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年
问句有三种,即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三种问句的末尾都有问号,都以问的形式作标志,所以都可称为“问句”。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的目的和作用都各不相同: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询问、解除自己疑惑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答案就是问句意思的反面。
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在谜中均有充分的运用。谜人们对问句情有独钟,使尽浑身解数,将各类问句巧妙地融入谜中,达到了神奇的艺术效果。问句入谜或在面,或在底。或有问有答,或问而不答,各种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本文试分类梳理,引入谜例作简要分析。
一、以问句作为谜面,谜底是谜面的复述
如翻译一样,在别解的作用下谜底和谜面的意思完全一样。这类谜作中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三种问句都有。谜底中经常会出现“何”“哪里”“什么”等问词。如六安赵首成以“一样花开为底迟”射三国人名二“张苞、何晏”,谜面为《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问菊》中的诗句,谜底别解作“花开得为什么这样晚呢”,谜面是问句,谜底同样是问句。此谜两底组合,浑然一体。笔者以“何处见清辉”射礼貌用语二“哪里、赏光”为例:面出宋人王禹《中秋月》,谜底别解作“在哪里可以看到中秋月光”,面底都是问句,谜面与谜底的别解义完全吻合。青岛郑惠民“哪会儿才能当官”射七字口语“什么时候是个头”,底中“头”别解作官长,扣合谜面中的“当官”。此谜空灵别致,饶有韵味。莆田吕征锦以“岂可中饱私囊”射文艺名词“安塞腰鼓”,底解作“安能把腰包塞得鼓鼓的”。反问句作谜面,同样以反问句作谜底,语简意足,浑然天成。厦门王嘉宾用“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射《红楼梦》人物二“胡斯来,花袭人”,面出李白《秋浦歌》,谜底别解作“从哪里来的花白头发袭上人头”。此谜典雅浑融,良多蕴致。特殊情况下还以“X”作问词,台南施深渊以“怎么全没了”射物理名词“X光”。此谜另辟蹊径,把数学符号引入灯谜,表示疑问,手法奇崛,趣味浓郁。上述谜作的共同特点就是谜面是问句,谜底也是问句,谜底是谜面的翻版,谜面与谜底的句式高度统一。
二、以问句作谜面,谜底将谜面的意思概括为陈述句
谜面中有疑问句,也有设问句。谜底中经常会出现“某”“探”“质”“考”“盘”“疑问”等表示疑问的词。如民国金子乾以“谁家燕子”射聊斋篇目“某乙”。“某”,代指不明确的人、地、事、物,扣合谜面中的“谁家”;“乙”,像燕子。此谜简洁明快,谜底就是谜面的陈述。有人以“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射电视剧“情探”,底别解作“爱情的探问”,谜底对谜面的概括十分精当。太仓汤健安以“是否知道”射电影“路考”,底解作“道路的考问”,用笔简省,以简取胜。南平陆承志作“何处是归程”射汽车配件“方向盘”,面出李白《菩萨蛮》词,底别解作“道路方向的盘问”,此谜扣合手法纯熟。笔者以“既克,公问其故”射质量词语“以质取胜”,面出《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的故事为人熟知,底别解作“询问取胜的原因”,笔者作谜力求以质取胜,但因才力不逮,常事与愿违。香港刘雁云以“究竟秃顶为何因”射四字口语“毫无疑问”,底别解“没有毫发的疑问”。此谜别解通俗晓畅,明白如话。笔者以“叶上题诗寄阿谁”射股市术语“流通盘”,面出《青琐高议》,底解作“叶上所题之诗在水波之中通向哪里”,此谜之美全赖典故诗句之雅。上述所引各谜共同的特点就是,谜面是问句,谜底是陈述句。谜底是对谜面的概括。
三、以问句作谜面,谜底是谜面的正面回答
谜面和谜底形成一问一答的关系。其中有疑问句,也有设问句。如清末民初张起南以“信陵君何以能窃魏王虎符”射四书句“如在其左右”(载《橐园春灯话》),底出《中庸》。清末民初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说“底句‘如’字别解,作如姬看”,底别解作“是因为如姬在魏王的左右”。此谜紧扣史实,沉着而不呆板,灯谜的篇幅短,难兴波澜,此谜却波澜起伏。我们不能不服其妙而叹为观止。上海顾为善以“杨布为何遭狗吠”射口语“还不是老一套”,回家时不是穿的原来那套衣服。此作奇妙有趣,诙谐生动。民国赵凤池以“何处投鞭可断流”射《聊斋志异》篇目“于江”(载《聊斋谜集》),底面呼应,简洁明快,笔者以为不能凭字数多寡来判定谜之优劣。佛山何仰之以“李下缘何不整冠”射哲学名词“因果关系”,因为果实的关系,“果”字别解,由虚而实,点铁成金,顿生谜趣。合肥吴仁泰以沈期《杂诗》句“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射电影编剧“李广会”,扣合严密,又腾挪变化。笔者以“何由哭秦庭”射四字新词“国企解困”,楚国希望解除围困,底经别解,生出新义,味在其中。南通叶达生以“杯中蛇影知何来”打京剧“铁弓缘”,一问一答,滴水不漏。连云港武骝“羊续悬鱼意若何”射邮政名词二“拒收,特挂”。后汉羊续清廉自持,不受官吏馈赠,悬鱼于庭以杜绝送礼,传为美谈,底别解作“因拒收馈赠之鱼,特将其悬挂”。底面扣合丝丝入扣,出奇制胜。此类谜作是问句入谜的主流,面问底答,丰富多彩,作品最多。
四、谜面为表示疑问的陈述句,而谜底是问句,疑问句或设问句
谜底中常有“有没有”“呢”“谁”等问词出现。如淮安卢志文以“质疑东坡投石事”射六字购饮料的询问语“有没有苏打水”,底解作“有没有苏轼投石打水这回事”面底扣合严丝合缝,趣味盎然。邯郸任志广以“毫无疑问”射纺织品“毛呢”,底别解作“毫毛到哪里去了”,此谜用笔省净,简中寓趣。有人以“盘问第三者”射外国电影“他是谁”,谜面中“第三者”别解为第三人称,扣合底中的“他”此谜一气呵成,流畅无阻。以上谜作谜面以陈述句概述,谜底以问句出之,形神毕肖。(www.zuozong.com)
五、谜面为陈述句,谜底以反问句强调语气
谜底中经常出现“何”“安”“怎”等表示反问的词。如清人以“前倨后恭”射南北朝人名“何敬叔”(载张玉森《百二十家谜语》),谜底别解作“现在为什么这样尊敬叔子”,问句尽显谜面的含义,面句就是苏秦对嫂嫂的疑问。《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谜作运笔惜墨如金,删繁就简,包涵丰满,谜味悠长。笔者以周邦彦词《少年游》中句子“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猜东周列国人名四“王何、要离、李斯、杜回”,底别解作“皇上你为何要离开师师,还是不要走”。四个底连成一气,将原诗含义笼盖无遗。清人唐景崧以“帝曰:朕未尝弃卿”射四书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载《谜拾》),底出《孟子·梁惠王下》,我怎么就把你当成无才之人而把你遗弃?此谜形神兼备,顺适惬当,无牵强之态。笔者以“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射地名二“六安、进贤”,面出李斯《李斯谏逐客书》,底别解作“六国安能有贤人来到秦国呢”,运典入谜,问句入底,气从意畅。南京钱燕林“逢人只说三分话”射交通名词“安全通道”,底别解作“怎么通把话全部说出”,含蓄婉转,委曲深致,谜味清醇。杭州丛川“如此劣质房,烦恼无休止”射宋词两句连“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此劣质房,怎么是一个愁字能了事的?作者善于运用别解手段,手法娴熟。以上谜作谜面是陈述句,谜底是反问句,强化了谜面的语气,也更为形象生动。
六、以反问句作面,答案蕴藏在问句之中,答案就是问句意思的反面,谜底揭示出谜面暗示意思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如泰国林仲杰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射人事用语“永不录用”,谜面为吴曾《能改斋漫录》语。“永”即柳永。他早年不得志,受到仁宗的斥逐。林先生拈来仁宗的这句话来诠释谜底,可谓独具慧眼,扣合密实。笔者以“一滴何曾到九泉”射文学名词“老舍作品”,面出宋高翥《清明日对酒》,亡灵是无法品尝到清明节祭酒的,面用反问句,底逼出反问句隐藏的含义。普宁杨志远“几曾识干戈”射围棋术语“不明角”,面出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底别解作“不知道战争”,反问入扣,字字着落,明快畅达,不见刻板。也有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入谜的。如莱芜吴树戈“男儿何不爱吴钩”射电视剧“汉武之恋”,面化用李贺《南园十三首》“男儿何不带吴钩”,底别解作“男儿应当爱武”,化用成句入谜,取我所需,为我所用。以上谜作的共同特点是,以反问句入谜。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在谜底中把谜面暗示的含义挑明,给谜作增添了无穷趣味。
七、以问句作谜面,但面中暗藏别解
以增损离合法入谜,如普宁张芳畅“何处合成愁”射电影二“秋、同心结”,“愁”字是由“秋”和“心”组合而成,“同”字和“结”字在底中起到抱合作用,此谜离合恰当,扣合精准,干净利落。温州李章舜以“未会牵牛意若何”射字“羞”,面出宋杨朴《七夕》诗,“未”与“羊”配,“牛”与“丑”配,“会”和“牵”起关联作用,“意若何”表示疑问,提示猜者回答。此谜问句入谜,离析合理。漳州林智宏以“未会牵牛意若何”射三字口语“羞答答”,“答答”作回答解,问奇答巧,出奇制胜。还有人以此面射成语“羞与为伍”,“伍”作组合解,巧借问句入谜,翻出新意。以上谜作虽以问句入谜,但谜面别解,声东击西,问的内容是字的结构,答的也是字的结构,用增损离合法入谜。
笔者在习谜过程中,发现问句入谜的一些规律,但因才疏学浅,仅罗列了以上几类谜作加以简析。如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探索出更多奥妙,则我深感欣慰。
【作者简介】
陈昌年(1964—),江苏如东人。1981年从谜,在两百余家公开发行的报刊和内刊发表灯谜一万多条。现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如东县灯谜协会会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