显得温和而不武断,谦逊而留有余地。

Bikini was the lastt hing she’d like to wear.

她最不喜欢穿比基尼式泳装。

(三)迂回(Periphrasis)

迂回是一种转弯抹角的说法,是用较多或较长的词语来表达原来几个简短的词就能说清的意思(saying things the long way round)。

I’m terribly sorry to interrupt you,but I wonder if you would beso kind as tolower your voices a little.请你们讲话小声一点,好吗?

十、替换与重复

一般说来,除非有意强调或出于修辞的需要,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因而讲英语的人对于随意重复相同的音节、词语与句式往往感到厌烦。

在能明确表达意思的前提下,英语宜尽量采用替代、省略或变换等方法来避免无意图的(unintentional)重复。这样不仅能使行文简洁、有力,而且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心理习惯。

(一)替代(Substitution)

用替代的形式(pro-forms)来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shared words and content),这是用英语说话或写作的一项重要原则。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is not so easy as that from Englishin to French.英译汉不如英译法容易。

(二)省略(Omission)

省略和替代一样,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两者常常互相替换使用。有的语言学家甚至把省略称为“零位替代”(zero-substitution)。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分句性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常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词语。

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speaking,one’s tongue;whil ewriting, one’s mind.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三)变换(Variation)

上述的替代和省略也是变换的手段,此外,英语还常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等方法来避免重复。汉语也讲究用语造句形式的多样化,以避免单调、枯燥,但英、汉语的表现方法不尽相同。

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因而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相比之下,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因而常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除此之外,汉语倾向于重复还广泛地表现在词语调配、句式安排和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

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往往促成用词造句的重复倾向。重复,从广义上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有意运用相同、相似或相对的词语或句式,以突出或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增添文采,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积极的修辞方式,有时也是必要的语法手段,如重叠、反复、对偶和排比等;另一类是使语言罗嗦、累赘的叠床架屋现象,这是运用语言的大忌,应该极力避免。英语和汉语都有重叠、反复、对偶和排比的表达形式,但相比之下,汉语的重复无论在使用范围、出现频率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都远甚于英语。

(一)重叠(Reduplication)

汉语单音节文字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汉语字和词的重叠。重叠构词不仅使得词语音节匀称、形式整齐,而且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汉语的许多名词、数量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重叠珠格式。

The road was packed with a noisy crowd of men and women,who were sell-ing and buying all kinds of things.路上挤满了男男女女,他们熙熙攘攘,正在买卖各种各样的东西。

(二)重复(Repetition)

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甚至句、段,用来强调作者的意思,加强语气和情感,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这在修辞上称为“反复”(repetition或reiteration)。

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三)对偶与排比(Parallelism)

汉语讲究音节匀称和词句整齐,这种倾向集中地表现在修辞上的对偶和排比。

对偶,是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类、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相映衬、互相对照,以提高表达效果。对偶综合了汉语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诸因素所形成的特点,是富有中国传统和特色的一种修辞方式。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对联、诗词、成语、谚语、广告、标题、散文、小说甚至公文,都可见到这类形式。

Laziness in youth spells regret in old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